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講究吃素的?中華素食文化之特點

2020-04-05     中華網佛教頻道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地方、各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菜肴,如同一座座行走的飲食博物館,且在長年累月的發展之中,還逐漸形成了極具華夏代表性的「八大菜系」。

然而,不管是哪個地方的菜系,素菜始終都是與地方特色菜並駕齊驅的特色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素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與實踐,深受文人雅士、僧人居士所推崇。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我國的素食文化都有什麼特點呢?千年之前的素食與今天的素食又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悠久歷史的素食文化

中國素菜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豆腐就是在西漢時期,由淮南王劉安發明的,這為素菜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為豆腐不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優質蛋白,它的發明無疑讓素食也能成為了維持人體基本能量的飲食。

到魏晉時期,素食的發展已經相對非常完善,逐漸出現了許多完整的素食譜。

北魏《齊民要術》中專列了素食一章,介紹了11種素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素食譜。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尚佛學,並以身現法倡導素食,大大推動了中國素菜文化的發展。

素食走向專業化,還得從宋代說起。

《東京夢華錄》有記載,北宋卞京和南宋臨安的市肆上均有專營素菜的素食店,南宋首都臨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種。

那時,南方飲食十分考究,多素食菜名中,帶「素」字的就很多,比如素雞、素火腿等,這體現了素食在人們心中的受歡迎程度,也說明了彼時有老百姓以素食取代肉食,看出我國人民百姓對素食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此外,宋朝關於素食食材與菜譜的文獻記錄也非常詳實。宋朝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記載了近八十種素食,包括花卉、藥物、水果和豆製品等

程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則記錄了20種用蔬菜和水果製成的素食菜譜。

元明清時期,素菜的發展到了總結前人,不斷突破創新的階段。

與素食相關文獻記載豐富,種類繁多。清末薛寶辰曾有素食專著《素食說略》,其中記述了200多種素食,堪稱一部素食百科全書。

孫中山早年學醫,深諳國民身體健康與建立強盛國家的關係,而人體健康又有賴於豐富的營養和平衡的膳食結構。因此,他非常重視飲食和食物,還特別提到了豆腐。他認為豆腐富有營養,為養生要物,強調大豆食品的作用。他說:「以黃豆代肉類,是中國人之發明。」

可見,在華夏漫長的歷史中,素食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愛!

豐富多彩的素食

時下我們在討論素食,更常見是將其等同於西方的素食主義,推崇純素,講究身體所需能量的平衡。但是,生在擁有悠久農業文明歷史的中國人,對植物性食物的偏愛,幾乎根植於每一個人的靈魂中,已屬本能。

中國的素食文化,從來都不是單調、乏味、嚴苛的。在對植物性食材的運用上,中國人的花樣百出一直令西方人驚嘆。

在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的字書《說文解字》里,對「素」的解釋,是白致繒,指潔白而精緻的絲織物。這對於簡淡中蘊含無數絢爛的中國素食來說,這幾乎是最為貼切的一個比喻,潔白而精緻

中國人的茹素,並不過分強調西方「素食主義」嚴格機械的劃分標準:蛋素食主義,奶素食主義,純素食主義,生食主義,食果實主義。

如果說西方的素食主義是不斷地做著減法的話,那我國的素食文化,卻是極為現實主義地一直在做著加法。它糅合了修身養性與慈悲不殺的清淡養生,世俗口味的理解包容,走出博大豐富的中國素食文化,有著大開方便法門的眾包精神

此外,我國的素食食材是異常豐富。在中國菜系中,經初加工的常用素菜原料有:經黃豆加工成的豆腐及豆製品,經麵粉加工成的麵筋和烤夫等,以及粉皮,粉絲等。菌藻類包括:蘑菇,木耳,銀耳,香菇,平菇,草菇,猴頭菇,海帶,髮菜,紫菜,蕨菜等。

豆製品可謂是國人餐餐不可或缺的食材。豆製品的品種異常豐富,豆漿、豆腐、豆皮、豆乾、豆泡、腐竹、豆漿等等有幾十種之多。

而在對對植物性食材的運用上,古人更是「很會玩」!四大名著《西遊記》第一百回中,就列有一個素菜單:「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姜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這些紛繁食材的錯綜變化,均是令中國素食出神入化的根基。

當我們追索食材的演進歷史時,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素食文化最興盛之時,均在盛世,而這並非巧合。所謂「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當今盛世,不僅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提供了物質基礎,還令更多的人可以從勞碌奔波中解脫出來,追求一種更為精緻、優美的生活方式——素食。

毫無疑問,如今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盛世,現代化發展迅猛而厚重,「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飲饌之道,更是人與自然如何和諧永續共處的思考。

回望中華歷史留下的那些素之精華,走入豐富斑斕的素食,是重拾璀璨的歷史珍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返璞歸真!

今日素食漸漸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總而言之,素食有六點意義:

培養慈悲。有益健康。

比較衛生。維護生態。

增加耐力。促進和平。

食物選擇已經不僅僅是關乎個人身體健康的事情,也與地球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然而,在很多普通人的觀念里,素食主義者多半是信仰佛教的,唯有寺院裡的師父才會嚴守「不殺生」的戒律,堅持茹素。殊不知,佛教倡導的生活方式都是從自然萬物中體證得來的光明智慧。

食素——長養慈悲心

《法句經》有言:

眾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

以己度他情,勿殺勿行杖。

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常懷慈悲心就要不殺害動物生命。

素食最主要是長養慈悲心,從心靈的凈化來減少嗔怒,達到內心的安然、祥和。」所以,素食並不是佛門中人的專利,也不是為了弘揚佛法倡導素食,而是真正利益眾生的一種選擇。

食素——身體更健康

佛經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調和,諸根通利,氣血流暢,定力增長,飲食知量,少欲知足。

素食種類比之肉食,更為豐富,蔬菜、豆類、菌類、水果等食品都富含人體所需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很多科學研究表明,長期食素,不僅可以完全滿足人體所需營養,也可以減少人體對高熱量食品的攝取,增進健康。

在物質生活已經十分豐富的時代,人們完全有機會自主選擇健康的、環保的食品。為了環境友好的自然生態、為了修持慈悲心、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選擇素食,選擇更好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BKFTHEBfwtFQPkdn5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