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神童,5年學完初高中課程,9歲參加高考,畢業卻找不到工作

2024-08-26     無風卻起念

2017年,10歲的張易文參加高考,這個被周圍人譽為「神童」的女孩引發了全國的關注。然而,當高考成績出來時,張易文僅僅考了352分,雖然達到了專科錄取線,卻遠未達到外界的期望。

張易文順利進入商丘工學院就讀專科,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大學生之一。然而,3年後,她以13歲的年齡畢業,卻發現自己難以找到工作。這個曾經備受矚目的「神童」,現在究竟怎麼樣了?

01

張易文的「神童」之路,從小就充滿了非同尋常的色彩。她的父親張民弢是北大畢業生,一直對自己的聰明才智頗為自豪。他堅信這種聰明基因會遺傳給女兒,因此,在張易文很小的時候,他便開始了對她的「神童式」培養。

四歲時,張易文已經認識了上千個漢字,能熟練地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甚至還會說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與其他同齡孩子還在玩洋娃娃、跑跳嬉戲時,張易文卻已經埋頭在課桌前做題。

張民弢認為,女兒有著天賦異稟的智力,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樣接受教育。於是,他決定跳過小學課程,直接讓張易文學習初高中知識。

年僅9歲的張易文,成為了高考考場上最年輕的考生。然而,第一次高考成績並不理想,張易文只考了不到170分,連專科線都沒達到。

面對這一結果,張民弢並沒有放棄。他鼓勵女兒復讀一年,誓要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在這一年的復讀過程中,張易文幾乎每天都在題海中度過,廢寢忘食地學習,終於在第二年以352分考上了專科,順利進入商丘工學院就讀。

02

儘管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大學生,張易文的大學生活並不順利。她僅僅10歲,還處於一個孩子的成長發育期,身體和心理上都尚未成熟。

她的個子太矮,經常看不到黑板,刷卡機也夠不到。更讓她苦惱的是,和同齡的大學生們相比,她缺乏必要的社交經驗,不知道該如何與人溝通,逐漸被班裡的同學們孤立。

由於她年齡太小,心智尚未成熟,校園生活中的很多事對她來說都充滿挑戰。比如,當她遇到困難時,不知道如何向老師或同學尋求幫助;在與人交流時,她也常常感到侷促和不自在。張易文的大學時光,更多是獨自度過的。儘管她的名字常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現實中的她卻是孤獨且迷茫的。

三年後,張易文以13歲的年紀順利畢業。然而,她很快發現,自己難以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國家法律規定,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不允許參加工作,她的年齡成為了她走向社會的一大障礙。面對各種單位的拒絕,張易文無奈地回到了父親的輔導學校,擔任助理工作,每月領取不到2000元的薪水。

03

張易文的成長經歷,讓人不禁感慨,她的「神童」之路背後,是父親張民弢對她的不懈操控與期望。張民弢將女兒視為自己天賦的延續,在她年幼時便剝奪了她正常的童年生活。

他要求張易文坐在課桌前,一遍遍地背誦單詞,計算數學題,哪怕到了飯點也不准停下,甚至睡覺前也不許放鬆。這種高壓的學習模式,讓張易文無法享受童年的歡樂,也無法正常與同齡人交流,逐漸變得內向、孤僻。

為了讓女兒一鳴驚人,張民弢甚至不惜利用她的成績為自己創辦的輔導學校做宣傳。張易文第一次參加高考時,他在全國各地到處宣傳女兒的「神童」事跡,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

然而,當成績單上那個不盡如人意的分數出來時,張易文失望了,而張民弢卻不以為然,他讓女兒繼續復讀一年,最終取得了352分的成績

04

張易文的故事讓人深思,過度追求「神童」教育的背後,究竟是天才的培養,還是對孩子天性的壓制?如果張易文按照正常的學習進度,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小學、初中、高中,或許她能夠更全面地接受知識,更輕鬆地應對學習壓力,也能擁有珍貴的友情和正常的社交經驗。

她雖然以極小的年紀獲得了大學文憑,但卻無法融入社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張易文的經歷告訴我們,教育不僅僅是追求高分,更應該是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關注。教育應該是為孩子的未來鋪路,而不是讓孩子背負沉重的負擔,過早地失去童年的純真與快樂。

你怎麼看待張易文的「神童」之路?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531f04b26ee61b6f6cac869f2a637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