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年,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雙女主劇即將陸續登台,和一大票耽改劇來場正面battle。
《流金歲月》開播前後,那此起彼伏的熱搜,就是最好的證明。
明人不說暗話。
本人追劇的第一動力,就是奔著主演的顏值。
劉詩詩+倪妮,誰又能對兩大美女的強強組合say no呢?
再看配角陣容。
董子健、楊祐寧、楊玏、張晨光、袁泉、田雨、王琳、陳道明。
一眼掃過去,全是老熟人。
主角養眼,配角有演技。
題材呢,也趕上時髦,很容易博好感。
掐指一算,本劇應該有成為爆款的潛質。
可看一眼評分,似乎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它的開畫評分,僅有 7.5。
隨著劇情推進,居然還有緩慢下跌的趨勢。
既然如此,不妨給它把把脈,看看到底是哪兒出了岔子。
01.
中醫診斷,講究望、聞、問、切。
望向《流金歲月》的第一眼,就能迅速捕捉到一個關鍵詞——
亦舒。
是的,本劇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原著。
必須承認,師太的作品通俗易懂,翻拍卻實屬不易。
前不久,《喜寶》口碑翻車,連帶著郭采潔和「半永久顧里」的話題也被翻來覆去地討論。
再往前回顧。
靠熱搜保持霸屏的《我的前半生》,也引發過不小的爭議。
從羅子君的衣品、為人處世的姿態,再到她重回職場、和閨蜜搶男人的成長經歷。
處處都有人吐槽,認為這個版本丟了亦舒的風骨。
說起《流金歲月》,改編門檻也絕對只多不少。
選角,是翻拍團隊所面臨的第一道檻。
坦白說,本劇的選角還挺加分。
雖然比不上電影版「張曼玉+鍾楚紅」的神仙組合,也稱得上良心配置。
劉詩詩,飾演出身優渥、嬌憨可人的 蔣南孫,再適合不過。
倪妮,自帶港風美人的內味兒。
無論顏值還是氣質,都和旖旎艷麗、性情率直的朱鎖鎖很搭。
值得細品的是,兩人登場時的造型,也暗藏玄機。
蔣南孫的白色長裙,除了彰顯她的清純脫俗,也間接點出她的保守。
而朱鎖鎖則是一襲烈焰紅裙,給人以風情萬種、我見猶憐的感覺。
紅色,代表角色蘊含著不安定與熱烈的力量。
選角這一關,算是過了。
背景嫁接,則是第二道檻。
原著的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香港。
劇版的定位,卻是一部現代都市劇。
從此開始,本劇就漸漸走向了迷惑…
故事開場,鏡頭對準了弄堂和洋房,隱隱透著股懷舊風。
再配上色調暖黃的柔光濾鏡,更讓人摸不著頭腦。
如果不仔細看,還真拿捏不准劇里的年代設定。
其次,才是人設。
故事裡,蔣家是個封建守舊的老派家庭。
被壓制多年的蔣南孫,時刻想通過婚姻,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因為三觀不合,她和父親大吵一架。
價值20萬的小提琴,說毀就毀。
價格不菲的名牌包和衣服,丟了一地。
吵到氣頭上,她連精心打理的長髮也剪了,放狠話說從此與上流社會無關。
一轉身,養尊處優的她又跑進美髮店,美美地燙起頭髮。
對於母親的教訓與寵溺,她也不動聲色地接受了。
比起叛逆,不夠決絕的掙扎與背離,恐怕才是原生家庭為她烙下的性格底色。
蔣父(張晨光飾),向來一副自視甚高的old money模樣,優越感十足。
和未來女婿初次見面,三句話不離股票、房子、錢。
前腳聽說章安仁已經在上海買房,還是滿臉讚賞。
但一聽到房子是在外環,就秒變臉,毫不掩飾他嫌貧愛富、精明勢利的一面。
說白了,他培養女兒的邏輯,和投資理財沒什麼區別。
他費盡周折,只希望她能藉助婚姻,躋身上流社會。
為此,他很是看不慣南孫找男朋友的眼光,總想藉機找茬。
蔣母(吳玉芳飾),典型的舊上海闊太。
背靠夫家的供養,日子過得精緻滋潤,愛好就是打麻將。
最離譜也最讓人出戲的,則要屬蔣奶奶。
她整天掛在嘴邊的,凈是重男輕女、封建專制那一套。
如果你非說這些迂腐守舊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隨處可見。
fine,這倒也說的通。
問題是,她面對保姆時高高在上的態度、對衣食用度的挑剔做派,卻全然不似現代人:
每天都要喝一盅溫黃酒、炒菜必須用圓盤子裝、燕窩不能吃碎窩等等。
再注意下,女主家保姆對她的稱呼:「小姐」。
還記得《父母愛情》里江德福是如何糾正安傑的大小姐做派的嗎?
他先是跟孫媽再三強調,現在是新社會,以後家裡只有「安同志」或者「小安」。
接著又警告安傑,以後不許再讓別人稱呼她為「小姐」,否則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沒想到,2021年了,編劇居然又改回去了。
在「蔣家」這個特定場域裡,一眾角色仿佛還活在上個世代,行為舉止處處透露出古板、陳舊。
甚至,就連後續蔣家破產,女主家道中落、被迫成長的故事走向,也是濃濃的古早味兒。
究其根本,是原作的基礎設定已經過時。
一套過時的人物模板,強行披上現代劇的殼子,自然是會出現「排異反應」。
考慮到這一點,編劇用力地裁去了原著里那些泛黃的「毛邊」。
譬如說,朱鎖鎖的拜金本質被弱化。
她對於物質的渴望,被詮釋為對於獨立和自由生活的嚮往。
談戀愛時,即使她主動收下一堆貴重禮物,劇本也自備了一套合理的說辭:
她的人設,被塗抹的面目全非。
原本嫵媚艷麗的「壞女人」,愣是變成了普普通通的貧民窟女孩。
「朱騷騷」這個方言梗(「鎖鎖」用上海話念,就是粵語的「騷騷」),絕口不提。
至於她高中畢業以後,在夜總會做舞女、和花花公子玩曖昧、被人包養等一系列摸爬滾打的經歷,更是直接一刀切,統統砍沒。
如此改編的理由,無非是不想被人扣上「三觀不正」、「誤導青少年」的帽子。
然而,本劇依然沒能協調好故事本身與時代背景之間的落差。
從人設到故事走向,總有一股舊時代的氣息使勁兒地往外涌動。
比如,鎖鎖的舅媽一家,就不斷暴露出封建的本質。
表面上,一家人把鎖鎖當做女兒來養。
實際上呢,她是被當做半個「童養媳」來看待。
對於這一點,大家一直心照不宣。
眼看鎖鎖還沒找到工作,舅媽索性攤牌,光明正大地催婚。
而表哥駱佳明同樣認準了鎖鎖遲早會嫁給自己,做一對恩愛小夫妻。
拜託,都21世紀了,正常情況下,哪有長輩會支持名義上的表兄妹結婚呢?
說到這,不得不提另一個人設bug。
原著中,朱鎖鎖17歲時父親早逝,失去了經濟來源。
但她不想嫁給表哥過一輩子的平庸生活,再加上沒有文憑和謀生能力,這才淪落到出賣美色的地步。
這一設定,起碼做到了邏輯自洽。
反觀本劇。
劇里的鎖鎖明明已經25歲了,卻依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試想,作為有手有腳的成年人,如果有心獨立,想搬出去住真有那麼難嗎?
她既然口口聲聲地說,要過獨立生活,又何必等到大學畢業,再待業兩年才開始考慮找工作?
依我看,她的內心想法與實際行動,完全是自相矛盾。
劇里經不起推敲的槽點,遠不止這些。
女性主義思潮的薰陶之下,年輕觀眾更渴望看到的是關於獨立女性的覺醒和成長。
如果一切照搬原著,講述一段撈女於紅塵中沉浮的故事,勢必有人不肯買單。
但尷尬的是,本劇既想順應風潮,打造一批符合新時代面貌的女性角色,又不捨得完全推翻朱鎖鎖的人設。
朱鎖鎖在替蔣南孫送文件時,意外結識了精言公司的高管馬先生。
她的本意,是想藉此蹭個實習機會。
對方卻對她一見鍾情,順勢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在一番迅猛攻勢下,鎖鎖心動了。
當兩人的戀情趨於穩定,她便迫不及待地宣布要搬出舅媽家。
很顯然,她的底氣不在於事業,而在於有錢人的青睞。
實習工作的事,也被她漸漸拋到腦後。
寄人籬下vs自力更生、男人vs事業、獨立vs攀附。
朱鎖鎖的人生選擇,時常在天平的兩端搖擺,價值觀模糊不定。
這種搖擺,恰好也映襯出整部劇中無處不在的割裂感。
從時代感,再到人設、立意,幾乎處處矛盾。
同樣是懸浮劇,有的劇是設定脫離現實、強行狗血。
而《流金歲月》呢,是整個故事不上不下、前後撕裂,讓人找不到合適的落腳點。
02.
營銷是把雙刃劍。
好的營銷,除了催化熱度,還能充當點燃社會輿論的話題製造機。
比如,《三十而已》和《乘風破浪的姐姐》聯手掀起的「姐學」熱潮。
營銷一旦跑偏,就會瞬間淪為debuff。
至於《流金歲月》的宣傳水平,emmmm…
我只能說,一言難盡。
前期宣傳時,官方放出了一系列物料,包括 「為妮寫詩」組合的宣傳照和紅毯走秀。
聞風而來的CP粉們,一路磕到上頭,直呼「太會了」「請鎖死」。
再翻翻超話,各路剪刀手也火速就位。
種種營銷,無形之中拔高了路人對這部劇的期待。
比如我,就誤以為國產(偽)百合劇終於要站起來了!
等到入坑之後,才發現《流金歲月》並非所謂的「百合劇」,而是女性群像劇。
對我來說,倒也無所謂。
只要劇情對味,照追不誤。
問題在於,有兩批潛在觀眾,被這波宣傳給誤導了。
單純奔著「姬情」而來的觀眾,瞬間覺得貨不對板,完全沒內味兒了;
另一批對「姬情」不感興趣的路人,又被無聲勸退了。
這就很尷尬。
拋開營銷濾鏡,《流金歲月》並非一無是處。
比如,本劇擺脫了「閨蜜撕逼」、「搶男人」、「手撕小三」等狗血套路,感情線顯得相對清爽。
再比如,一眾女性角色的戲份要遠大於男性角色,存在明顯的主次之分。
以及,蔣南孫終於爆發,怒懟重男輕女的奶奶等劇情,也恰好對準了大眾的爽點。
可惜,本劇對於女性親密關係的想像,就三個字:
假大空。
劇里展示兩人友誼的套路,基本就三步流程——
見面(逛街)—聊天—互相訴苦(交換信息),沒了。
飯桌上,兩人聊的話題也僅限於「男人」和「工作」。
難道說,女性之間能夠探討的話題只有兒女情長嗎?
對此,我深表懷疑。
不僅如此,兩人單獨相處的片段也少得可憐。
每集能勉強湊個5分鐘,就不錯了。
多數時間裡,她們是兩條相距甚遠的平行線,忙著埋頭生活、解決各自的煩惱。
恕我直言,這樣的感情基礎甚至比不上隔壁的時代姐妹花。
既不想浪費時間鋪墊前情,又想迅速展現二人之間的默契氛圍,簡稱「催熟」,那怎麼辦?
很簡單,插入一段回憶殺。
劇里多次穿插進學生時期的橋段,目的在於暗示——
這是對兩小無猜的好姐妹,關係相當親密。
如果說,《流金歲月》是個原創劇本,倒也罷了。
我就權當編劇缺乏想像力,對於女性情感的認知不夠深入。
可原著中的人物刻畫,明明相當細膩、通透。
隨意引幾句——
「兩個人讀《咆哮山莊》,深夜躲在房中流淚。
約齊了去買內衣,鄰校男孩子遞字條過來,也攤開來傳閱。」
寥寥幾筆,勾勒出純真青澀、如詩般美好的少女情懷,也點出二人的親密無間。
第五集,戀情告吹,不想再被舅媽逼婚的朱鎖鎖,暫時搬進了蔣家。
臨睡前,她招呼南孫一塊躺下。
眼瞅著,氣氛一度升溫。
本以為編劇總算開竅,終於該輪到我最期待的「閨房密話」環節了。
結果,兩人居然只是象徵性地靠在一起,鎖鎖說了句,「睡吧」。
下一秒,就轉場了。
除了嘆氣,我簡直無fuck說。
類似的情境下,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別的例子不提,就說《七月與安生》吧。
畢竟,明眼人看得出來它的精神底本其實就是《流金歲月》,碰巧角色的名字也都叫家(佳)明。
電影里有一幕深夜對談戲,令人難忘。
兩人躺在安生租來的小破房子裡,一起窩在被子裡,暢想未來。
安生一邊比劃,一邊說將來要買個大衣櫃和書櫥,專門用來滿足七月的心愿。
然後還掏出一枚鑰匙,一臉認真地說「以後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聞言,七月也忍不住笑彎了雙眼。
這一夜,她們聊了很多。
關於未來、女性的歸宿,也關於友情、少女的懵懂情慾,情緒飽滿而生動。
與此同時, 這些情感表達又是非常私密與女性化的。
我相信,許多女性觀眾都從她們身上看到過自己的影子。
接著往下說,還有很遺憾的一點。
本劇丟失了原著的精髓——女性之間的微妙張力。
「她們剪一樣的髮型,用一樣的書包,心事,卻不一樣。」
過去,她們的衣著打扮很相似,就像真正的姐妹。
但面對被優渥家境澆灌出來的純真無知「蔣公主」,鎖鎖的評價是,「飽人不知餓人飢」。
她向來很清醒,也很清楚這種差距無法被抹平。
類似的台詞,劇里也有。
但捅破這層窗戶紙的人,卻是章安仁的前女友,而不是鎖鎖。
直到一方踏入社會,彼此的差別開始拉大。
南孫發現,對方的衣著打扮越來越考究精緻、艷光四射。
見面時,她會像老氣橫秋的前輩一樣,對好姐妹指指點點。
可言語之中,又影影綽綽地流露出對南孫的羨慕,「你仍是個孩子。」
她羨慕自己的好姐妹,羨慕她無需忍受成人社會的污濁和踐踏;
羨慕她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白蓮,而自己只能做一朵供人賞玩的紅牡丹。
這種「嫉妒與愛憐」交織的複雜情感,貫穿著二人的一生。
劇里,兩人的相處永遠都如此自然妥帖。
一個落落大方、善良體貼,另一個則是冷靜理智、進退有度。
即使一個住大豪宅,一個住舊弄堂,照樣不卑不亢、和諧有愛,仿佛根本不存在任何階級差異。
換句話說,她們很少表現出對彼此的嫉妒。
這樣的情感刻畫太溫和,也過於虛無。
所以,她們越是情比金堅、毫無芥蒂,我就越是體會不到真實感。
既有情不自禁的嫉妒、幼稚任性的爭吵,也有互相依賴、手足相抵的親密與溫情。
把對方當做一面鏡子,在彼此的凝望中,在「相似性」與「差異性」中找到自我的存在。
在我的理解中,這才是獨屬於女性的情感體驗,即所謂的「女性情誼」。
這份真摯與灼熱,絕不是靠打擦邊球、靠觀眾腦補摳糖就能彌補的。
-END-
互動話題
你對《流金歲月》有什麼看法嗎?
如何投稿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1.不白拿,有稿費。對脾氣我們就將約稿進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聰明才智,看幾篇我們的推送,心裡指定有數。
實習通道
1.會寫,能寫,熱愛寫寫寫。
2.滿足第一點萬事好商量。
凡是來稿來信,小十君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哦!
後台發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細則。
快給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