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墨就是毛筆所含的水和墨較多的情況下,在落筆書寫時,墨超過了行筆的痕跡向外擴張。漲墨法就是對漲墨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的經驗和方法的總結。漲墨技法是依靠筆法的輕重緩急,使墨在宣紙上自然暈化,表現出豐富的書法質感。書法創作中大量使用漲墨技法的首推明末清初的王鐸,可以說他的漲墨技法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王鐸在封建社會的名利場中可以說是命途多舛.但在書法藝苑裡卻是一個幸運兒。漲墨效果與書寫材料有極大的關係。生宣紙的原料為青檀皮纖維和沙田稻草纖維,纖維細胞壁上大量的皺紋是青檀皮韌皮纖維所特有的,這些皺紋可能對潤墨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方面,在"皺紋區"可以容納、滯留一些細小微粒,幫助吸附墨汁:另一方面,皺紋的深淺導致吸墨的不均一性,從而使墨色有了濃淡多變,層次豐富的效果。 於是"漲墨"的表達有了材料基礎。
"漲墨"形式在書法上徘徊不前的狀態下,篆刻的出現推動了"漲墨"正式登上書法舞台。篆刻在萬曆年間成為備受青睞的藝術,隨著適於篆刻的青田石及福建壽山石的發現及大量開採,使得文人能親手治印。只有文人們親自參與了刻字過程,文字的"殘破"形式才不光有視覺感知,而且還賦予了運動感知,這是以前刻碑或刻字過程只有無名刻工完成而無文人參與所達不到的,這樣"殘破"形式才可能被重視。
殘破使人聯想到古器物上文字形態,進而產生歷史滄桑感;再加上用刀在石頭上刻印本來就會使線條有些殘破,突出自然屬性,而且實踐證明殘破使印章的布局有了更好疏密感,於是"殘破"的文字形式或審美形式很快被世人所接受。
通過萬曆年間文人及印刷出版業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能欣賞到篆刻藝術,殘破文字形式有了廣泛的基礎。"漲墨"的文字形式和殘損的篆刻印文文字在表現良好的疏密感體現材料的自然屬性上發生直觀的同構,且又在運動感知上發生了深層次的同構,這在當時很多的文人觀念中成為可能,於是"漲墨"正式登上了書法創作的舞台。當代的林散之、沙孟海等等,都能在其書法作品中找到明顯"漲墨"的痕跡,直到現在還深深地影響著書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