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難了!20分鐘身家蒸發39億,央媒表態,樓市迎來「限高令」

2020-05-04     藍白觀樓市

最近的資本市場,可謂是波雲詭譎。

5月4日下午,港股上市公司SOHO中國尾盤也出現了快速跳水的行情,短短几分鐘時間,股價跌幅就超過25%以上。

截至當日港股收盤,SOHO中國股價報收2.750港元,成交1.29億港元,最新市值約為143億港元。

這家公司的名字不少人可能比較陌生,背後的老闆卻是無人不曉。

Soho中國由董事長潘石屹和總裁張欣於1995年創立,據其網站披露,公司目前自持京滬兩地黃金地段總建築面積近140萬平米的甲級寫字樓。

請注意,今天該公司的股價在下午15:40分之前一直保持在3.5港元左右,在收盤前的短短20分鐘時間,跌幅達到了25%以上。

目前SOHO中國的流通股本為52億股,照此計算,也就意味著潘石屹在短短20分鐘時間內,身家蒸發了39億港元!

為什麼潘石屹的公司出現如此大的波動?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此次SOHO中國意外大跌,可能和正在著手進行的私有化進程不順利有關。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最新消息稱,由於市場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黑石集團關於SOHO中國私有化的洽談暫停,並可能會在之後恢復與SOHO中國的交易。不過,這一消息仍未被官方正式回應。

早在今年3月9日,SOHO中國和黑石集團就私有化問題進行談判的事宜已經引來廣泛的市場關注。

據《證券時報》3月13日報道,SOHO中國在與海外金融投資者洽談,探討進行戰略合作的可能性,這個公告其實也印證了「黑石集團擬以每股6港元、總價40億美元的價格將SOHO中國私有化」的消息。

這也讓潘石屹的資產處置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事實上,早在4年前,他就開始「有條不紊」的賣出旗下項目了。

2016年7月29日,整售SOHO世紀廣場;並在2016年8月17日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要在上海出售凌空SOHO、虹口SOHO和SOHO天山廣場三個地產項目。

後來,潘石屹便以84.93億元轉讓給給復星的上海外灘8-1地塊,以52.3億元出售的上海SOHO海倫廣場和靜安廣場,以50.08億元出售的凌空SOHO。

到了2019年,他又以7.61億元的價格出售了九個SOHO項目旗下的2583個地下停車位。

這樣「賣、賣、賣」的節奏,顯然與其不看好樓市前景有關。

早在2015年,在當時的一檔脫口秀節目中,潘石屹稱房價還沒有降到位,今後還得降。「這些年建的房子足夠多,房地產行業的基本面已經不太支持房價上漲了。」

2017年潘石屹再次坦言,「全中國的房子不是少了,都是多了,二線城市辦公樓空置率超過20%、40%的很多,接近一半的辦公樓是空置的。」

他甚至還直接預測房價稱:「住房的價格高,一出台房產稅,肯定房子的價格就降下來了,這就是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判斷,基於這樣一個判斷,我就再不蓋房子了,已經多了,蓋它幹什麼呢?」

如今旗下公司最大規模的戰略合作遇阻,是不是意味著老潘從樓市裡「跑不掉」了?

答案顯而易見,按照此次媒體報道,作為投資方的黑石之所以選擇終止洽談計劃,與目前國內寫字樓市場不景氣有關係。

據地產行業相關人士分析,當前國內寫字樓市場整體入冬,出租率不佳,SOHO中國的寫字樓出租業務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2019年的財報顯示,已入市的7大項目中,有6大項目的出租率同比出現了下降。盈利前景不佳,也可能讓投資人望而卻步。

一句話,在業內看來,既然蓋房已經不賺錢了,收購又有什麼意義?還不如冷眼旁觀。

從2012年起,SOHO中國宣布從「開發-銷售」轉型為「開發-持有」,公司告別散售,改為租售並舉,並逐步提高自持物業比例。

蓋出來的甲級寫字樓越多,出租率反而越來越低,自持的物業也面臨貶值,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是一筆划算的生意。

筆者認為,這筆交易出現擱淺,與樓市「限高令」和央媒表態也有關係。

近日,兩部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提出,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築。

潘石屹難了!20分鐘身家蒸發39億,央媒表態,樓市迎來「限高令」

各地因特殊情況確需建設的,應進行消防、抗震、節能等專項論證,通過的還需上報覆核,未通過論證、覆核的不得建設。

此外,對於250米以上建築也要嚴格限制新建,新建100米以上建築也應充分論證、集中布局,與城市規模、空間尺度相適宜。

也就是說,以後類似的地標建築、超高層寫字樓,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嚴格限制,作為潘石屹起家的拿手模式,如果連超高層的甲級寫字樓都不讓建了,顯然會讓市場疑慮其盈利模式的持續性。

此外,央媒近期針對樓市表態,直接定調未來的調控「底線」。

《經濟日報》在4月28日發文指出:房貸占比過高、還貸壓力增大的情況警示人們,如果此時放鬆樓市調控,必然再次拉抬房價打擊剛需。

前有寫字樓市場的低迷,後有樓市「限高令」,加上央媒重申房地產調控不放鬆,潘石屹旗下公司的一點小波折,其實是整個市場氣氛逐漸轉冷的一個註腳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Lwj53EBfGB4SiUwgm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