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社區建設:城市生態治理的實踐場域 | 社會科學報

2023-08-2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綠色社區建設:城市生態治理的實踐場域 | 社會科學報

綠色社區建設:城市生態治理的實踐場域 | 社會科學報

城市治理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生活日漸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議題。作為城市治理的細胞與城市生活的載體,社區也成為綠色環保治理的重要實踐場域。2021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明晰了社區發展綠色理念及其建設規範,開啟了我國綠色社區發展的新階段。總結我國綠色社區建設取得的成效,反思其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將為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社區發展路徑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鑑。

原文 :《綠色社區建設:城市生態治理的實踐場域》

作者 |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黃 晴/副教授 山東大學城市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梁文慈/研究員

圖片 |網絡

我國綠色社區的建設路徑

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綠色社區建設的地方實踐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我國綠色社區發展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路徑。

推動綠色導向的社區微更新一是基於環保理念的建築更新。在我國實踐過程中,對於綠色環保建築的實現方式出現了因地制宜、多樣化的特徵。在新建封閉小區中,基於環保理念的建築更新通常表現為對綠色建築材料和設備的使用,從而降低在房屋建設過程中的耗能。例如,瀋陽萬科新城小區的房屋建造實現了對傳統建材方式的突破,選擇了更為環保的新型建築材料,同時採用新技術,使得房屋的保溫效果和實用率大大提高。此外,在老舊社區更新中,綠色建築更新往往表現為對社區陳舊基礎設施的更新,例如,上海頒布的綠色社區建設標準中明確提出增加老舊小區更新、拆除違規建築、加裝電梯、太陽能利用等舉措。二是推行社區綠化運動。我國各個城市的綠色社區建設往往以社區綠化為起點。武漢市江岸區四唯街袁家社區在綠色社區創建行動中實施了刷黑主幹道路、新增園林景觀等項目。近年來,社區碳匯林建設也備受關注。在實踐中,貴陽市要求各社區綠化樹種的選擇要以增加碳匯、減少碳排放為原則,在有限的區域內提高喬木的比例,為居民創造綠色宜人的社區居住環境。

基於能力培育的綠色社區治理一是多元參與的綠色社區建設模式。目前,我國各個城市在探索綠色社區建設中的政府、企業、社區、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合作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天津濱海新區的中新生態城構建了「生態細胞中心—生態社區中心—城市(次)中心」三級社區服務結構。在這種模式下,社區內的居民和企業成為項目開展的重要參與者,社會組織也將承擔更多的諮詢、建議提供、執行和監督的責任。二是智慧賦能的綠色社區建設。智慧賦能的綠色社區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智慧化手段實現了效率與環保的雙重效應。重慶領秀城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物聯綜合管理中心,實現小區物聯設施統一管理。其次,智慧治理手段使得綠色社區教育得以更好地開展。上海康橋半島綠色社區通過智慧型手機對社區居民定製化推送綠色知識的科普文章,並開展綠色生活理念的教育與綠色社區宣傳活動,同時減少了紙質宣傳資料的使用,符合綠色生活理念。

培育居民綠色生活方式一是推行社區綠色教育。自綠色社區創建活動於全國普及以來,我國各個城市紛紛開展基於科普宣傳與社區綠色共同體塑造的綠色教育活動。首先,近年來,我國各個城市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綠色消費習慣的宣傳與綠色環保知識的科普工作,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講座等多種方式對居民開展系統性宣傳和教育。其次,通過創新社區綠色節慶活動,塑造社區共同體意識。貴陽市在傳統的社區節慶表演活動中融入綠色環保理念,較好地實現了社區綠色教育目標。二是探索基於家庭的綠色動員模式。首先,以家庭為對象進行宣傳教育,從而實現社區綠色教育的家庭化延伸,使得社區教育與家庭教育在綠色理念的宣傳科普中實現有益的補充。其次,實現家庭化的社區志願模式,探索開展家庭親子活動,挖掘探索代際傳遞動員模式。例如,武漢市常青花園第三社區開展的「綠色換書客」和「袋袋相傳」活動通過親子活動實現了家庭參與,促使孩子和家長共同學習環保知識,從而起到以點帶面、以家庭環保帶動綠色社區建設的作用。

綠色社區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綠色社區建設資源落地困境 一是社區治理資源下沉不足。首先,我國綠色社區發展面臨著區域不均衡問題。欠發達地區的綠色社區建設受到經濟發展水平與公共財政的制約,綠色環保基礎設施匱乏。其次,綠色社區建設也面臨著技術與治理人才下沉不力的問題。二是社區綠色技術准入與應用困境。首先,由於我國綠色社區建設中的廢舊塑料分選技術、廚餘垃圾處理技術等核心技術主要依靠進口,其引入落地社區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其次,基層治理資源的局限性,造成了綠色核心技術購買引入困境。同時,我國的許多社區,尤其是老舊社區缺乏靈活的再規劃空間,造成了綠色設施布局困境。最後,許多綠色社區設施具有臨避特性,造成了其社會層面的准入困境。

綠色治理體系運轉不暢一是綠色社區管理體系尚未健全。首先,在部門協同上,職能部門間尚未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綠色社區建設的多部門協同機制不暢。其次,目前的綠色社區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邊緣化了公民參與等方面的建立議程。最後,縱向上的行政職能部門與社區對接不暢,致使許多政策停留在文件層面。二是綠色治理的多元參與模式有待完善。首先,我國綠色社區建設依舊體現出行政力量主導的特徵,市場作用並不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進入渠道不暢,使得綠色社區建設的資源准入機制受限。其次,社區治理中社會組織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其引導、動員與組織居民參與社區建設與綠色生活的角色定位有待提升。最後,在綠色社區建設中,居民參與機制不健全,居民綠色自治能力缺乏。

社區綠色文化營造滯後 一是運動式社區綠色教育模式。我國以社區為單位開展的綠色宣傳教育活動呈現出運動式治理的特點。社區的綠色環保宣傳活動呈現行政響應的特徵,缺乏自下而上的機制與持續性開展的能力,缺乏常態化社區綠色教育體系。二是社會組織的文化營造作用有限。目前,我國環保性社會組織依舊處於初創階段,社會組織在綠色社區工作中的作用有限。此外,由於社區治理議程的限定性,綠色社區的教育宣傳內容也受到了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社會組織在社區綠色文化營造方面的積極性。

使文化成為綠色社區建設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綠色社區建設體現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導模式,這一模式在建設初期發揮了顯著成效。然而,在綠色社區逐步發展、日益成熟階段,需要探索更多的資源准入方式與多元治理模式,尤其要重視社區綠色文化的培育,使得文化成為綠色社區建設的長效機制,發揮引導與主體性重塑的作用。

健全綠色社區發展頂層設計首先,應在中央層面健全多部門協同機制,使得綠色社區決策與綜合管理工作職能清晰、分工明確、溝通順暢、資源統合。其次,完善中央層面的綠色社區發展政策體系,形成指導性綱要與操作性細則相互補充的政策體系框架,逐步推動地方配套性政策出台。最後,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使得綠色社區建設工作有的放矢、激勵有方,從而激發地方實踐的積極性。

創新綠色社區建設中的資源准入方式 一是拓寬綠色社區建設資金來源。首先,在中央層面探索設立綠色社區建設專項資金,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向經濟落後、建設基礎較差的地區予以財政支持。其次,地方政府應對綠色社區的建設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除採用財政撥款方式外,還可採用「以獎代補」的模式對有突出表現的社區給予激勵性支持。最後,地方政府可通過招商引資獲得綠色社區建設資金,從而擴大轄區內綠色社區建設的資金來源。二是推動綠色資源整合與連結。為實現各社區綠色資源的整合與連結,地方政府須為各區、各街道和各社區搭建暢通的溝通平台,創新社區內資源運用和流轉的模式、方法,引導各社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例如,在垃圾分類過程中,臨近社區可聯合起來共同建設垃圾分類中轉站,從而降低各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本。

培育社區綠色治理聯盟 一是重塑政府在綠色社區建設中的主導性作用。首先,地方政府應探索綠色社區建設工作機制,尤其是部門協同機制。其次,探索建立綠色社區工作小組或工作專班,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綠色社區發展規劃,並制定考核指標體系,明確綠色社區創建的具體內容。再次,應定期召開綠色社區發展工作會議,了解轄區內綠色社區創建的進展,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最後,應探索多主體共治模式,加強與居委會、社會組織等主體的交流合作,確保社區物業、社區業主委員會科學管理作用的發揮,同時引導社區居民主動、積極開展綠色社區建設活動,確保居民在綠色社區創建中的主體地位。

二是有效激發綠色社區建設中的市場資源。首先,應積極探索不同的資金准入方式,逐步放開市場資金的進入,做到有效利用與有效監管。其次,應加強與綠色能源、綠色技術企業的合作,通過政策傾斜、稅收補貼等方式鼓勵其進入綠色社區建設領域。最後,也應重視提升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城市吸引力,提高其社區入駐積極性,從而緩解我國綠色社區建設中的技術人才困境。

三是培育綠色社區建設過程中的居民自治能力。首先,應培育居民的志願精神,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在綠色社區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應逐步建立包括志願服務隊、環境監督隊、綠色教育宣傳隊等在內的綠色社區志願服務工作體系。其次,探索綠色社區建設中的家庭參與模式,可以通過親子活動動員家庭整體參與,激活其社區參與的熱情與活力。最後,應以綠色社區建設為契機,推動居民參與能力的培養工作,不僅應完善居民的議事權利,還應通過開展培訓會增強居民民主協商與社區參與的能力。

加強社區綠色文化營造 一是塑造多場域的綠色文化營造模式。採用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綠色教育推動聯動模式,有利於多方位地培育社區居民的綠色文化。在此過程中,學校教育為孩子起到環保知識啟蒙的作用,社區活動的開展為孩子提供環保實踐的平台,家庭則作為學校和社區兩者的連結,在其中起到環保動員、以點帶面的作用。

二是豐富綠色文化營造的內容與形式。在社區綠色文化營造的過程中,應注重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與實用性,增強居民參與過程的體驗性和趣味性。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綠色教育活動,使居民領悟綠色理念的內涵,增進居民對綠色生活方式的認同,從而推動社區綠色文化的營造。例如,在社區綠色規划過程中,可開展社區規劃師培訓、社區美化經驗講解等活動,開拓居民對於宜人綠色社區的建設思路,更好地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5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以零廢棄社區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柔性治理為社區治理提供創新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cd561f42e03d1dbaa2b1e0a1d4761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