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志願軍擠在江邊,遭美軍炮擊傷亡過萬,楊得志決定揮淚斬馬謖

2024-11-02     無風卻起念

1951年的春天,朝鮮戰場上硝煙瀰漫。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們,經過前幾仗的勝利,士氣高漲。眼看著就要把美軍趕回老家了,大家心裡都樂開了花。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大暴雨突然襲來,把志願軍的進攻打亂了。更要命的是,美軍趁機反撲,把我們的第19兵團給圍住了。

其中,情況最危急的是64軍和65軍。這兩個部隊被美軍的炮火死死地壓在臨津江邊,寸步難行。戰士們一個個倒下,傷亡慘重。

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將軍看著眼前的慘狀,心如刀絞。他明白,如果不儘快想辦法突圍,部隊就會全軍覆沒。可眼下的情況,實在是太危險了。

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楊得志將軍下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揮淚斬馬謖。

第19兵團原本是華北兵團,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它被劃入第一野戰軍,後來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參與了解放大西北的戰鬥。

隨後,兵團奉命紮根西北,實行軍墾政策,一邊建設大西北,一邊進行剿匪。正當戰士們逐漸習慣這份軍農結合的生活時,毛澤東的一封電報打破了平靜——19兵團接到命令,12月5日前必須準備好入朝作戰。

幾個月後,19兵團隨即參加了彭德懷策劃的第五次戰役,任務重大。

楊得志作為兵團司令員,肩負著對美軍的正面突擊任務。然而,從指揮到執行之間的諸多隱患卻為後來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4月22日清晨,臨津江上的戰場看似平靜,美軍甚至還在江上悠閒地進行摩托艇比賽。然而,這種平靜很快被志願軍的猛烈炮火打破。千炮齊發,火龍般的炮彈劃破天空,臨津江頓時被炸得水花四濺,北岸的志願軍發起了猛攻。

第64軍受命強渡臨津江,計劃穿插敵軍防線,直搗議政府,截斷美軍和韓軍的聯繫。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殘酷得讓人措手不及。

64軍軍長曾思玉接到命令時,部隊還沒完全準備好,炮兵尚未進入陣地。曾思玉急電楊得志,想推遲一天進攻,但楊得志一口回絕,強調這是全局問題,不能改變計劃。64軍不得不倉促上陣。

臨津江雖不如黃河、長江寬闊,但它也有百米寬,且敵軍早已在江面布設鐵蒺藜。江南岸,美軍和韓軍第一師嚴陣以待。

曾思玉率領部隊向江邊推進,雖然一部分戰士成功渡過了江,甚至占領了部分橋頭堡,但敵軍的炮火如雨點般落下,讓剛剛抵達對岸的戰士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韓軍第一師與之前那些一觸即潰的部隊不同,白善燁指揮的這支部隊在多次戰鬥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美軍的裝甲部隊、炮兵、空軍的配合更是讓志願軍苦不堪言。

曾經在國內戰場上叱吒風雲的19兵團,此刻卻陷入了美軍火力織成的網中,沖不出去,退不回來。

楊得志見戰事不利,只能下令讓65軍也加入戰鬥,試圖以兩個軍的兵力突破敵人的防線。然而這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讓戰場更加擁擠。志願軍6萬餘人擠在臨津江邊的狹小區域,泥濘不堪的江岸讓部隊行動艱難,部隊在美軍的炮火封鎖中寸步難行。

美軍在戰場上的遠程火炮、戰機不斷打擊臨津江上的志願軍,特別是韓軍的頑強抵抗,使得志願軍64軍在穿插過程中屢屢受阻。志願軍的戰士們英勇無畏,前仆後繼,奈何敵人占據了天時地利,火力密集,甚至美軍的炮管都打紅了。

65軍的加入非但沒有扭轉戰局,反而加劇了戰場的混亂。擁擠在臨津江邊的志願軍部隊遭到了美軍空前猛烈的打擊。美軍的每一發炮彈,都能帶走十幾名志願軍戰士的生命。

儘管曾思玉和肖應棠的部隊在拚命反擊,但始終無法突破敵軍的防線,戰士們在泥濘中苦苦掙扎,美軍的炮火讓江邊變成了血肉磨坊。

面對越來越不利的局面,楊得志不得不親自上陣,指揮部隊突圍。然而,面對美軍的炮火封鎖和韓軍的頑強反撲,志願軍難以施展三三制戰術,反而被困在了臨津江邊的狹長地帶。大雨突降,江水上漲,志願軍的處境更加危險。

眼看戰局不利,楊得志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再不突破,美軍很可能反擊,將志願軍全部圍殲。於是,他給64軍下達了嚴厲的命令:「如不堅決攻擊等於死亡!如果今晚不完成任務,必遭革命紀律制裁。」這一命令,既是對部隊的鞭策,也是對自己心中的焦灼與無奈。

然而,無論志願軍如何拚命,敵人的炮火始終壓制著進攻,部隊傷亡慘重,突破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戰士們拚死突圍,最終還是沒能打穿敵軍的防線。

第五次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後,志願軍總部發來電報,質問19兵團為何沒能按時突破議政府防線。曾思玉在彙報時,主動承擔了責任。他知道,自己未能完成任務,部隊損失慘重。

這一戰,64軍和65軍的傷亡超過萬人,整整6萬人在臨津江邊血流成河,卻沒能如期完成穿插任務。

楊得志也在戰後做了自我檢討,承認自己在指揮上也有問題。為了安撫士氣,他授予569團3營「道峰山英雄營」的稱號,並對堅守陣地的9連給予了表彰。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失敗,楊得志明白,這一仗不能沒有懲罰。

為了嚴肅軍紀,64軍的兩位師長和政委被降級處分,並調回國內。這些在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因為此次失敗,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李志民曾惋惜地說:「這就是揮淚斬馬謖,不賞罰分明,難以維護軍紀。」

第五次戰役讓志願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特別是19兵團的慘烈傷亡,成為整個戰爭中最痛苦的回憶之一。毛澤東在後來電報中提到,19兵團需要補充5萬餘人,這意味著19兵團幾乎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楊得志心痛不已,雖然他沒有將責任全部推給下屬,但這場失敗成為他心中難以忘懷的痛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142d47198dff35182b29fd5b3c9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