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域 | 反身性:當下文藝理論自我救贖的方式
視域
「反身性」應當也已經成為當下文藝理論知識生產的主要知識型,它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未來文藝理論的發展方向。
原文 :《反身性:當下文藝理論自我救贖的方式》
作者 |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亞芹
圖片 |網絡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語境下,當下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視域發生了位移,其明顯標誌是傳統文藝理論知識生產方式的終結,各種新型的提問方式、話語方式、思想方式等不斷湧現。總體而言,當下文藝理論的生成通常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源於既有文化實踐的總結與回望,在這種模式中,理論晚於實踐,是對實踐的反思;另一種是對當前文化現象的理論展望與未來預見,在這種模式中,理論起到先導作用。也就是說,當下文藝理論的知識生成本身就是一種「反身性」的過程。當然這裡的「反身性」不只是簡單地「回頭望」,也不只是批評意義上的經驗教訓,而是指理論本身的「反躬自省」,是一種思想對思想的元反思。因此, 「反身性」應當也已經成為當下文藝理論知識生產的主要知識型,它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未來文藝理論的發展方向。
文藝理論的自我反思
Reflexivity,一般譯為 「反身性」「自反性」,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托馬斯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其本義是,如果我們進行自我判斷的情況與自身有關,那麼這個判斷會反過來「驗證」這一事實。其後,它被應用到數學、金融學、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含義也各有側重。這裡所說的文藝理論的「反身性」,主要指當下文藝理論知識生產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自我反思的主要特徵及文藝理論知識體系建構中的「反躬自省」傾向。特別是在新技術與新媒介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文藝理論知識生產更多體現出了主體/意識本身的自我反映與互照,包括將知識或信息以新方式整合進原有的環境系統中,從而使得這種場景得以重組或重構。從這個意義上看,「反身性」更強調思想主體(人類)對於自身的知識生產的自我反思,更契合了後人類主義所強調的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和理性中心主義等知識型的一種反躬自省,以及對未來人類社會/人類話語體系生產的建構與謀劃。
早在2004年6月,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美國知名期刊《批評的探索》(Critical Inquiry)聯合清華大學舉辦了題為「批評探索:理論的終結?」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議題主要包括當代文學理論的反思、從中國的視角闡釋西方文學、從西方的視角闡釋中國文學、文化翻譯和理論批評闡釋、面對文化研究衝擊下的文學理論之未來前景等。我們從這些議題中就可以看出,當下國際學術界對於理論的危機意識和理論自我反思的重視。「反身性」作為當前人文學科研究的關鍵詞,雖然不同研究領域對該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一般來講,「反身性」意味著當下社會的知識和實踐本身是與對其知識和實踐的反思連接在一起的,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在這種「反身性」的視野中,人文學科受到的影響比自然科學更加深刻和複雜,甚至使得很多人文學科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比如,哲學和社會學等領域所謂的「反身性轉向」就不僅改變了學科研究的主要議題,而且改變了該學科自身的自我認知。
文藝理論走出困境的方式
當下以技術為主導的社會是一個高風險社會,在時空的伸延、技術的脫域等現代性動力機製作用下,確定的知識與信念已經土崩瓦解,社會呈現出一幅碎片化的、無根基的、無標準的面貌,面對當下的高風險社會的諸多不確定性,人們只有依靠自我反思才能獲得安全感。 進一步來說,當前文藝理論的「反身性」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反身性要求探本溯源、回到根性(rootedness),要求一個得以行動的情境;另一方面,反身性也意味著所有假設都應該受到質疑,所有烏托邦的藥方都應該被揚棄。在這種意義上,「反身性」知識型的出現,使得文藝理論的知識生產不僅是歷史性的、情境性的,而且能夠給人類經驗賦予意義,並不斷豐富整個意義域,指導我們從中汲取洞見。因此,「反身性」似乎是目前文藝理論走出困境和自我救贖的唯一方式。
一如邢建昌教授在《理論是什麼——文學理論反思研究》中所總結的那樣:反思性,是世界範圍內後現代語境下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反思成為眾多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化解危機、超越自身的基本方式。中國文學理論的反思研究,既是世界範圍內文學理論反思研究在這個問題中的落實,又具有自己的特點。中國文學理論的反思與世界範圍內的文學理論反思構成一種互文關係。……反思,強化了文學理論研究的理性自覺,增進了文學理論與批評不同流派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當下文藝理論進入了一個富於學理和建設的歷史時期。這裡不僅肯定了當下文藝理論研究的「反身性」範式,而且對於未來文藝理論的深入發展抱有積極而樂觀的態度。
對當今文學理論建設的價值
那麼,理論或者文藝理論為什麼會具有反思的特徵?從理論主體的角度看,毫無疑問理論的主體是「人」,人區別於動物及其他生物的本質特徵是有意識。作為意識主體的人不僅可以將自然界、人類社會等都視為意識的對象,而且可以思考意識本身。同時,任何理論都不是絕對真理,不是適用於任何現象和任何事物的普適性理論,而是有各自限度、受各自條件影響的一種「有限性」的理論,它需要在不斷的修訂和改進中呈現自身價值。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理論只有在不停地自我反思中才能得到改進。反思的過程會進一步促進理論範式的轉型與變革。也就是說,反思是理論實踐的進一步例證,這也再次證明了理論對於實踐的意義和價值。
具體到文藝學而言,文學與藝術都是具有「自我反身性」的,因為文學藝術是一種作者力圖提高或者更新的實踐,它永遠含有對文學藝術的自我折射。正是這種建基於自反性基礎之上的渴望驅動著理論永遠不會消亡。換言之,文藝理論的自反性是一種永無止境的驅動,它已經超出了人們一般的思考水平,因此,「這是一種自我充實、自我反省的渴望」。當下文藝理論的這種自我反身性促使它能夠突破禁錮,重塑知識生產的體系。雖然理論出現的初衷之一是為了克服哲學在許多真理問題上的物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理論本身也有可能被物化。 而理論的「反身性」在一定意義上避免了理論走向物化的可能性,而這未嘗不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方法論,對於當今文學理論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非視聽審美的知識生產問題研究」(21BZW187)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2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12世紀文藝復興」:歐洲中世紀盛期研究的嬗變 | 社會科學報
視域 | 科學審視文藝與政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