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 | 數字賦能教育,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的新動力

2023-09-19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對策 | 數字賦能教育,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的新動力

對策 | 數字賦能教育,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的新動力

關注

數字賦能教育是踐行「數字經濟」「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與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新動力。

原文 :數字賦能:助推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

作者 | 武漢東湖學院 陳暢東/副教授 於鳳靜/特聘教授

圖片 |網絡

留守兒童社會化是指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留守兒童在家庭、學校、社會、媒介等方面的教育與薰陶下,習得外部情感規範、價值標準、特殊技能並內化於個人行動的過程,是留守兒童成長為成熟社會成員的必經階段。2023年4月,國家統計局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編寫的《2020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發布,顯示全國留守兒童約有6693萬人。關愛、保護留守兒童一直是我國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關注的焦點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然而,留守兒童面臨著「重要他人」缺位的客觀現實,雖然受到各方主體的關愛與保護,但依然存在著「家庭、學校、媒體」三方社會化原動力不足的問題。第一,家庭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弱化。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務工,身體分離,日常陪伴缺失,一方面造成情感割裂,言傳身教功能不足;另一方面則帶來殘缺且不穩定的家庭情感氛圍。第二,學校補位的社會化效果不足。留守兒童所處區域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軟硬體條件與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素質教育理念和能力有限。第三,媒體薰陶的社會化作用異化。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課題組調查發現,有九成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使用專屬手機或長輩手機。留守兒童沉迷於短視頻、網絡遊戲,接觸到大量質量參差不齊且超越其年齡、心智與生活處境的娛樂化、成人式、虛空性信息與思想,催生出暴富、享樂、拜金、自我等負面觀念,而長時間沉迷網絡又進一步造成孤僻、自閉、冷漠的性格。  

當今的智能化時代,數位技術突飛猛進,將人類推向「數字化生存」新境界,也驅動教育領域的創新與變革。2022年3月,國務院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促進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數字賦能教育是踐行「數字經濟」「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與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新動力。一是數位技術可以創造生活化、場景化的虛擬時空場域,諸如山東省臨朐縣的「智守護·愛陪伴」平台,實現「重要他人」跨越時空障礙的虛擬在場,為孩子提供數字陪伴,提高互動頻次與深度,增強社會化示範與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陪伴缺失」與「情感割裂」的負面效應。二是數位技術為學校提供了便捷、準確、全面了解留守兒童思想、性格、情感與行為狀態的渠道,通過諸如江西省鷹潭市的「童心港灣」心理諮詢機器人和浙江省開化縣的「愛心慧」終端,教師可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面臨的問題,聯合各方主體協同開展關愛服務與救助保護工作。蓬勃發展的智慧教育系統、數字公共服務普惠活動也推動社會化教育資源普惠共享,強化學校在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補位作用。三是數位技術為留守兒童提供專門的內容資源、互動服務與網絡社區。留守兒童可以在沉浸式、互動性、趣味性虛擬情境中,系統接受學校、政府、公益組織提供的優質社會化資源,尋求健康的社會交往與社會認同,形成積極的社會化效果。  

基於快速推進的數字化生存境界和逐步形成的數字教育生態,數位技術將成為突破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瓶頸的重要力量,恢復並強化家庭、學校、媒體在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原動力。數字賦能是多方主體遵循留守兒童成長規律與社會化需求、教育邏輯與育人原則協同作用的結果,可從以下幾方面推動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

第一,打造普惠性的數字教育雲平台。數位技術聚合發力,在擬真性、沉浸式、互動化場景中完成對常規文字、圖片、影音等內容資源的數字轉化、敘事重構與生動再現,給留守兒童提供跨時空的多樣性與趣味性資源,滿足其社會交往、消遣娛樂、文化學習、技能訓練的需求,潛移默化地達到促進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的目的。政府部門可以立足於「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和「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宏觀戰略,針對留守兒童情感規範、價值標準、特殊技能三方面的社會化發展需求,特殊的年齡、處境特徵,以及面臨的家庭教育弱化、學校補位不足、媒體薰陶異化問題,設立「留守兒童數字教育雲平台項目」,組織專業人才或委託科研單位、科技企業等進行項目研究、設計與建設工作。這在網絡空間中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專門的數字平台,由學校組織留守兒童認知、學習和使用平台,保證留守兒童接受優質社會化資源,參與健康的社交互動。

第二,提供精準性的數字守護智慧終端。智慧終端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VR、AR等數位技術,在虛擬場景中帶來便捷的跨時空親代同場效應,在終端平台精準搜集、計算、呈現留守兒童社會化數據信息,在互動平台提供圈層性的社交、學習、娛樂服務,恢復並強化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三方原動力。基層政府、學校要積極打造精準性的數字守護智慧終端,內在數字系統要提供親情連線、虛擬場景互動、健康測評、個人檔案、互動平台、數字娛樂項目與學習資源等;外在硬體設備則要覆蓋學校、家庭等留守兒童生活環境,刷臉即可登錄使用。留守兒童獲得多樣化的數字服務,從家庭、學校獲取更好的社會化支持,教師、家長也能夠及時了解兒童社會化發展狀態,進行有效的干預,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第三,建構互聯式的數字信息融通與處置體系。數位技術在推動留守兒童社會化發展中呈現出諸多價值,但在打造教育雲平台和智慧終端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陷入「技術崇拜」「技術萬能」的誤區。項目主體還要調動家庭、學校、村(居)民委員會、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圍繞著數字服務建構互聯式的數字信息融通與處置體系。根據服務主體角色、能力、分布特徵,為其安排一定數量留守兒童的對接服務任務,在數字平台上引導、幫助、提醒留守兒童體驗數字服務,觀察留守兒童社會化狀態,遵循預設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傳達機制,與關聯主體展開信息即時傳達與融通共享活動,尤其是發現監護缺失、欺凌暴力、失學輟學、沉溺網絡、孤僻極端等行為異常信息,便強制報告、立即會商與快速干預。

第四,開展針對性的數字素養教育工作。數字素養包括數字思維、數字意識、數字獲取、數字使用、數字交互、數字社會責任、數字安全、數字倫理等內容,是個體正確選擇和使用數字服務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留守兒童是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認知與判斷能力有限,實現數字賦能社會化發展的目的,則還有賴於進行有針對性的數字素養教育工作。也即是要培養留守兒童正確選擇和應用數字終端、系統、項目、功能來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能力,適度使用網絡遊戲、短視頻、影音節目、社交媒體的自控素質,正確識別虛假、負面、危險信息的能力,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隱私安全、系統安全與設備安全的意識,以及在網絡上遵紀守法、言行謹慎、傳播正能量、拒絕網絡暴力的素質等。留守兒童由此才能更好地適應網絡環境,正確、高效使用數字服務,順利完成社會化。

【本文為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依託手機社交功能創新農村留守兒童家教對策研究」(21SKGH244)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智慧型手機能幫上忙!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數字賦能與數字不平等之張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5b035d8fd1e00048d9a582d5a5d3b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