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迄今最偉大的智慧

2019-08-26     孟話歷史

策劃:先知書店

文:藍凰 編輯:千字君 美術:柏果

二戰後的德國,曾流傳這樣一個笑話:聰明、誠實、相信法西斯,在一個納粹成員身上,三者不可能同時為真。如果一個真正聰明的人,說他堅信法西斯,那他一定在撒謊。

這個「不可能三角」,也被演繹成其他的版本:

聰明、道德和財富,在一個富人身上,三者不可能同時具備。如果一個人聰明而又富有,那麼,在他財富的血管里,流淌的一定是骯髒的血液。

這兩個故事,我看到最犀利的評論是:人類很聰明,但大部分人的聰明,用在了讓其他人變笨上,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他就成了那個最愚蠢的人,因為失去了道德。



智慧,不僅關乎理性,更關乎道德


當我們安慰辛苦勞作的自己或朋友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

其實,自然界所有動物的存在,都以勞動為基礎。人之所以為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人類會勞動,而是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

人類的理性,表現在人可以通過觀察現象、總結經驗、思考原因,從而形成對某一事物的抽象概念,並進一步運用到其他活動當中,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動物也能靠經驗做出選擇,但靠的只是本能和經驗,而非理性思考。

譬如,同樣面對火,動物的反應是恐懼,因為經驗告訴它,火會燒死自己,所以要遠離,動物對火的認識,經歷了從害怕到靠經驗判斷遠離的過程。

人類剛一開始,也很害怕火,但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靠近火焰感覺比較溫暖、被燒死的野獸味道更鮮美,木頭可以燃燒,等等。

人類通過這些觀察,在意識中逐漸形成一個對火焰的抽象概念,包含火焰的各種特質——跳躍、高溫、散發光和熱,最終,人類開始學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製造火。

從害怕——仔細觀察——抽象出概念——為滿足需求製造火的過程中,正是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是理性,將人從動物中區分開來,是理性創造了人。

理性不僅創造了人,也是理性,將世界改造成了今天的樣子。理性是如此的重要,但馬丁·路德·金卻說:徒有理性而沒有道德的人,是最危險的歹徒。

因為人和人的理性能力差別非常大,如果沒有道德約束,理性就成了恃強凌弱的工具。道德淪喪的地方,奉行的常常是弱肉強食、優汰劣勝的野蠻法則。

《圓富:智慧創造財富》一書中寫道:

一個人的知識,不等於智慧,用知識去造福他人與社會才是智慧;聰明、狡詐、陰謀都不是智慧,智慧必須以道德為圓心。

同樣,一個企業或者組織,如果失去了善或正義性,一定得不到組織內外成員的信任和支持,這個組織遲早要垮掉。



《圓富:智慧創造財富》絕版書,點擊圖片收藏最後100本


可見,只有理性,沒有道德,人類恐怕早已被自己的理性毀滅無數次了。說一個人智慧,是對他最大的褒獎,因為智慧不僅關乎理性,更關乎道德。



警惕那些扮作智慧的魔鬼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天才,他們拓展了人類智慧的邊疆,現代文明站在他們的肩膀上: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老子、孔子、達文西、牛頓、愛因斯坦、哈耶克、楊小凱、喬布斯......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但天才終究是有限的,而且天才的智慧,是很難被複製和擴展的。

歷史上同樣出現過無數個惡魔,他們扮作智慧的魔鬼,犯下的卻是罄竹難書的罪行:

希特勒、本·拉登、薩達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名單上的名字會越來越少,但這種誘惑,卻一直被複製和放大。

為何天才難複製,魔鬼在人間?20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哈耶克,關於知識分工的洞見,真正觸及到這一問題的底層邏輯。

一般認為,我們生活在「物」的世界中,每個人以勞動分工的方式參與社會協作。

但是,在哈耶克看來,世界是由人的知識和信息組成的。任何物的毀滅,只要人類保有知識、信息,都可以很快被重建。

比如一座大樓被毀滅,只要建築的信息都在,就可以很快重新建造一座一模一樣的大樓。

哈耶克進而認為,無論什麼形式的分工,都是人利用特有的理性、存儲的知識信息,參與協作、整合,這些知識片段整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因此,勞動分工的本質,是知識分工。

知識分散在每個人的大腦中。一個人即使再聰明,也掌握不了全部知識,處理不了所有數據。這種知識是零散的、獨有的、甚至是不可言說的,哈耶克稱之為「局部知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部知識,也都是在利用自己的「局部知識」做出決策。

世界是不確定的,為了適應這種不確定性,需要每個人能夠隨時隨地利用自己的局部知識。

這種局部知識的運用,要求產權主體擁有自決權——一種自主利用這種知識的權利。這必然反對任何形式的強制,而指向自由的契約。

以上是哈耶克寫在《科學的反革命》等作品中的洞見。所以,哈耶克反對用一個人的局部知識,取代所有人的局部知識;反對用一個人的理性,替代所有人做決定。

——哪怕這個人真的全知全能,哪怕這個人的願望有多麼的善良和美好,結果都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如果說一個人的智慧,體現為他的局部知識,那麼,人類最偉大的智慧,就是尋找和發現一個能讓所有人的局部知識自由協作的、可以擴展的秩序。



人類迄今最偉大的智慧

哈耶克關於局部知識與知識分工的洞見,可顛覆以往的認知。

狩獵時代,人們靠採摘、打獵為生。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是發現「種子掉在土地上,可以生長出新的作物」這一局部知識。沒有它,土地、勞動是變不成糧食的。

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和財富,人類開始製造複雜工具,開墾土地,深耕細作——財富是局部知識被運用的結果。

然而,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國王和皇帝們,不是讓每個人的局部知識不斷湧現,而是沉溺在「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的幻覺中,用強制的方式,將土地和人口控制在手中,將百姓束縛在土地上,然後自己一個人發號施令。

到了近代,發端於歐美的兩次科學技術革命,被看作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理由是資本主義僅僅前一百年所創造的財富,就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

然而,財富只是智慧的副產品,現代文明的本質,不是發明了多麼先進的技術,也不是創造了多少炫目的財富,更不是抵達地球多少光年之外的宇宙,而是發現了一種新的分工合作秩序:

在這個秩序中,沒有了之前的皇帝和國王,政府和民眾之間不再是人身依附關係,而是一種基於契約的信託關係。

——政府是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和私有財產的保護者,不與民爭利;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權力,必須要進行制約。(關於現代政治文明的更多常識,必讀王建勛老師《馴化利維坦》[絕版]




企業家、科學家、教師、律師、醫生、作家、工程師等各行各業的精英和普通人,都是有自利動機的自由人,每個人依靠自己的局部知識,在市場上,以契約的方式,參與知識分工和社會協作。

企業是人類知識分工最重要的載體。「企業制度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分工交易形式,企業家和員工之間,是基於承擔不同風險、分擔不同性質的企業剩餘,而形成的一種天然不對稱關係」。楊小凱進一步指出:

在自由市場制度下,僱主與雇員之間的不對稱關係,是基於雙方的自由選擇而非強制,因此,不同於主人與奴僕的關係,或封建主與農奴之間的封建關係。(參閱《楊小凱學術文庫》第三卷)

。。。。。。

這是一種基於每個人的自由選擇而非強制的開放秩序;一種能讓所有人的局部知識自由湧現的自發秩序;

這是一種可以不斷向外擴展的秩序;一種自由的、公平的,因此也是道德的文明秩序。

這種秩序,才是人類迄今最偉大的智慧。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應該被限制在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djFz2wBJleJMoPMr3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