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由熱轉涼,注意呼吸和胃腸疾病,送您3個養生妙招 | 時節養生 · 中國人的養生智慧

2024-08-22   廣東省中醫院

編者按: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代農業生產的指南針,還與中醫養生息息相關。甲辰龍年,為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南方網聯合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科技出版社推出「時節養生」欄目,以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主編的《時節養生——中國人的健康智慧》為依據,解讀博大精深的嶺南中醫藥文化,分享養生智慧。

暑末秋初, 冷熱交爭。

處暑至,八月將末,三伏已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將從這一天逐漸結束,隱迿而去。此時三伏接近尾聲,熱氣漸退,涼意漸起;冷熱交替,微雨紛飛。清爽的風迎面吹來,倍感舒適,「處暑寒來」,秋意漸顯。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加大並出現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氣象,東北、華北、西北率先開始進入秋季。此時雖已入秋,但暑去仍需一段時間,溫度仍較高。再加上時有秋雨,濕氣較重,濕熱並行,所以有「秋老虎」之說。

「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在暑熱天將結束之時,「秋老虎」仍會在節令的後期來一個猛撲,用它最後的炙熱擁抱大地。對此節氣,廣東民間稱之為「爭秋奪暑」時。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雖不像夏天那般酷暑難耐,但仍很悶熱,加上雨水多,非常濕熱,不過整體氣候漸趨乾燥。人們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很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胃腸等方面的疾病。

處暑民俗特點

二/十/四/節/氣/之/一

吃老鴨,潤秋涼

處暑作為天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其雨量逐漸減少,燥氣開始生成,人們普遍會感到皮膚、口鼻乾燥不適。而鴨子味甘,性涼,具有滋補養胃、補腎、除骨蒸勞熱、消腫止痢、止咳化痰等功效。在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具體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烤鴨、子姜鴨、白切鴨、核桃鴨、檸檬鴨、荷葉鴨等,尤其是老鴨,其性偏涼,補而不燥,是秋季進補的常備食材。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民俗,到了處暑這一天,全家人一起吃烤鴨,迎接「秋老虎」。

采菱忙,菱角香

處暑前後正是采菱角的好時節,在江南水鄉,采菱之風盛興,江蘇民歌《采紅菱》描寫的正是處暑時節采菱男女在采菱時喜悅的心情。不同的菱角味道也不同,嫩菱爽口脆嫩,熟菱肉粉香糯。菱角還可以作為食療補養之品,《隨息居飲食譜》中有載菱角:「鮮者甘涼,析酲清熱……熟者甘平,充飢代谷。亦可澄粉,補氣厚腸。」將菱角蒸熟曝干作末製成菱角粉,水煎成糊,或者與大米同煮,用適量白糖調味後食用,可以清暑解熱、益氣健脾,還有解酒的功效。

煎藥茶,去火氣

煎藥茶,也叫煎涼茶,自唐代盛行至今。涼茶的製作方法,因地制宜,各有特點,多為清熱祛暑作用。處暑期間,南方民間多有煎涼茶的習俗,是先到藥店配製含有金銀花、菊花等中草藥的藥方,而後在家煎茶備飲,有清熱解毒、去火除濕等功效。

在北方民間,多熬制酸梅湯,製作材料有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和冰糖等材料。煮好放涼後飲用,喝起來酸中帶甜,口感極佳,有生津止渴、除煩安神等作用,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

中醫養生妙招

二/十/四/節/氣/之/一

聞一聞,秋夜芳香

功效:化濕、疏肝、安神

材料:薄荷、廣藿香各10克,素馨花5克,薰衣草15克。 

操作方法:將上述藥物放入防潮袋中,再裝入香囊,置於床頭。每2周更換內置中藥,也可以製作迷你香囊,隨身攜帶。

敷一敷,溫中散寒

材料:砂仁5克,艾絨5克,蜂蜜適量。

部位:神闕穴。

功效:溫中散寒

操作方法:將砂仁研成粉,放入艾絨和適量蜂蜜製成藥糊備用。取少量藥糊加熱後放在紗布上,敷於神闕穴,待冷卻後更換,每次敷 10~15分鐘,1周3~5次。

藥膳方推薦:芡實老鴨湯

功效:補氣滋陰、健脾祛濕

材料:老鴨半隻,芡實30克,玉竹10克,陳皮3克,蟲草花(干品)30克,生薑2~4片,精鹽適量。

操作方法:將諸物洗凈,鴨肉切塊,放入沸水中焯水備用,芡實放入溫水中浸泡約1小時;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1 750毫升(約7碗水量),武火煮沸後改為文火煲1.5小時,放入適量精鹽調味即可。此為2~3人量。

以下視頻來源於

ChaoTian 2022級1班

朝天小學「德叔杏林研學中隊」學生製作了處暑節氣藥膳視頻,可點擊觀看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張忠德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王軍飛

責任編輯: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