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時期,老北京人形容一個人有錢,會說他「腰纏四大恆」。這裡是「四大恆」,指的是京城4家最有名氣、最有實力的錢莊,分別是恆和號、恆興號、恆利號、恆源號。
清朝學者崇彝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當年京師錢莊,首稱四恆號,始於干、嘉之際,皆浙東商人寧紹人居多,集股開設者。資本雄厚,市面繁榮蕭索與之有關係。四恆號皆設於東四牌樓左右,恆和號在牌樓北路西,恆興號居其北隆福寺胡同東口,恆利號在路東,恆源號在牌樓東路北。凡官府往來存款,及九城富戶顯宦放款,多倚為泰山之靠。」
按照崇彝的記載,四大恆錢莊位於今天的北京東城區東四周邊。四大恆錢莊為什麼會選擇在這一帶開設呢?這與當地獨特的地理優勢有關。
清朝時期,北京內城有9座城門。四大恆錢莊所在的東四,毗鄰朝陽門、東直門、崇文門。朝陽門是外地漕糧進入京城的主要通道,京城官民的口糧基本都來源於此,漕糧進入朝陽門後,存放在附近的幾個大型糧倉裡面。東直門是外地木材、磚瓦等建築材料進入京城的主要通道,京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要依賴東直門。崇文門是著名的稅關,外地商品進京需要通過這裡集中納稅。長此以往,東四成為一塊南來北往貨物的集散地,人煙稠密,商業活躍,從而催生了錢莊、票號產業。
四大恆錢莊的創始人,是一個姓董的浙江慈溪商人。董老闆北漂到京城後,最初在東四牌樓前擺設了一個簡陋的錢攤,經營銀兩和銅錢的兌換業務。董老闆很有經營頭腦,又很講誠信,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賺得盆滿缽滿,便擴大經營規模,先後在東四牌樓周邊開了一家恆利號錢莊。後來,恆和號、恆興號、恆源號相繼開設。
在業務經營範圍上,四大恆錢莊各有側重點。恆利號、恆源號主要是發放商款,恆和號主要為官宦、富豪提供服務,恆興號主要為各大商號提供服務。這樣一來,四大恆錢莊就避免了無序競爭。
四大恆錢莊的經營理念,體現在他們的命名上,孕育著「和為貴、利為基、興旺發達、源遠流長、永恆於市」的深刻內涵。四大恆錢莊資本雄厚,信用良好,深諳經營之道,深得客戶信賴,成為京城一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如同《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京城裡的官宦、富豪,都紛紛把大筆錢款放在四大恆錢莊裡。
久而久之,「腰纏四大恆」便成為有錢人的象徵。
然而,四大恆錢莊平安度過了無數次經營上的風險,卻沒有逃過戰爭。
1900年發生了一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京城,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四大恆錢莊也遭到了八國聯軍的洗劫。據史料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沿途燒殺擄掠,京津一帶錢莊亦不能倖免,遭到侵略者的大肆搶劫,繼以焚燒,庫銀、房屋、契據蕩然無存,北京的300餘家錢莊幾乎無一倖存,其中最大的四家錢莊,亦稱所謂的『四大恆』現銀全被侵略者洗劫一空。」
這樣的洗劫,對於四大恆錢莊來說,無異於一場滅頂之災。四大恆錢莊被迫歇業。
當時擔任順天府尹的陳夔龍在《夢蕉亭雜記》中記述了 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情況:「東四牌樓著名錢鋪『四恆』首先歇業,「四恆』者均系甬商經紀,開設京都已二百餘年,信用最著,流通亦最廣,一旦停業,關係京都四十萬人財產、生計,舉國惶惶。」
1901年,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回到京城後,為了安撫人心,特意召見陳夔龍,由官方出面,拿出100萬兩銀子,對四大恆錢莊進行救濟,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在官方的幫助下,四大恆錢莊重新開始經營,一點一滴恢復元氣,打算東山再起。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清廷也給了致命一擊。
1909年,清廷內務府出面,找四大恆錢莊借300萬兩銀子,出具收據,約定期限歸還。可是,那時候清廷已經是日暮西山,無力回天,四大恆錢莊的300萬兩銀子,就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在這樣的打擊下,四大恆錢莊紛紛倒閉,只有恆利號依靠自己家開辦的金店,僥倖存活下來,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到1949年後才被收歸國有,結束了四大恆錢莊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71407022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