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的權力很大,為何不背叛劉邦?主公的難處,歷史書不會告訴你

2020-02-18     臥牛說歷史

主公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而且全部是稱呼劉備的,曹操從沒被人稱呼過主公,這裡所說的「主公」,指劉邦、項羽、曹操、袁紹等這些諸侯,大家知道這個意思就好。至於為何主公一詞深入人心,還不是因為《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的謀臣交鋒可謂精彩至極,賈詡、諸葛亮、郭嘉等謀士,眼珠子一轉就誕生一個妙計,跟人喝水吃飯一般簡單。謀士們的智慧之光差不多完全蓋住主公的光輝形象,曹操僅剩個奸詐,劉備只會哭,孫權……孫權就算了吧。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些智謀超絕的謀士會產生個疑問:他們為何不幹脆自立,幹嘛給智謀不如自己的人效力?我們再來看看蕭何。

漢初蕭何是劉邦集團的二把手,最初起兵反秦的時候,蕭何差點坐上沛縣沛公的位子。後來劉邦同項羽爭天下,蕭何坐鎮後方,甚至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劉邦不斷試探、安撫蕭何,生怕他在後方搞出狀況,或者乾脆背叛自立。

不少人讀《史記》也許會有一個疑問:蕭何這麼大的權力,為何不背叛劉邦自立,幹嘛又是送人質,又是送錢,活得這麼窩囊呢?


天下諸侯反秦之初,蕭何、曹參等人迎回劉邦,希望劉邦入主沛縣。劉邦以「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推辭,他怕自己能力低下不能保全父老鄉親。沛令已死,蕭何、曹參便是沛縣最大的官職。劉邦一指二人,我不行,讓他倆做主吧。

蕭何、曹參不敢當造反的頭,擔心失敗後「秦種族其家」。怕牽連家人絕不是是蕭何不願意做造反首領的全部原因,其中更涉及到一位主公的難處。

一、擔當

蕭何、曹參拒絕領頭,可以看成倆人缺少擔當。我們常說:風險越高,收益越大。造反也是如此啊,成了,王侯將相,敗了,一抔黃土!造反內部又有不同的風險,小兵被抓也許囚禁一段時間就放了,領頭的一般都跑不了,「只誅首惡」是常用的伎倆。


曹操擒下呂布,不管呂布怎麼哀求,還是結果了他的小命,但是張遼卻活下來了。假如赤壁之戰曹操抓住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劉備大概是活不成的(活著恐怕也會失去自由),可另外三人只要願意投降,曹操很願意收留他們。

蕭何、曹參不願意承擔最大的風險,他們不僅僅是為了事後自保,否則不造反不就行了?沛令因為是秦吏,所以他必死,但蕭何、曹參是沛縣本地人,他們有哪怕不跟從造反,也不會有什麼事情的。他們之所以不願意當頭領,更多是承受不住主公的壓力!


二、決斷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哈哈一笑:「某有了!」劉備在旁邊跟個二傻子似的:「軍師,此事咋辦?」諸葛亮搖頭晃腦:「不可說,不可說。」這只是羅貫中的小說寫法,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以曹操為例來說明主公的決斷力。官渡之戰,許攸叛逃到曹營,給曹操帶來烏巢防備鬆懈的消息。這時候曹操可以選擇打烏巢或不打。

下不少謀臣武將紛紛勸說曹操:「這是許攸的詐降之計,烏巢必定是防守嚴密,設好埋伏,等著您往裡鑽呢。萬萬打不得!」曹操考慮再三下了決定:打!最後結局我們也知道,火燒烏巢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點,也成了歷史的轉折點。

赤壁之戰前,賈詡勸曹操不要輕易開啟戰端,借著己方大勢壓服孫權更好。可曹操不聽,執意要打,最後飲恨赤壁。曹操感嘆:若使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不過是老曹抒發後悔之情罷了,哪怕郭嘉還活著,曹操也不一定會聽。


程昱勸曹操防著劉備,曹操不也沒聽嗎?劉備反出後,曹操說悔不聽汝言!謀士郭嘉、程昱優先考慮主公曹操的利益,可曹操卻有他的考慮,地位不同,想的東西就不同,這就需要主公的決斷。

謀士出主意,主公擁有決定權!謀士獻上的計謀,主公不一定會接受,主公才是那個承受最大風險的人。若主公能輕易被人說服,也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主公。郭嘉評價袁紹:好謀無決。這個「決」便是主公要具備的決斷。

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讓一個不認識、沒領兵經驗的人充當漢軍大將,劉邦得下多大的決心?還是那句話:高風險大收益。劉邦冒險用韓信,大大加重戰勝項羽的砝碼。


三、隱忍

主公還需要隱忍?沒錯,越有作為的主公(皇帝)越不能憑喜好做事,他越需要隱忍,甚至一些時候不得不壓下自己的情感喜好。

官渡之戰後,曹操看著眼前眾多的「投降信」,他心裡不會憤怒嗎?曹操看著眼前的張繡,他不會想到愛子、愛將慘死,心中沒有怨恨嗎?可他不僅是曹昂的父親,更是曹氏勢力的主公,因此他不能報仇!

上面僅是勢力做大的主公,當主公勢力弱小的時候更需隱忍。劉邦先入關中,立下大功後反而得低聲懇求項羽的原諒。劉備更不用說了,漢末諸侯差不多轉個遍,寄人籬下的滋味可是好受的?劉備不也一步步走過來了。


結語

主公是一個看似風光的位子,他們的智謀也許不是最高的,但他們的地位也不是一些謀士就能取代的。蕭何對此有著深刻認識,知道自己不是當主公的人,哪怕握有再大的權力,仍一心輔佐劉邦,成為大漢的第一位丞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Kaib3ABjYh_GJGVqiK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