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飛鴿傳書,古人還會通過哪些方式寄信

2020-04-20     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我們常看到電視劇里,古人在給親密的人送信的時候被講信綁在個字的腿上,讓他們帶去給親人或者朋友。在信息化的現在,我們互相給對方傳信的非常方便的,不需要時隔太久,就可以收到回復。但是古人就沒有這麼方便了。

古時候,人們也需要給遠在他鄉的親人送信,或以急事相傳,或者以寄相思等等。他們是通過什麼辦法給自己遠在他鄉的那個人送信的吶?

飛鴿傳書:人們選擇鴿子來傳遞信息,是利用鳥類戀家和認識回家之路的天性,但普通的鴿子是無法用來傳遞書信的,需要經過特別訓練的信鴿才行。

但古代信鴿的馴養成本很高,飛行數百里,信鴿很容易迷失方向。選擇飛鴿傳書時,還得將鴿子帶到要去的地方,系上書信,再放飛回家,但只能單程傳遞,限制性很大。

鯉魚傳書:漢樂府有一首《飲馬長城窟行》,裡面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裡的雙鯉魚,其實是說藏著書信的函。

當時的人們把刻成鯉魚形狀的兩塊木板作為一蓋一底,將書信夾在中間,因此書信又有雙鯉魚、魚書等稱呼。

黃耳傳書:黃耳是西晉陸機所養的狗,陸機格外喜歡它。陸機是吳郡吳縣人,當時陸機羈寓京師,很長時間沒有回家,便笑著對黃耳說我好久沒有與家裡通信了,你能不能幫我送個信。黃耳搖尾巴答應了。這就是"黃犬寄家書",於是後人便用黃耳來指代信使。

相對靠譜的就是驛站了,早在商朝時就已經有郵驛,當時的郵驛,每隔34里設有一個驛站,"郵"負責傳遞公文,"驛"負責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相當於國家公務員的補給服務站,平民百姓是無權使用的。驛站的形成時間很早,但作為一個單獨的詞彙出現,卻是在十三世紀蒙古人統治之後。元朝之前只稱"驛","站"是外來詞,源自於蒙古語"站赤"的音譯。

其實最普遍也是相對而言最有效的還是還是通過人——也就是信使傳送書信了。人們通過認識的人,或者專門做這個工作的人花一些錢,擺脫他們送信到親人手中。

中國幅員遼闊,在古時候能夠和親人相隔萬里還保持聯繫的非常困難的,也由此湧現了不少思念家鄉的詩句供我們欣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zb1rmHEBrZ4kL1ViQD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