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時間,央行發了3份跟樓市有關的報告,引起了人們熱議。
在4月24日,央行發布了關於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的調查,其中提到: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其中7成資產都是房子,城鎮居民家庭負債參與率56.5%,房貸占比高達75.9%。
巨大的房產市值「平均」到每個家庭頭上,317萬資產這個數字自然做不得真,但每個家庭都有7成資產是房子,這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同日,央行發布的2020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7.1萬億元,同比多增1.29萬億元。
從投向領域看,約有四分之一投向了房地產。這一比例較上年全年的水平低了9.4個百分點。從貸款增速看,一季度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13.9%,增速連續20個月回落。
啥意思?
投向房地產的貸款,比往年少了10%,同時連續出現了近兩年時間的連續下降,我們可以理解為「進樓市的錢越來越少」了。
除了這兩個報告之外,4月28日,央行還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的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樣本雖然不多,但涉及的問題都很有代表性,值得大家參考。
我把大家最感興趣的幾個問題挑出來。
房價怎麼看?
結果顯示,對下季房價,23.0%的居民預期「上漲」,48.0%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僅15.9%的居民預期「下降」,13.1%的居民「看不准」。
收入怎麼看?
10.7%的居民認為收入「增加」,比上季下降6.6 個百分點,61.8%的居民認為收入「基本不變」,比上季下降8.8個百分點,27.5%的居民認為收入「減少」,比上季上升15.4 個百分點。收入信心指數為45.9%,比上季下降7.2 個百分點。
未來3個月,錢怎麼花?
被問及未來3個月準備增加支出的項目時,居民選擇比例由高到低排序為:教育(31.5%)、醫療保健(29.4%)、購房(19.2%)、旅遊(19.0%)、社交文化和娛樂(18.4%)、大額商品(18.0%)、保險(17.1%)。
下面來逐條分析。
1,關於房價。
說實話,沒想到看跌房價的人這麼少,看來即便經歷了短暫的風波,各地步入正常的復工節奏之後,人們對於買房的信仰絲毫沒有減少。
有一點值得注意,撇開23%預期房價上漲的人不說,有高達48%的居民認為房價未來依然維持平穩。
要知道,今年各地援救房地產的力度可不算小。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繼續多發,在2月份高達單月75次歷史紀錄的基礎上,3月單月再次發布了60次房地產相關調控政策。
整個一季度,累計房地產調控次數高達171次,而2019年同期只有104次,同比上漲65%。
也就是說,3個月的時間內,各地發布了171條政策馳援房地產,其中既有緩解房企現金流的預售條件放鬆,也有提高購房公積金額度的需求端提振措施,還有減稅降費等諸多利好。
看來,不管2020年樓市的政策、成交、銷售額如何變化,仍有一半的購房者認為房價不會大漲也不會大跌,這一點也是「房住不炒」的典型表現。
2,關於收入和消費。
收入方面,有6成的調研居民認為收入沒有變化,這個數據似乎與我們的感官不太一致。
目前我國進出口企業數量為641萬餘家,其中廣東省的外貿企業最多,達182.3萬家,占比28.4%;江蘇省、浙江省的外貿企業數量分別排名第二、第三位。
如此龐大的規模,國外訂單的減少,可能還沒有在一季度調查數據中顯現出來,至於零售、旅遊、培訓等行業的收入,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更低,而從事線上行業的人群,因為流量大增,收入可能還會有增加。
消費方面,教育和醫療排名前兩位,購房僅排名第3位,只能說明一個現象:在今年的大環境下,大家的置業理念都發生了變化,「活下去」要比「買房」重要得多。
筆者認為,這份調查凸顯了樓市的2個「隱憂」。
1,收入下降是不爭的事實,2020年樓市的「底牌」亮出來了。
4月份很多地方的復工率才增加到了90%以上,對大部分人來說,收入的下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這種情況可能會在2季度或下半年得到改善,但2020年整體收入下滑的「底牌」下,樓市很難有起色。
2,房價「穩中有降」的趨勢將得到強化。
我們平時都在說「穩中有降」,但從媒體上得到的信息卻是深圳、杭州、蘇州等地搶房、地王成風,這是一種「信息差」。
事實上,從百城房價指數來看,絕大部分的三四線城市已經步入下降通道,只是因為一二線城市的單價高、成交金額高,才拉高了整體的均價水平。
如果我們參考中西部絕大部分地市、縣城的房價數據,早在2018年開始,由於缺失了棚改的購買力、新城區開發成風、供過於求的趨勢愈加明顯。
表面上僅有15%的居民預期房價會跌,如果切換統計樣本,根據證券時報的統計,在2019年,99個城市房價已經出現下降苗頭,大部分以三四線為主。
其中清遠、肇慶、瀘州、資陽房價下跌10%以上,碰到了今年收入、工作、訂單的衝擊,購買力持續下滑的大環境下,類似的中小城市房價穩中有降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