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對敘利亞不宣而戰,為何與阿拉伯國家有如此深仇大恨?

2020-09-09   哈歷史

原標題:以色列對敘利亞不宣而戰,為何與阿拉伯國家有如此深仇大恨?

以色列對敘利亞不宣而戰,以色列為何同阿拉伯國家如此敵對呢?如果尋找根源那可能還要提到英國,1947年英國提交聯合國通過了一項決議,將當時由國際聯盟委託英國暫時統治巴勒斯坦進行分治,提出建立兩個臨時國家,一個猶太人政權,一個阿拉伯人政權,同時建立耶路撒冷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管理。

阿拉伯國家聯軍進攻以色列。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舉行最後的投票,根據此前的提議,聯合國成員國當中,包括美國,蘇聯,法國,荷蘭,加拿大等在內均投了贊成票,而土耳其,阿富汗,印度,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以及沙特,敘利亞等國家均投了反對票。而當時代表中國的民國政府投了棄權票。最終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通過了本次協議。根據提議計劃,巴勒斯坦分置方案以及經濟共同體的實現被提上日程。決議通過後,巴勒斯坦當地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隨即發生了暴力衝突,隨著雙方暴力衝突的不斷升級,英國人也變得越來越頭疼。

1948年5月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在巴的高級官員和英軍撤出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此時,巴勒斯坦出現了權力真空期。就在英軍撤出後,猶太國民議會聚集在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召開集會。通過了以色列《獨立宣言》,建立獨立的以色列國。就在以色列宣布獨立後,阿拉伯國家的聯軍向以色列發起了軍事進攻。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激進分子堅守陣地。

阿拉伯聯軍的總人數達到了4.3萬人。其中伊拉克出動的人數最多為1萬人,敘利亞出動5000人,伊拉克、黎巴嫩等國出動的人數不等。阿拉伯國家聯軍在北路通過加沙向特拉維夫挺進,作為先鋒的埃及軍隊在特拉維夫遭到了以色列軍隊的瘋狂阻擊。趁著夜色,以色列軍隊對埃及軍隊進行了突襲。埃及軍隊始料未及,一時間亂了陣腳。

以色列隨即召開記者招待會,聲稱埃及軍隊的補給線已被以色列軍隊切斷。埃及軍隊總司令聽聞後,立刻命令停止攻擊特拉維夫,以色列得以喘息。而在太巴列湖南端,敘利亞的機械化旅向庫伊特奈進攻。他們沿約旦河兩岸相繼占領三個猶太居民點,此後遭到了以色列軍隊的頑強阻擊。雙方一度陷入了相持之中。而伊拉克、黎巴嫩等軍隊分別向以色列軍駐地發起攻擊。

巴勒斯坦難民乘船前往加沙,逃往黎巴嫩或埃及。

戰爭開始三天後,美方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提案希望由聯合國進行調停,敦促雙方在36小時之內停火,交戰雙方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最終達成協議暫時停火。以色列則緊急補充兵源和武器,在全國範圍內徵招17歲以上的男女青年,接受為期兩個月的訓練。動員12歲以下的男子構築工事。同時以色列向英國和美國購進轟炸機,從法國購進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經過短暫的停火和休整,以色列軍隊再次向阿拉伯聯軍發起進攻。由此,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變成了「永久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