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實證回應中華文明史重大命題 | 社會科學報

2023-07-2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以考古實證回應中華文明史重大命題 | 社會科學報

以考古實證回應中華文明史重大命題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近日,由上海博物館主辦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開幕。本次展覽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長江下游地區,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文明第一個發展高峰中最偉大的成就,以考古實證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發展史。

據悉,該展覽是國內首次舉辦的、規模最大的長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展品彙聚全國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如何看懂這些承載早期中華文明成就的展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這是一個頗具意義的探索話題。為此,本報採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的闡述。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原文:以考古實證回應中華文明史重大命題

作者 |本報記者 杜 娟

圖片 |網絡

看懂文物中的早期文明

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年前後的中國正處於文化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期。在距今5800年時,在長江下游流域的一些聚落群中出現了超大面積的中心性聚落。聚落群之間相互競爭,不斷整合擴張,社會進入了「古國時代」。距今5800—5300年間,長江下游崧澤等地形成「大崧澤」文化,在該區域內能看到初級「王權」的確立和明顯的社會分層現象。5300年前良渚文化崛起,覆蓋了長江下游大部分區域,並在今浙江餘杭建造了良渚古城,形成了以稻作農業為基礎,玉為政治紐帶,標識著權力與信仰的獨特文明。長江下游的早期文明進程就是一部從崧澤時代的厚積薄發到良渚文明崛起繁榮的發展史。

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館員周雲告訴記者,上博打造的「何以中國」系列大展之一「宅茲中國」關注夏商周青銅文明,本次展覽則定位在更早的崧澤、良渚階段。在同一歷史階段,崧澤、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中處於領先地位。

通過這些文物,我們能夠看到崧澤和良渚文化的繁榮景象。展品中有代表崧澤文化的人首陶瓶,器物造型奇特、生動古樸,可能與當時祭豐收、求甘雨、降生靈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有關;有凌家灘遺址石豬,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最大和最重的人工雕刻豬;有良渚王的「三大神器」——「琮王」「鉞王」和玉權杖;還有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精品——透雕玉人首形飾,由上方的鳥、中間的獸、下方戴羽毛頭冠的人三部分組成;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的象牙權杖,則是珍貴的有機質文物,表面裝飾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重要玉器上的典型紋飾;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有神人獸面紋玉琮、神人獸面紋瑁鐓組合玉鉞。這兩組文物是目前所發現的良渚文明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最精美的玉器,體現5000多年前社會生產力的最高水平和社會信仰的認同。

石豬(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玉琮是良渚人創造的玉禮器,有多種用途,可能主要用於祭祀、佩戴、器作等。被稱為「琮王」的這件玉琮,1986年於浙江餘杭反山遺址出土。整件文物為透閃石玉,上刻有完整的神人獸面紋,是迄今為止體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方向明表示,「琮王」反映了良渚的宇宙觀,其造型體現了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間觀念。琮是有軸心的,可以轉動,上面所刻畫的神像是太陽神,也是創世神。把神的形象濃縮在「琮王」上,反映了早期文明中的「天人合一」觀念。這也以實物說明了,以良渚文明為代表的宇宙觀是中國古代世界觀的先行者。

當然,這樣的宇宙觀不是在良渚時期一蹴而就的,在「大崧澤」時代就已經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在凌家灘。能夠支撐這樣複雜且有體系的宇宙觀的,則是當時高度發達的稻作農業經濟。考古證據顯示,稻作農業在良渚時期已經非常發達了。方向明研究員認為,稻作文明體現了早期人類善待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同時,由於大規模的稻田作業,需要一系列複雜的稻田系統,這就需要可持續性的集體勞動。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認知和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對江南和中華文明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

展覽專辟玉器板塊,也表明玉器文化在崧澤和良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根據《國語·楚語》中記載,觀射父曾與楚王談論信仰和祭祀禮儀,指「玉帛為二精」。孔子也曾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兩者都明確指出玉帛在古禮信仰體系中的不可或缺作用。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表示,江南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總格局中具有非凡意義。在距今五千年之際,玉文化的發展率先在長三角地區形成體系化、規模化,以璧琮璜鉞為組合特色的玉禮器體系,隨後從長三角傳播到各地,在距今四千年之際覆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並在中原地區奠定夏商周三代的王權象徵基礎,開啟華夏王朝歷朝歷代尊禮崇玉傳統之先河。

在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新路

2004年,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工程圍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間的浙江餘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四處都邑性遺址,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遺址實施重點發掘,並對這些遺址周邊的聚落群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經過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結合研究,我們以堅實的考古材料和綜合研究成果證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實可信的歷史。

玉琮(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以「滿天星斗」一詞,來描述華夏文明誕生之前各地方文化全面開花的局面。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教授、龍山文化研究會會長欒豐實指出,中國新石器時代和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發展態勢,在各主要地區形成不同的區系類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遼河流域是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著重探討的地區。三大流域中至少有五個地區相對獨立發展出原始文明: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長江中游的江漢地區、長江下游的環太湖地區和西遼河流域。這幾個區域都經歷了比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演進過程,其中包括從原始到文明的不同發展階段。這些不同的區系文化在各自發展過程中,分別與臨近區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崧澤和良渚文化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產生的。本次展覽選擇的崧澤和良渚文化兩個階段,是環太湖地區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展覽所展示的環太湖地區文明社會的形成和早期發展,是得到國內外學者認同的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實證。

從早期南北方文化交流來看,黃淮下游海岱地區與崧澤、良渚文化時代相當的是大汶口文化。而龍山文化所對應的是良渚之後的廣富林文化,距今年代為4000年前後。總體上講,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接受的南方文化因素更多一些,如良渚的建城技術、稻作、玉器、石器、陶器等,均對大汶口文化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欒豐實教授指出,早期中華文明的發生與演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理論上支持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古國、王國和帝國。古國的發展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距今5800—5300年,崧澤文化屬於這一階段;第二階段為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屬於這一階段;第三個階段為距今4300—3800年,主要有中原和東方的龍山文化。而距今3800以後則進入了二里頭時代。從歷史發展來講,龍山文化之後接續的是夏代。我們認為,在中國的遠古文明里,夏商周三代是奠定中華文明基礎的時期,也是走向秦漢大一統的過渡時期。而在這之前還經歷了一個很長的以史前文化為基礎的發展階段,其最後一個鼎盛期就是龍山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原文化不斷地向周邊擴散,而周邊又一直在向中原匯聚。擴散和匯聚使得各區域文化之間的共性不斷加強,最終形成大一統的中華古代文化。

鹿鉞紋陶尊(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此次展覽是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重大理論的積極呼應,明晰地回答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論題:五千多年前,長江下游先民就已創造出比肩世界的輝煌文明,建立了東亞最早的區域性國家,並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雲館員認為,從崧澤到良渚的區域文明社會的考古發現突破了傳統西方判斷文明定義的標準,為認識文明、判斷文明標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只有認清中華文明的來路,方能從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獲得文化自信。這也是博物館人的使命擔當所在,在厚重而深刻的歷史中把握髮展規律,帶領觀眾找尋屬於自己的中國答案。

史前期各地方文化多元共生的格局,反映了中原中心的華夏王權國家格局是如何孕育出來的。在這方面的探索還遠未停止。正如葉舒憲教授強調,在這個巨大的文化時空變化過程中,領先一步的良渚文化所發揮的引領和輻射作用還有很多學術空缺點,需要學者們打開思路去逐步填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札記 | 安妮·埃爾諾:歷史、記憶與現實主義

鄉村振興 | 從鄉土文化中吸取善治資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783d28612c80ec8015d4ea1db6195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