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烽煙再起,韓戰爆發。隨著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82號決議的通過,聯合國軍將前往朝鮮,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從韓戰爆發開始,中國一直關注局勢的發展,調集重兵,屯兵鴨綠江邊,加強東北邊防。美國對中國的調兵非常敏感,麥克阿瑟被迫將在日本的美軍投入朝鮮戰場,他稱其為「絕望的後衛行動」。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朝鮮戰場的情況並不了解,他派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將軍和空軍參謀長范登伯格將軍前往日本會見麥克阿瑟聽取彙報,麥克阿瑟言談中讓二人感覺似乎美國低估了朝鮮人民軍的實力,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指揮有方,局部戰場人數優勢明顯,多時甚至多於聯合國軍20倍之多。麥克阿瑟建議先全力阻止朝鮮人民軍的推進,等待美國增兵後,以兩棲作戰伺機反攻。9月15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聯合國軍的反擊也正式打響。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協同作戰
經過幾次大仗之後,朝鮮人民軍難以招架。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聯合國軍初次遭遇志願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支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隨著,聯合國軍遭遇志願軍的次數增多,發現這絕非普通的志願者隊伍。而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完全不同的番號而已,採取「志願軍」這一名稱,可以看出中國也是希望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總統杜魯門也提醒麥克阿瑟,擺在面前的是一場有限度的戰爭。但麥克阿瑟不這樣認為,他後來公開反對杜魯門有限度進行戰爭的說法。甚至提出一個韓戰的終極解決方案,那就是「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並直接攻入中國本土」。 這個想法早在7月就曾經提出,並非10月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才想出來的。當時白宮認為對中國動用核武沒有正當性,美國為何要在亞洲開闢新的戰場?以此否決了麥克阿瑟的提議。
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對中國動武的想法,並非是考慮朝鮮的局勢。而是,中國未來會威脅到美國的地位。這才是他擔心的,他在1950年11月寫給馬歇爾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正表現出日益增強占據主導地位的領導傾向,未來一個全新的、占主導地位的大國將在亞洲出現,他們野心勃勃,當中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潛力得以充分發揮時,我不敢去想會發生什麼。」
杜魯門
1950年11月30日,白宮的新聞發布會上,杜魯門總統回答記者關於動用核武等提問時表示:「針對共產主義中國的行動取決於聯合國的行動。一線軍事指揮官將一如既往地負責武器的使用。」這就意味著,使用原子彈的權力現在掌握在麥克阿瑟手中。杜魯門發言不久,白宮馬上發表聲明澄清,指出「只有總統才有權力授權使用原子彈,目前還沒有授權」。聲明一出引發美國及國際上的轟動。顯然,美國並不想在當時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美國始終對中國虎視眈眈,對帝國主義列強來說,他們的甜言蜜語只是糖衣炮彈。我們是時候丟掉幻想,準備戰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