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將曾國藩升為體仁閣大學士,他為什麼感到慚愧?

2021-06-13     勇哥讀史

原標題:清廷將曾國藩升為體仁閣大學士,他為什麼感到慚愧?

1867年五月初九,清廷將曾國藩升為體仁閣大學士,仍留兩江總督之任。當清廷任命通過廷寄的方式到達南京時,已是五月十四。

當晚,曾國藩在日記中記載了一天的生活、工作時,提到了這件事:「接奉廷寄,知已晉官大學士。正值軍事棘手,大旱成災,而反晉端揆,適以重余之不德耳。」

自從1860年被任命為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後,曾國藩得到了清廷的重用,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大,官職頻繁升遷。

1861年,曾國藩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4省軍務,4省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浙江本來屬於閩浙總督管轄,現在也歸於曾國藩管轄了。

1862年初,曾國藩被升任為協辦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是內閣大學士的副職,品級比大學士稍低,為從一品。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品級為正二品。現在有了協辦大學士的官職,品級就相應升為從一品。

曾國藩、曾國荃率部攻陷南京,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又得到清廷的重賞。曾國藩被封為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在所有參與平定太平天國的功臣中,曾國藩所封爵位最高。

如今,曾國藩再次被清廷提拔為體仁閣大學士,官居正一品,正式列入宰相(清朝不設宰相,內閣大學士被視為宰相)之列。古人所說的「拜相封侯」,曾國藩全部實現了,步入人生巔峰。

可是,我們從曾國藩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志得意滿、功成名就的感覺,而是感到一種慚愧,惶恐不安。這是什麼原因呢?有兩點原因。一是軍事棘手,二是大旱成災。

曾國藩所稱的「軍事棘手」,是指清廷在平定捻軍一事上,屢遭挫敗。

清廷平定太平天國後,興起於華北地區的捻軍成為清廷的心腹之患。捻軍以騎兵為長,擁有極強的機動作戰能力,縱橫馳騁于山西、山東、陝西、直隸等省,流動作戰,來去無蹤,給了清軍沉重的打擊,還擊斃了清廷寄予厚望的僧格林沁親王。

1865年,曾國藩奉旨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山東剿捻,採用「重點防務、堅壁清野、畫河圈圍」等對策,都失敗了。清廷見此情況,派遣李鴻章代替他剿捻,讓他回任兩江總督。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聯手圍攻捻軍,也沒有收到顯著成效。

在曾國藩看來,自己在平定捻軍一事上遭到失敗,極為遺憾。

曾國藩所稱的「大旱成災」,是那幾年兩江地區經常發生旱災,好幾個月滴雨不下。眾所周知,江南地區地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農業生產條件良好,自古以來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可是,如果老天爺不賞飯吃,隔三差五來一場旱災,魚米之鄉也會發生饑荒。

作為兩江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曾國藩沒有閒著。1866年夏天,當兩江地區又發生旱災後,曾國藩率領地方官員,來到位於南京獅子山的龍神寺求雨。過了幾天,果然下了一場大雨,讓當地的旱情得到極大緩解。有了這場雨,當地老百姓及時補種了晚稻,減少了損失。

1867年,江南地區又發生旱災後,曾國藩向別人請教求雨之法:「李雨亭言求雨之法:親筆書南方朱雀之神、風雲雷雨之神兩牌位,黃紙朱書;又親筆書祈雨文,迎神於大堂,三跪九叩,旋即迎於凈室,屏去從人,親自讀文,兩跪六叩。每日早飯兩次獨自拈香行禮,余仍照常辦公。」

曾國藩還寫了一篇《丁卯四月求降雨告辭》:「自客歲之仲秋,歷冬春而孟夏。閱八月而不雨,嗟群生之凋謝。哀江南之黎庶,因兵燹以十霜。邑何民而不莩,野何土而不荒 。為斯命而請命 , 冀歲事之無虧……」

其實,不管是旱災還是澇災,都屬於自然災害,與曾國藩沒有什麼關係。然而,按照當時人們的觀點,所有自然災害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對主政官員的懲罰。一定是主政官員德行有虧,或者辦事不當,老天爺才通過這種自然災害,來表示自己的震怒。曾國藩是兩江總督,是兩江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兩江地區發生自然災害,不正是因為他德行有虧,或者辦事不當?

所以,曾國藩認為兩江地區發生旱災,是對自己的懲罰。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不應該晉升為體仁閣大學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71906095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