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部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橫掃全國各地早餐桌。
裡面酸湯粉肥腸粉素粉魚粉豬血湯雜肝湯羊癟湯胡辣湯鮮魚湯牛雜湯柴火面旺腸面熱乾麵熱乾麵油條甜酒蛋燒麥水煎包鍋貼麻花油茶稞汁生滾粥......應有盡有,節目像是把各地的早餐都搬到了鏡頭前。
滿目都是「特色」的時候,平淡便顯得彌足珍貴。對各地食客而言,腐乳便是這樣平淡又真實的存在。
夏日清晨,不知又有多少戶人家,早餐的白粥前,鄭重地加上了這樣一道小菜。
從玻璃罐里夾出一塊放到碟子上,一碗清粥,一碟小菜,或醬瓜,或榨菜,以及一碗腐乳。
全家人聚在桌前,或是一人食,不能忍受的高溫天正是從一口叫醒軀殼的、冰箱裡的腐乳開始的。
待到開吃,拿起筷子夾斷一角,那股特有的香氣從切面里跑了出來,飄入口鼻,將筷子尖端那一角腐乳放在粥上,深挖一筷,張開口,腐乳的細膩瞬間化至骨髓,那鮮香。
滿足飽腹之餘,人生足以!
這味道,無論是在北方的胡同還是南方的巷子,無論是貧窮草屋還是高樓人家,都一定少不了。
腐乳已經在中國存在了上千年,從南到北,也有著各地的韻味。
或許是桂林腐乳的那一抹白,細膩清淡,或許是徽派腐乳那一抹青,軟粘丑香,但小饞最熟悉的,莫過於浙派的那一抹紅了。
紅腐乳因發酵時加了紅曲顏色深紅,故名紅腐乳,相比其他腐乳,它的口感更加細膩、鮮美、微甜。
紅腐乳中不少產自江浙一帶,後來也成了江浙腐乳的一大特色。在歷史上,紅腐乳可絕未輸給過青、白兩大將,在明清時期,它可是上貢到朝廷的貢品。
不僅成為了貢品,它還遠銷東南亞,被眾多留洋人士帶到世界各地,為後來腐乳的江湖地位打下了深厚群眾基礎。
最早時的腐乳,倒是非常普通。
在紅腐乳成為腐乳之前,它不過是一塊平凡的豆腐。
剩下的一切,就都是天意了。
醞釀、發酵、重生,這一切沒人知道,待它再出壇時,便是腐乳的模樣。
後來的紅腐乳白腐乳青腐乳,其實不過是各家製作時在放料發酵時的偏好罷了。
紅腐乳不像白腐乳那般追求清淡,不多放料,也不如青腐乳那樣深度發酵,氣味堪比臭豆腐;當地人只在恰好的時機,在罐頭裡加上帶有紅曲菌發酵的滿滿的紅湯,不久,它便成為了一份令人嚮往的紅腐乳。
江浙的紅腐乳里最著名的紹興紅方腐乳,便是紅腐乳里肉味香冽的代表,色澤紅潤,咸中帶甜。那紹興傳統的家鄉名菜汁燒肉裡頭的汁,便是用的紅方腐乳的汁,隨著這道菜名揚四海,腐乳也家喻戶曉了。
這紅方腐乳吶,它有點臭,但臭得短暫,它有點咸,但鹹得恰好,它足夠香,因為香得張揚而熱烈。
儘管腐乳自身就鮮香絕頂,讓人慾罷不能,然而當它與白粥或青菜粥相遇時,才是腐乳最高光的時刻。
無論是毫無特色的白米飯,還是索然無味的硬饅頭,只要碰到它便香氣四溢極為誘人。
當白凈的食物被染上了腐乳的紅,周圍包裹著浸透腐乳的紅油,那細膩綿軟,讓人情不自禁地分泌唾液。
而一罐腐乳吃完,那玻璃四周的紅汁更是萬萬不可浪費的精華。
夾上最後半塊腐乳,一手斜抬腐乳罐,在玻璃內壁上搜刮,直到它們全部流入碗里,直到玻璃通透地毫無一絲紅色殘留,然後喝下一口「紅」粥,才頗為心滿意足。
吃下一口,宛若定了終身,此生,絕對不負於腐乳。
大概因為這份吃進口混雜著酸甜辣咸臭卻還有點香的張揚,腐乳才成了集萬千中國胃寵愛為一身的寶物。
人們不僅在家吃,拿它炒菜、煲湯,什麼腐乳肉,腐乳炒空心菜,南乳豬蹄,腐乳餅,廣東人就連吃羊腩湯的羊肉,都要蘸著腐乳吃。
不僅如此,還將腐乳吃出了家門。
發展至今,那些身不由己背井離鄉的腐乳「腦殘」粉們還發明出一種特殊的吃法:在國外時點一份西多士,在剛上來熱乎時伴著呲呲的脆聲,用西餐刀將它切開。
然後,舀一塊腐乳,像抹黃油一般,將其壓碎,塗在西多士的切下的那一面。
最後覆蓋上另一半,略長大口,塞入口腔。在他們口中,所謂中西合璧、人間極致,也不過如此了。
上一刻快要抵擋不住的、對家的想念,在腐乳入嘴的那一刻得到緩解。
數千年來,腐乳就這樣低調地流傳至今,沒有像老乾媽那樣成為網紅,卻成為了中國人生活里無可替代的那一份挂念。
過去,物質生活清貧,它就像樸素世界裡的色彩,現在,生活豐富多彩,它卻成為洗盡浮華的養身劑。
無論你是大富大貴,還是一貧如洗,在一碗腐乳面前,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在一瞬間都會煙消雲散,等吃完回神,那些憂愁也不過如此。
一碗腐乳,便是那中國胃的底線,消愁,念家,酸甜苦辣咸香如人生。
本文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