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入秋儀式:一隻陽澄湖大閘蟹,配一壺溫黃酒

2019-09-11   饞味記

諺語云:秋風響,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隨著中秋的臨近,很多人的嗓子眼兒也開始癢起來了,因為一年一度的最佳吃蟹時節來啦!

秋天正值螃蟹的繁殖季,公蟹母蟹都把自己喂得飽飽的,吃得肥肥的,因此個個都肉質飽滿、黃滿膏肥,此時滋味最是肥美

而眾多螃蟹種類中,大閘蟹憑著鎏金般的蟹黃凝脂似的蟹膏雪白細嫩的蟹肉,成了蟹中極品,是古往今來一眾吃貨口中的「人間至味」

明代哲學家李贄評價大閘蟹:「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來來來,在具體展開講大閘蟹之前,我們先來做道題:

我猜,絕大多數人看到這道題目,首先想到的答案是「陽澄湖」

說到大閘蟹,自然不得不提金字招牌「陽澄湖」了。眾多大閘蟹中,數陽澄湖的最出名,很多人一聽到大閘蟹,條件反射般,腦中首先想到的便是陽澄湖。

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北至遼河,南至珠江,特別是長江中下游湖泊河流,都有它的蹤跡。可為什麼偏偏陽澄湖產的大閘蟹最為出名呢?

究其原因,逃不過一句:「絕佳的環境孕育品質上乘的大閘蟹」

陽澄湖地區是太湖平原上的低洼圩區,其水域水網密布,河流彎曲交匯。流域內水流周轉順暢,使得陽澄湖水質含氧量高,滋養了許多小魚小蝦和水草,為大閘蟹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另外,陽澄湖岸線蜿蜒曲折,正好符合大閘蟹棲息的習性。同時陽澄湖年平均水深1.5到2米,淺水陽光充足適合大閘蟹發育,舒緩的水流則利於大閘蟹蛻殼生長

所以陽澄湖裡生長起來的大閘蟹個頭比別地的大,而且都青背白肚、乾乾淨淨的,有著「蟹中之王」的美稱。

蘇州地區悠久的食蟹文化,更是讓吃陽澄湖大閘蟹漸漸發展成一件風雅之事

早在南北朝時,《洛陽伽藍記》就記載了吳越片區(今蘇州陽澄湖等地)的人「呷啜蓴羹,唼嗍蟹黃」,那時候的蘇州人已經開始享受蟹黃這一美味。

到了唐宋,食蟹之風更加盛行,蘇州的蟹甚至成了宋代皇室的貢品。南宋食譜《山家清供》中記載的佳肴「蟹釀橙」,便是這一時期的「佳作」。

文人墨客在品嘗了蘇州的大閘蟹後,也不吝筆墨吟頌一番:

明代文學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每歲於蟹之未出時,即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命,即自呼其為買命錢。」對於嗜蟹如命的李漁來說,買大閘蟹的錢就是「買命錢」

李漁的命,是大閘蟹給的。

而清代《持螯歌》中一句「水陸珍味誰冠首,江淮之蟹為厥魁」,更是將蘇州大閘蟹推向了「珍味之首」的地位

古往今來,持杯、賞菊、品蟹,漸漸成了一件風雅之事。吃蘇州大閘蟹,不僅僅是品嘗美味,更代表了一種雅致的生活方式

品質上乘的陽澄湖大閘蟹,又有文人雅士光環的加持,自然從眾多螃蟹中脫穎而出,成了全國最知名的蟹。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大有來頭」的陽澄湖大閘蟹,怎麼做怎麼吃才能不辜負此等「人間至味」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失之太淡。」

對於品質上等的大閘蟹,要食其本味,無需搭配其他食物。將蟹洗凈,鍋里放點紫蘇、薑片,用淡鹽水烹煮,其鮮味自現。

吃蟹也是分「武吃」「文吃」的。煮熟大閘蟹拿到手,不用任何工具,直接上手掰開螃蟹殼用牙齒咬開蟹腿,這是「武吃」,吃得那叫一個痛快

大快朵頤的「武吃」雖痛快,但吃相不雅,還容易遺留蟹黃蟹肉,於是愛蟹的蘇州人發明了更為講究的「文吃」。

文吃需要用上專門用來吃蟹的「黑科技」——蟹八件

將蟹放在方鐓上,先用小圓錘在蟹殼上輕敲幾下,將蟹殼敲松方便揭開,再用剪刀剪下蟹鉗和蟹腿,然後用長柄斧揭開蟹殼,露出滿滿的蟹黃或蟹膏,用小勺刮下送入嘴中。

之後再用蟹刀剔除蟹身上的蟹腮等,取出雪白細嫩的蟹肉;至於蟹腿,則用簽子捅出或用鑷子夾出其中的肉。

一個個精巧的工具輪番上陣,仿佛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戲劇,如此吃蟹,在鮮甜味道的基礎上,更添了許多樂趣,令人回味無窮。

蘇東坡詩云:「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吃大閘蟹自然少不了溫上一壺黃酒,因為螃蟹屬於至寒之物,品蟹時酌幾口溫黃酒,一來暖胃,二來助興。

在這金秋玉露時節,細細品嘗幾隻陽澄湖大閘蟹,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件人生樂事了。

看到這裡,很多吃貨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想去下單幾隻陽澄湖大閘蟹來嘗一嘗?很遺憾,這個中秋節你是吃不上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的!

正宗陽澄湖大閘蟹要到今年9月23日才正式開捕,所以現在在賣的「陽澄湖大閘蟹」一定是假冒的。

最後溫馨提醒各位吃貨朋友,今年買蟹時都長點心吧!

本文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