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 | 如何吃好一碗豌雜麵

2019-07-22     風味星球

工作地點的變更,讓我很確切地感受到了北京城市發展的不均衡,飲食方面尤其如此。

從前在CBD上班,隔三差五總會和同事一起以光華路為X軸,大望路為Y軸,不出十分鐘,總能找到可口的飯食。既有環境體面的正餐,也有美味便捷的快餐,而且基本上中餐、西餐、韓餐……各種風味齊全,非常方便。

各自美食應有盡有*搜狐

到中關村就不一樣了,往往要把搜索半徑擴大到一公里,兩公里,甚至五公里,即便如此,有時候還是找不到「正確答案」。

我眼中的中關村*搜狐

難免懷念在東邊的飲食生活。

直到有天,看到一家重慶小面的店名似曾相識,進去一問,果然是從雙井搬遷過來的,一試味道居然還是老樣子,很快,這裡就成了我與鵝廠同事的食堂。

味道還是老樣子*作者供圖

記得剛剛入職騰訊時,內網的頁面上,點贊最多的評論是:莫非陳老師是行政部調來改善我司伙食的?

說老實話,我哪有這個水平,呵呵。不過在吃東西方面,優越感不敢說,自信倒還是有一點兒的,畢竟鵝廠周遭可口的店子少而又少。一起吃飯的時候,也就難免吹幾句牛,普及一些關於食物的知識,比方說

「如何吃好一碗豌雜麵」

*作者供圖

1

同事們來自五湖四海,常見到的情形是:在一碗普通的、來自重慶的條狀麵食跟前,小夥伴們首先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狐疑。

點東西時,三分之一的人要求免辣,三分之一會要奇奇怪怪的澆頭,剩下的幾位即便要了重慶小面的豪華版——豌雜麵,也是吃相十分窘迫,最關鍵的,要了干熘(無湯豌雜)的兩位,面全部吃完了,臊子還幾乎完整地留在碗底。

*微博

吃吧?有點兒咸,不吃?又覺得可惜,總之,人和碗都很無辜的樣子。

相信重慶人民要看到這樣的場景,會憤怒地發來照會的。

*人老豬黃

重慶人吃小面,不像我的同事這樣猴急,尤其豌雜麵,要氣定神閒,先用溫柔的眼神向莊嚴覆蓋著雜醬和耙豌豆的這碗面深情告別——我說的誇張了,應該說是認真檢查一下臊子的分量和面的成熟度

然後,慢慢拿起筷箸,輕輕從右前方插入碗的底部,拇指食指和中指用力,以筷尖為軸輕輕上挑

*半島便利店

對一碗干熘而言,外層和內部的溫度是不同的,如果自上而下直接吃,開始面的硬度是合適的,而埋在下面的麵條,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溫度,會致使面體膨脹,甚至板結。

如此輕挑數次,不僅讓整碗面的溫度趨於均勻,麵條不致於粘連,也使「帽子」均勻地包裹在每一根麵條的四周。幾經這樣自下而上的翻動,直到豌豆,肉碎,榨菜末等等佐料也逐漸聚在最靠自己的位置,才可以正式吃面。

*搜狐

一手托碗,一手舉筷,鹹淡一致地蘸勻調料,一口面,既有面香,也有肉質香,既有耙豌豆的綿沙,又有榨菜碎末細小跳動的爽脆,口味和牙感,如同一個弦樂四重奏現場,齊整、默契,層次分明又相互襯托。面之將盡,豌雜也剛好耗光。完美。

*企鵝吃喝指南

豌雜麵是重慶小面中,我最熱愛的品種。

在重慶,每一家小麵館,面的軟硬,肉臊的多少,都有不同,但和全國其他地方相比,它的唯一性體現在這一坨金黃色的耙豌豆上。

就是這一坨金黃色的耙豌豆*作者供圖

2

耙字,也有人寫作「火巴」,四川方言中形容綿軟,耙豌豆也就是煮爛的豌豆,是川渝百姓的日常食物。

成都人性格溫婉,喜歡把豌豆煮到近乎無形,即便自己懶得煮,菜市場也買得到成品。做蔬菜湯、酥肉湯、肥腸湯,丟一勺耙豌豆,風味立刻不同。

*微博

重慶人耿直得多,好的耙豌豆講究軟爛沙瓤而外形完整,尤其豌雜麵更是如此。

耙豌豆這種價格及其便宜的食材,最初的出現,只是為了給分量不夠的肉臊魚目混珠地「撐場面」,所謂肉不夠,豌豆湊。

現在生活好了,肉也足夠,人們非但沒有把它從雜醬中剔除,反倒鍾情於豌豆熟爛後美妙的口感和豆類加油脂的清香,它甚至成為山城早餐味覺的標識之一。

*作者供圖

英國作家扶霞曾經在成都留學,回到英倫也自然多了不少川渝之地的朋友。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海外中國的學子們,對豌雜麵可謂日思夜想。

這些年在倫敦,川菜餐廳已經不少,有些做的已然十分正宗。但這些餐廳中,有豌雜麵的卻不多,原因是英國不容易買到白豌豆,這是耙豌豆的原料。

被豌雜麵培育過味蕾記憶的人百爪撓腸,買吧,沒有耙豌豆,帶吧,這種廉價之物,白白占用了行李箱的重量,又有些不甘心。

讓海外學子們抓心撓肝的耙豌豆*菜菜的美食日記

但很快,這個世紀難題就被解決了。

一位留學生在超市裡買了一罐胡姆斯醬,用郫縣豆瓣加蔥花煸了肉臊和榨菜,淋在了加熱的胡姆斯醬上。

奇蹟出現了:一碗英倫風豌雜麵在八千公里之外就此誕生,而且味道與重慶的近似度大於95%,甚至所有品嘗的人都以為那就是耙豌豆,還有人抱怨:你啷個把豌豆煮的愣麼稀爛!

胡姆斯醬*搜狐

胡姆斯醬又稱鷹嘴豆泥醬,是一種源自於中東的蘸醬,主要由鷹嘴豆、檸檬汁、蒜泥、橄欖油和芝麻醬組成。

自13世紀起,胡姆斯醬就出現在埃及的烹飪書中,在中東和近東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信仰和世界,但胡姆斯醬卻成了是他們共同接納的食物語言。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平時塗抹面在餅或者吐司上的醬料,被中國人當成了麵條伴侶。

*騰訊視頻

3

上面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姊妹篇,講述者是「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

台灣出生的莊老師這幾年生活在成都,在那裡她有兩個圈子,一個是中國人的圈子,一個是中國以外人的圈子。在後一個圈子中,有一位原籍中東的朋友,經常在感嘆四川美食的美味之後,非常無助的開始懷念家鄉的胡姆斯醬。

想念家鄉的胡姆斯醬*微喀什

成都是一個擁有食物自信的城市,胡姆斯醬並不好買,怎麼辦呢?莊老師把這位朋友帶到了菜市場,指著耙豌豆說,你不妨試一試這個,再加上一勺芝麻醬,你的故鄉就回來了。什麼?沒有橄欖油哈,你可以試試用生的菜籽油替代啊。

不妨試試這個豌豆*微博

當然,這又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同科不同屬的兩種豆子的果實,跨越萬里,在不同的地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巧用,卻這樣水到渠成地達成了某種味覺上的默契。

美食家們常說,食物是最親善的使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鷹嘴豆亂耙豌豆*人老豬黃

作者:陳曉卿

頭圖來自:微博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上期留言

媽媽做的肉菜你最愛哪一道?

@任逍遙:這真要好好想想,因為小時候正是七十年代,基本上吃肉都要憑票,很少有機會能吃到肉,但母親永遠都是萬能的,她有時會守在公路邊,遇到有從湖南運雞的車經過,往往會有那麼一兩隻死雞,母親就以極低的價格買了回家,用開水褪了雞毛,清除內臟,然後用濃油赤醬給燉了,房間裡那個香啊,三天過後還有味兒,這或許也是我童年記憶之中,母親做的最令我回味的一道肉食了!

小編:那時候能吃一頓肉真的是能記好久~

d@好好吃的紅豆餅:媽媽做菜特別好吃,不過最愛的是糖醋小排,酸酸甜甜口味,還特別下飯,幾乎每次都吃到停不下筷子

小編:大愛糖醋小排!!

本期聊天

重慶小面你最愛哪一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吃百家飯。歡迎關注風味星球!

微信搜索「風味星球」吃懂中外美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RGIYWwBUcHTFCnfUq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