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做主角,院線國產片還是頭一回

2022-06-20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讓「他」做主角,院線國產片還是頭一回

暑假將至,電影院也終於迎來一絲生機。

許多之前撤檔的國產片也在陸陸續續宣布改檔日期,而原先定檔清明的《人生大事》率先搶占暑期檔,定於本周五在影院上映。

說《人生大事》備受期待並不為過。

貓眼電影里有 34.9萬用戶標記了「想看」,這個數字顯然已經遙遙領先於其他目前已定檔的待映影片。

觀眾期待它的原因也顯而易見——

預告片中已然「劇透」,朱一龍在本片中將呈現顛覆性造型,寸頭、花襯衫、大金鍊,活活一個「社會我三哥」,從前陽光偶像的氣質全然不見。

他的表演究竟怎樣,觀眾心裡已經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另外,本片的題材對國產片來說也十分少見,講的是發生在殯葬行業的故事。

中國人最忌諱的「死亡」,《人生大事》偏偏要攤開來講,還要把殯葬從業者如何處理後事一五一十地呈現在大銀幕上。

對許久不見新鮮話題的觀眾來說,這也是一次願聞其詳的「冒犯」。

誇張點說,小十已經不記得上次在電影院看一部拉滿期待的國產片是什麼時候了,所以趁著上周點映趕緊去看了這部電影。

沒想到,《人生大事》無論從表演還是整體效果上都遠遠超出我的預期。

它不僅紮實回應了觀眾的期待,還帶來了一些新東西,比如殯葬行業的本土化處理,充滿人情味的中國小城風貌,以及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生死觀的討論。

可以說,《人生大事》更熱鬧,更「江湖」,更像是為我們量身定製的 「情感教育」

01

「哪吒」VS「孫悟空」

在看本片之前可能怎麼也想不到,一部講「死亡」的電影,看完竟然有「騙人生女兒」的效果。

沒錯,本片最大的亮點莫過於朱一龍和小演員楊恩又的對手戲。

兩人在預告片里的針尖對麥芒就默契十足。

一個是娘不疼的「小哪吒」,一個爹不愛的「孫悟空」,在成長的過程中渾身長滿了刺。

初次相遇,兩隻「刺蝟」拿刺扎向對方。誰能想到,他們身上的刺竟然像齒輪般咬合在一起,讓他們彼此緊密相連。

這是電影最動情的地方, 它通過一大一小兩個「天涯淪落人」彼此救贖的故事,對那些飽受偏見、忽視的非主流人群袒露出國產片罕見的關懷。

此話怎講呢?

電影其實是圍繞一群「邊緣人」展開的。

三哥剛剛刑滿釋放,三十多歲,沒工作,沒老婆,沒前途。

老爸念舊情,準備把老房子過戶給他,希望他能子承父業,重新振興「家族事業」——其實就是喪葬一條龍服務。

沙發是五指山

三哥在火葬場長大,打小跟著父親學手藝,學著給死人辦後事。

但他心裡其實瞧不上這行當。

中國人幾乎都是「談死色變」,殯葬行業在中國從來都是最晦氣的職業。

片中,三哥的車停在別人店面門口都要被嫌棄,若是有小孩碰了花圈,更是被大人呵斥「快去洗手」。

誰都覺得干這行沒出息,躲都躲不及。連三哥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一心想把老爺子的房本騙到手後就溜之大吉。

這裡插一句,朱一龍為三哥的「頹」和「痞」做了不少功課。

令人印象頗為深刻的是開場為死者整理儀容的戲,家屬汙衊他偷了戒指,他二話不說把身上衣服扒了個精光,一步一步逼近家屬,嚇得對方落荒而逃。

除此之外,吐痰、爆粗、打架,還有拿給死人燒的紙點煙……這個三哥是真的混。

整天跟三哥混在一起的兩個朋友也都不是啥「正經人」。

年過三十,和三哥一樣,沒成家也沒事業,日子混一天是一天。

其中一個女孩的職業片中有過一閃而過的交代,她在傳統戲曲團工作,後來可能是劇團不景氣,只好出來擺攤。

你看,都是一群遭人嫌棄,前途無望,不被主流社會承認的年輕人。

而小文呢?

媽媽是失足少女, 生父不知道是誰,只能跟著外婆生活。

外婆死了,舅舅一家連老人手上的金戒指都不想放過,卻沒人在乎過她的感受。

片中對小文有一個動作設計。每當小文感到被拋棄時,就會躲進桌下,無論大人怎麼哄怎麼嚇,她都死死蜷縮在角落裡,像一隻充滿恐懼和防備的小動物,隨時準備著對所有入侵的人類狠狠咬上一口。

沒人跟小文解釋外婆去哪兒了,只有三哥想盡一切辦法幫她恢復外婆的語音,教她不許咬人,不要吃掉下去的飯

後來,小文終於不再到處闖禍,不再張口咬人,她的刺正在漸漸被三哥軟化。

然而三哥一旦受到威脅,小文又會變成渾身炸毛的「小哪吒」,拿著紅纓槍擋在三哥面前。

就是這樣一群人,窩在一間小小的殯葬店裡,做著旁人不理解的工作,但好在他們擁有彼此

那些嘲笑殯葬店陰森晦氣的人永遠不會知道,這裡是多麼溫暖的烏托邦。

02

上天堂,人生除死無大事

片中,三哥的殯葬店名叫「上天堂」。

這個小小的設計讓影片多了一絲詼諧的氣氛。

人死了要上天堂,想上天堂,首先得「上天堂」整理好遺容,穿好壽衣,體體面面地上路。

而這種詼諧的氣氛至始至終貫穿全片,這是最讓我驚喜的地方。

小十聊過很多國產影視劇,發現我們的創作者在講嚴肅話題的時候總是缺乏幽默感,大多數情況下,大悲的故事同樣也會用大悲的口吻去講述。

錯是沒錯,但有時也會讓觀眾感到疲憊。

當那些駐紮在熱搜頭條上的矛盾衝突赤裸裸地呈現在大小熒幕時,我們難免會覺得,生活已經這麼苦了,看個電影還得把這苦重新挨一邊,實在累覺不愛。

但《人生大事》恰恰反其道而行。

它聊的是「死」,電影里也接連不斷有人離世,但創作者和片中主角對「死」的態度卻並非只有沉痛。

你會發現,這部電影一直試圖用「死」搭起一座橋樑。

它的對岸自然是「生」,但這「生」有很多種解釋。

「生」,可以是生存。

三哥和他的祖輩做的殯葬業,通俗一點講就是「做死人生意」。他們不受人待見也能理解,畢竟,這個職業要求你得在人剛離世時就趕快和他們的家屬談生意。

但,這就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常年直面死亡,他們中的老手,比如三哥的父親老莫,早就鍛鍊出一身處變不驚的膽量。

無論面對再慘不忍睹的畫面,哪怕是一副不成形的殘軀,他們都要保持鎮定,替死者一塊一塊把身體拼完整,

這是他們作為殯葬人的職業素養,亦是他們生存立世之本。

「生」,也可以是生活。

生活由各種雞毛蒜皮的點滴匯聚而成,偶爾有意外,但大多是必然。

小文外婆的死亡讓小文和三哥相遇,這是意外。

但兩個孤獨不合群的靈魂擁抱了彼此,這是必然。

死亡對外婆而言,似乎是生命的終點,但它又開啟了小文全新的生活。

生活就是悲傷有時,吵鬧有時,平靜有時,溫馨有時。

小文跟三哥和他的朋友們生活之後,看似平凡的日子也變得「險象環生」。

小文大鬧火葬場,三哥跟在後面收拾爛攤子;小文誤食玩具,三哥每天守在小文的大便旁找排泄物;小文在幼兒園表演出殯,把家長們嚇個半死,也是三哥來幫她「擦屁股」。

而你也可以想像,從前小文與外婆的日子,也曾經這樣熱鬧過。

死去的人離開了,活著的人用另一種方式,帶著他們的記憶,將他們曾經的熱鬧延續下去。

所以, 「生」,更可以是生機,是生龍活虎,是生生不息。

當小文終於把玩具排泄出來後,眾人拿著沾著屎的筷子發自內心地笑了。

這就是生活的苦粹煉出的快樂,是國產片里難得一見的生活氣息。

片中還有更幽默的隱喻。

小文在三哥的殯葬店住下,半夜不敢上廁所,因為廁所擺著一男一女兩個面色「詭異」的紙紮娃娃。

三哥為了安撫小文,拿起兩個娃娃,當即給他們取了名字,「一個叫黃瓜,一個叫茄子」。

言下之意,給死人用的祭祀品有什麼可怕呢?

只是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折射在它們身上了而已。

大人們避諱「死亡」,不敢談論「死亡」,導致沒有人跟小文解釋外婆究竟去哪兒了。

小文對「死」懵懵懂懂,只能覺得茫茫無所依,從而對未知的「死」產生了天然的恐懼。

只有三哥告訴了她真相,不僅跟她解釋外婆去了天上,還會不厭其煩地陪伴她,幫助她逐漸接受外婆再也不會回來的事實。

生活重新開始。

後來,這兩個娃娃出現在小文的床頭。

小文不僅不再怕它們,還把它們當成了玩伴,而旁邊放著的,正是外婆給她做的布老虎「豆角」。

茄子、黃瓜、豆角。

世界上最常見最普通的蔬菜,也是人們生存果腹攝取營養的必需品之一。

就像死亡其實也是生命的伴侶。

我們也許都是小文,一手抱著象徵愛與追憶的布老虎「豆角」,一手牽著象徵死亡的紙娃娃「黃瓜」和「茄子」,一點點長大,直到旅程的終點。

試著去直面死亡,接受生命有始就有終,像接受新鮮蔬菜那樣,讓它們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也許這樣,我們反而能與離世的愛人好好道別。

03

最重要的小事

人生除死無大事。

可是《人生大事》真正想講的,偏偏是小事。

影片其實是在借「死亡」來講人生在世的糾結。

舊情人劈腿,老父親蠻橫,鄰居總是冷嘲熱諷,最要命的是,自己喪失了生活的動力。

這一樁樁煩心事,哪一件都沒有死嚴重,可活著的人攤上其中任何一件,哪一件又不是「天大的事」呢?

正如前面所說,「死亡」是貫穿全片的大主題,小文經歷了外婆的死,三哥也不得不接受父親的死訊。

面對親友的離世,每個人都必須掙扎一番,脫一層皮,方能蛻變重生。

有時,死亡伴隨著生前的種種羈絆,讓生者的解脫變得十分困難。

譬如三哥和父親老莫的關係,中間就隔著死去的二哥。

在他出生前,老莫有一個二兒子,十分聽話懂事,是老莫的得力助手,卻因意外離世。

後來老莫生了三哥,覺得他處處不如二兒子。

父子倆因此結了「仇」。

二哥的死亡,成了三哥這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

因為無論他怎麼做,都不可能再比過父親心裡那個永遠聽話、永遠孝順、永遠勇敢的二兒子。

但巧就巧在,當你覺得這對典型的中國式父子真的很難相互理解時,小文出現了。

她以一種無比童真的方式,為這對父子創造了和解的橋樑。

而小文的動機非常簡單,她愛三哥這個「新爸爸」,她想為他做點什麼。同時,小文又是個孩子,沒有顧忌,也沒有那麼多所謂的「面子」要死撐。

大人們嘴上說著「人生除死無大事」,可是辦起事來,卻各個矜持得要命,多「小」的事都能變成「天大」的事。

《人生大事》巧妙地運用了兒童的天真,把大人們之間那些本不該成為「大事」,卻礙於種種最終化為心結的事兒通通化解,讓它們還原成原本的樣子——

父子間長時間缺乏有效溝通,其實有時一次主動的問候就能打破僵局;

舊情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如今已隨風消散,遠不如體面地送人最後一程重要;

和街坊鄰居相處,有時也就是互相讓一讓,退一步好說話的地步。

而這些矛盾的化解,在片中都是通過小文這個幾歲的小朋友才得以完成。

小朋友雖然誤打誤撞,但似乎又比大人更加懂得什麼叫做「人生除死無大事」。

因為他們心中的偏見,要比大人少得多。

所以才能因為好玩,就跟著學大人出殯、哭喪、砸碗。

在他們眼中,這是遊戲,是沒有什麼值得避諱的「小事」。

也只有懷著這份坦然,小文才能說出爸爸是「種星星的人」這樣的話。

越是童言無忌,越能接近愛的本質——

沒有偏見,有的只是兩顆坦誠相對的心。

你說什麼,我就信什麼。

仿佛死去的人真的就是天上一顆星星。

它在我們心中留下的悲傷那麼大,但如果我選擇相信你,那它就會飛向遙遠的太空。

悲傷變成星星。

大事,也變成了小事。

-END-

互動話題

你期待《人生大事》嗎?

如何投稿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email protected]

1.不白拿,有稿費。對脾氣我們就將約稿進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聰明才智,看幾篇我們的推送,心裡指定有數。

實習通道

[email protected]

1.會寫,能寫,熱愛寫寫寫。

2.滿足第一點萬事好商量。

凡是來稿來信,小十君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哦!

後台發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細則。

關注、在看、轉發三連,感受解讀說實話,批評有實據的小十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21dc1af811b766fa03b6991c73c85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