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端午節,並非屈原「專屬」的紀念日

2020-06-25   哈歷史

原標題:歷史上的端午節,並非屈原「專屬」的紀念日

水風吹殿送微涼,竹葉金盤粽子香

又是五月五,又到端午節。提起端午節,我們這些現代人總會想到「屈原」、「粽子」、「龍舟」等等。那麼古人也和我們一樣吃粽子紀念屈原嗎?話說古人吃的粽子可不是專為紀念屈原而創造出來的食物。其實粽子早在屈原出生前就有了,在古代叫做「粽」(zòng同「粽」),是以米為主要原料,外面用葉子包裹的一種食物。最早的「粽」是用來祭祀龍的,後來又以此來紀念伍子胥,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端午節變成了屈大夫的紀念日。當然紀念屈原只是之一。

1.以「粽」祭龍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最早根本沒有端午節之說,人們只講五月初五。端午一詞是在唐朝以後才逐步用來指代五月初五。那為什麼是五月初五呢?那就不得不提「古越人」,「古越人」被後世稱作「百越族」。相傳早在四五千年前,百越族便以龍為圖騰,他們每年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龍圖騰祭祀。祭祀儀式中為體現龍與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族人便舉行龍舟競渡。他們還向水中投「粽」,當成獻給圖騰神的祭品。在祭祀過程中,人們斷髮紋身,用五彩絲線系在手臂上,以此來顯示自己龍子的身份。端午節的「系五彩繩」便是由此而來。賽龍舟則代代相傳,傳承至今。這就是我們的端午節最早的雛形。

清代緙絲龍舟競渡圖(現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2.五月初五迎「潮神」伍子胥

伍子胥,楚國人,後投奔吳國,封於申,因此又叫申胥。他春秋末期吳國的大夫、同時也是軍事家。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國被迫害,無奈投奔吳國。後受吳王闔閭重用,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人,官拜相國公。吳王夫差繼位後,對其「聯齊抗越」戰略表示不滿,又聽信太宰(相當於宰相或丞相)伯否的讒言,最終賜死了伍子胥。伍子胥臨終前留下遺言,命家人在他死後將其雙眼挖出,懸掛於東城門之上,他要親眼見證吳國被越國所滅。 吳王夫差聽聞勃然大怒,五月初五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包裹投於錢塘江之中。吳人聞聽皆哀憐於伍子胥,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為胥山。 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後世傳說伍子胥化作潮神,人們便在五月初五這天競渡龍舟迎潮神,投「粽」入江來紀念伍子胥。

3.汨羅江前救屈原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國人。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於屈地,因此以屈為氏。官拜左徒,為楚王近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主張「聯齊抗秦」。後楚懷王於武關被扣,便繼續輔佐楚頃襄王,楚頃襄王欲於秦國講和,遭屈原斥責,楚頃襄王大怒,將其驅逐出郢都,流放偏遠的江南。流放十八年間,屈原與平民百姓接觸,走進他們的日常生活,創作出如《離騷》《九歌》等傳世詩篇,享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譽。後楚國都城郢都被秦國武安君白起攻破。楚頃襄王被迫遷都。屈原得知後倍加思念家鄉,苦於邊外流放無法回朝效力萬分痛苦和悲傷。五月初五,悲痛欲絕的他行至江邊,寫下絕筆之作《懷沙》一賦後,懷抱一石,憤而跳入汨羅江自盡。百姓聽聞後,擔心屈原投江後被蛟龍所困,人們向江中投「粽」,以此讓江中蛟龍和魚蝦蟹吃飽,就不會吞咬屈原的身體。還有人向江中倒雄黃酒,想藥暈蛟龍,以免傷害屈原。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划船打撈,但終未尋獲。行至洞庭湖,眾多小船行於湖上,人們得知是在打撈屈原屈大夫,紛紛加入爭相划進湖中。後來人們在江河湖泊之上,以龍舟競渡的方式來寄託對賢臣屈原的哀思。

五彩繩古代稱長命縷,可以避邪,防五毒

端午節本就是歷史產物,心有所思必有所念,不必非要爭論把它變成「專屬」紀念日。它是節令,更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吃粽子、划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佩香囊、系五彩繩等都是端午的一部分。我們了解歷史就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祝大家正陽安康,端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