這種「新式帶娃」很流行!看似甩鍋,但老人輕鬆省心,娃也更聰明

2023-11-07     空谷幽蘭育兒

原標題:這種「新式帶娃」很流行!看似甩鍋,但老人輕鬆省心,娃也更聰明

我覺得網上對於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危害,有很大的誇張成分,都說「老人不適合幫忙帶孩子,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

那麼,我們看看自己身邊,有多少年輕的爸爸、媽媽是全職在家帶孩子的?不適合帶孩子的、不會帶孩子的老人只是一部分,有很多爺爺奶奶帶孩子還是非常有一套的。

我是幫忙帶孩子,不是代替帶孩子

對門的劉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師,從孫子出生以後,她就過來幫忙帶孩子。

我們經常說,老人幫忙帶孩子,媽媽就會輕鬆很多,但是,劉阿姨的兒媳婦曉秋可不是這麼說的。

曉秋的兒子已經2歲多了,小傢伙兒活潑可愛,非常好動。曉秋吐槽婆婆說:「我們家這老太太是最瀟洒的人,只要我和孩子爸爸在家,她一下都不願意多碰孩子。雖然說婆婆幫忙帶孩子,但我下班就得帶孩子,晚上帶孩子,周末帶孩子,除了工作就是孩子,都要累死了。」

劉阿姨對自己的「甩鍋」行為,從來都沒有推脫過,她說:「我就是這樣帶孩子的,我是幫忙帶孩子,不是代替爸爸媽媽帶孩子的。只要爸爸媽媽回來,孩子就是要和父母待在一起,我不是懶,也不怕累,就是為了我的孫子好。」

老人代替年輕人帶孩子,對孩子的危害還是挺大的,而幫忙帶孩子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如果我們只是幫忙帶孩子,自己輕鬆不說,對孩子的成長也更有好處。

爸爸媽媽在工作之餘,對孩子多一點高質量的陪伴,是非常必要的。爺爺奶奶只用負責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就行了,孩子的教育還是應該父母來承擔。

劉阿姨和兒媳婦兒的育兒分工特別明確,她經常說,自己扮演的是孫子的「生活老師」的角色,照顧孩子的生活,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科學的陪伴和啟蒙還是應該爸爸媽媽來。

她的經驗或許是很多家庭可以效仿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分工合作,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好的。

爺爺奶奶帶孩子會有更豐富的育兒經驗,但是,絕對是不能代替爸爸媽媽的。

如果你也是正在帶娃的媽媽,不要覺得自己很累,嬰幼兒和父母在一起,比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有很多的優勢。

第一,父母帶孩子多一點,孩子更有活力,體能訓練好一點。

很多老人帶娃的弊端,就是老人的體力不足,老人的精力和孩子比差太多了。

孩子的身體發育正在比較關鍵的時期,學會爬行,學會走路,都需要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多運動

如果孩子是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帶著,有可能會大運動發育不好。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鍛鍊,可能體質太弱,該會走路的時候,還不會走路。

而跟著年輕的爸爸媽媽,孩子的活力會多一點,身體發育會更好。

第二,爸爸媽媽限制少,孩子的體驗感比較好。

沙坑裡,允許孩子隨便抓土玩土的孩子,帶他們的家長大多數都是爸爸媽媽。

而爺爺奶奶對孩子的限制會多一點,奶奶害怕孩子有危險,害怕孩子出去以後管不住,所以,他們更願意帶著孩子在比較安全、穩定的環境里玩,比如在家裡玩。

爸爸媽媽更願意帶著孩子出去,遊樂場、公園、外地旅遊等等。所以,多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孩子會接受更多的新鮮事物,會有更多不一樣的體驗感,對孩子的思維發展、見識增長都更有好處。

第三,爸爸媽媽不代替,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強。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很少自信,因為他們經常會不允許做很多事情,比如,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吃飯,爺爺奶奶非要喂他。

雖然會吃得比較快,但是,孩子就沒有自己吃飯的成就感,慢慢地成就感的缺失,容易讓孩子缺乏自信心。

爺爺奶奶帶孩子一般都是比較「護崽」,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爺爺奶奶出面解決,所以,當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就只會大哭著等家長解決。

而爸爸媽媽帶大的孩子,因為他們比較善於放手,孩子更敢於獨自解決問題。

第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孩子的語言發育更好。

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很多老人帶大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發育會比較遲緩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育,是需要成長過程中有一個比較好的語言環境,而老人的性格一般都是比較沉穩的,和孩子的交流比較少,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育不好。

還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育不利,比如,孩子沒有固定的語言環境,經常在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之間輪流生活。

幾乎所有的家庭都需要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不妨試一試這樣的「甩鍋」方式,老人輕鬆,孩子的成長也健康快樂。

互動話題:你家是老人帶娃,還是媽媽自己帶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83cfafe48d2dfb28e5c394bd087cc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