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氣候變化,我們是否低估了其程度? | 社會科學報

2023-09-21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對於氣候變化,我們是否低估了其程度? | 社會科學報

對於氣候變化,我們是否低估了其程度? | 社會科學報

海洋治理

8月8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證實,2023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今年是有史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極端高溫、乾燥天氣致使多地野火頻發。8月16日,《新科學家》刊發氣候專題《我們應該多擔心?》(How Worried Should We Be?),帝國理工學院氣候專家弗里德里克·奧托(Friederike Otto)等人以一系列文章分析指出,氣候變化是更多極端天氣「疊加」出現的推手,而人類應理性看待這些變化。

原文:理性看待極端天氣頻發

編譯 | 鍾麗麗

圖片 |網絡

· 氣候變化是否比預期更糟 ·

世界各地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和相關事件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氣候學家是否低估了世界變暖的速度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關鍵事實。

世界變暖的速度比我們預期的要快嗎?

不是的。目前為止測量到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上升完全在氣候模型預測的溫室氣體水平的範圍內,與迄今為止實際觀測到的溫室氣體水平相似。美國非營利組織「伯克利地球」(Berkeley Earth)的澤克·豪薩夫(Zeke Hausfather)表示:「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氣溫有點偏低。」今年7月,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突然飆升至迄今為止的最高水平,但這可能是自然變化,由太平洋水域變暖的厄爾尼諾等事件驅動。要弄清長期趨勢是否會發生變化,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然而,儘管人們認為目前的全球氣候政策到2100年會使地球的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上升2.7攝氏度左右,但我們仍有可能超過這一水平。

我們看到的極端天氣比預測的還要多?

2022年3月,東南極洲內部的溫度比正常溫度高出38.5攝氏度,這是地球上有記錄以來最極端的異常現象,緊隨其後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熱浪。這類天氣事件是否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當前變暖水平的預測更為極端?英國利茲大學的皮爾斯·福斯特(Piers Forster)表示:「我還沒有看到確鑿的證據表明我們低估氣候變化的實際程度。」但這至少是可能的。英國國家氣象局的彼得·斯托特(Peter Stott)表示:「考慮到氣溫和降雨量都破紀錄的極端情況,我認為有一些證據表明,IPCC的主要模型可能低估了它們,但目前尚無定論。」而根本問題是,大多數使用的模擬都是為了模擬幾十年或幾個世紀中的氣候或平均天氣。儘管研究人員現在開始在一些研究中使用更高解析度的模型來解決這個問題,但仍沒有足夠高的解析度來詳細模擬幾天或幾周內的個別天氣事件。

我們是否低估了變暖水平的影響?

答案很明確:是的。與早期的評估相比,IPCC在2022年關於氣候影響的報告中指出,其嚴重影響的風險「在全球變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上升到非常高的水平」。這一變化是因為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影響已比預期的更為嚴重。例如,珊瑚白化和死亡事件更為廣泛,樹木也大量死亡。報告還聲稱,事實上,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僅更嚴重,社會也比想像的更容易受到這些影響,適應一個更溫暖的世界比想像的要困難。很多證據表明,我們適應的還不夠,或者是沒有以恰當的方式來適應。

(原標題為:Is Climate Change Accelerating and Is It Worse Than We Expected?)

· 氣候變化如何導致極端天氣 ·

媒體對氣候變化在極端天氣事件中影響的報道,過去常常是這樣寫的:儘管這種現象是全球變暖導致的,但我們不能把個別天氣事件歸因於氣候變化。這在20世紀是正確的,但在今天絕對是錯誤的。

第一份將個別極端事件(2003年歐洲夏季熱浪)歸因於氣候變化的研究報告發表於2004年,之後就有了很多氣候歸因研究報告,其中50多份來自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這個組織成立於2015年,研究極端降雨、熱浪和乾旱等事件,以評估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否會使它們更有可能發生、程度更強烈。

去年研究發現,巴基斯坦的季風導致了洪水,造成至少1500人死亡和超過300億美元的損失,而氣候變化使其強度增加了75%。如果沒有氣候變化,今年夏天襲擊南歐和北美部分地區的極端高溫也不會發生。在最近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中,這樣的研究形成了一條重要的新證據線,表明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所有地區的許多極端天氣和氣候。

歸因科學還可以證明氣候變化的不平等影響。它加劇的極端天氣給世界上最貧窮的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他們絕大多數生活在全球南方(低收入,通常是去殖民化的國家),對排放的影響最小。氣候歸因科學還可以讓我們將理論理解與具體的損失和經驗聯繫起來,從而在氣候政策和訴訟方面邁出巨大的一步。我們可以測量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添加的溫室氣體量,還擁有與化石燃料公司和國家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彙編資料庫,因此,現在我們知道風暴的強度,還可以計算有多少損害是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造成的。

去年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最終決定設立一個基金,以支持因氣候變化而遭受損失和損害的脆弱國家。雖然氣候變化往往使災害更加嚴重,但許多最嚴重的影響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原標題為:Why Knowing How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es to Extreme Weather Is Key)

· 避免末世主義與否認主義 ·

我們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似乎越來越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人認為氣溫上升意味著我們距離世界末日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了,而我們對此無能為力;另一方面,一些人聲稱人為造成氣候變化的概念是一個國際陰謀。

這兩種極端立場都經不起推敲。人類造成氣候變化並不是陰謀論,但全球災難也並不是一個必然的結論。可以肯定的是,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加正在使全球氣溫升高,除非我們停止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否則這一過程將持續下去。換句話說,氣候變化正在發生,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來阻止它,不確定的是我們將採取什麼措施來對抗它。

因此,我們既要應對確定性,又要應對不確定性。不幸的是,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人類都沒有充分應對。

先說應對確定性,即已知的已知。除了否認者,大多數人都意識到氣候變化正在發生,我們需要為此做些什麼,但很少有人會花相應的時間來擔心氣候變化。雖然氣候活動家,包括各種運動,已通過各種形式的抗議試圖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然而,人們的認知仍然有限。輿觀調查網(YouGov)最近對英國成年人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他們認為環境只是英國面臨的第四重要的問題,排在經濟、健康和移民之後。諷刺的是,所有這些問題都將受到全球變暖的嚴重影響。極端天氣事件相對而言能更引起人們的關注,但人們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如加州死亡谷創紀錄的氣溫反而使其成為一個旅遊景點。此外,由於公眾的情緒各不相同,解決這一問題的政治意願也各不相同。目前,除了廣泛承諾實現凈零排放,但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實現外,很少有政府願意與選民就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風險和收益進行誠實的對話。

現在讓我們轉向不確定性,已知的未知。人們已接觸到氣候變化的風險,以下這些問題最值得擔心:我們應該預測到七月的極端天氣嗎?我們將如何適應極端高溫?我們會經歷導致氣候變暖失控的連鎖「引爆點」嗎?這些都是有效的問題,也是我們試圖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像一些末日論者那樣,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策的無力程度上,那就相當於讓對致命車禍的恐懼阻止你移動方向盤以避免它。

還有與我們的行為有關的未知因素。我們能夠足夠快地去碳化以避免最糟糕的氣候場景嗎?我們是否能夠使碳捕獲和儲存等未經證實的技術發揮作用?這些問題更難回答。好消息是,在美國和中國的有力行動下,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比你可能意識到的要快得多。

最後,我們所有關於氣候變化焦慮的核心也是未知的:我們到底該有多擔心?我們無法直接為你回答這個問題——在未來幾十年里,一個生活在富裕國家、空調設施便利的讀者,將比生活在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貧窮島國的讀者過得好得多。我們所能做的是提供科學、清晰、冷靜的評估,拒絕末日論。沒有否認,只有現實。

(原標題為:Fighting Climate Change Means Avoiding Doomism as Well as Denial)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加快全球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 | 社會科學報

審視氣候危機背後的隱秘心理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35fb999fc73a169ff8a1d77b312f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