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上初三的男孩跟我哭訴:
「我待在家裡的時候,我媽說我不該不出門,『你看看別人都會打籃球騎自行車運動,你老待在家裡都要變傻了!』;
我出去玩的時候吧,時間久一點,回來我媽又會怪我,『跑哪裡去了,這麼久,又偷偷打遊戲去了是吧?!』
我太難了!幹什麼都要管,我媽到底要我怎麼樣?」
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他的絕望。
像這樣被父母管制太多的孩子非常普遍。
在跟他媽媽溝通的過程中,我勸她少管一點,對孩子更好,這位媽媽卻不以為然,面露不悅:
「如果他自覺,誰會管他!」
很無奈。殊不知,像她這樣越是管得多,孩子越不可能學會自覺,最後就成為惡性循環了。
很多父母,就是錯在管得太多,用力過猛,卻都沒用在點子上。
一、管太多,有時是一種打擾
有些父母養孩子特別負責,眼睛時刻「長」在孩子身上,一旦看著有點不順眼,就立馬上前去「幫忙」,卻常常好心辦了壞事。
孩子在自己吃飯,享受美味食物的時候,父母一看孩子身上、臉上、手上,沾著飯菜,就過意不去,「嫌棄」地幫孩子一一擦去,再「奪」過孩子的勺子,喂給他吃;
當孩子拿著畫筆天馬行空地塗鴉,沉浸在自己的創作空間裡時,家長又看不下去了,「搞到衣服上就洗不掉了」,馬上幫孩子把手洗洗乾淨,收起畫筆讓孩子玩別的去了;
孩子自己動手拼積木、做手工作業時,家長見孩子拼錯了、手工做得不好,就趕緊前去指導,甚至直接上手,給孩子飛速做好。
孩子是乾淨了、任務是很好地完成了,可是孩子專注於食物、繪畫、想像、動腦思考的過程被打斷了、干擾了,注意力被破壞了。
還有的父母,孩子獨立做點事也忍不住要管,比如他自己倒水、洗衣服、收拾房間、安排自己的學習,不僅不鼓勵,還總是這樣不對,那樣不行。
這種管,只會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他越不做,就越不會,對自己也就越來越不自信。
二、管太多,可能是一種越界
一位同事最近吐槽,有一天晚上回家,準備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空了很多難寫的字,和難度比較高的題目。
同事火爆三丈,強壓怒氣,問孩子怎麼不寫,孩子漫不經心地說,「等你給我寫呀」。
她不禁反思,自己輔導孩子寫作業確實太「盡職盡責」了:
每天晚上孩子寫作業她就在旁邊看著,字寫得不好了,「強迫症」的她就忍不住提醒,讓孩子擦了重寫,遇到難題,就會趕緊給孩子講解。
這自然就會導致孩子依賴心變強,學習上遇到困難根本不願意動腦筋,想著反正媽媽都會教他的,這樣學習怎麼可能會好呢?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父母,都像這位同事,太喜歡操心,看不慣孩子的行為就急忙插手幫忙,把孩子成長中屬於他自己的責任都攬到了自己身上。
孩子放假回家玩手機,家長就一直嘮叨:「還玩手機,作業寫完了嗎?」「別玩了,對眼睛不好。」
苦口婆心。可是呢,孩子依然玩得捨不得撒手;
孩子晚上一直看電視不睡覺,媽媽從被窩起來好幾次,催促:「該睡覺了」「還不睡覺!」
孩子無動於衷,直到媽媽發一次火才不情不願地回房間睡覺;
孩子上學忘帶課本,他不慌不忙,卻把家長急得不行,趕緊從單位開車回家給孩子送到學校。
不勝枚舉。
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習,什麼時候該睡覺,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這些都是屬於孩子自己的成長課題,家長不應該比孩子還負責。
越是管得多,大包大攬、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只會越來越不聽話、不自覺,產生思維惰性。
孩子6歲前管得多點,問題可能不大;但當孩子進入小學後,如果父母還不懂得適當退步,往回收收手,情況只會越來越麻煩。
他該學會為自己負責了!
三、「佛系」一點管,孩子才能自覺
我見過很多大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生活在父母嚴格的管教之中,看電視要偷偷摸摸,在父母回家前趕緊關掉,還要摸摸電視機的溫度,各種約束下不得不時時在父母面前扮演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然而到了大學,沒有了父母的看管,一下子重獲自由,他們就開始「放飛自我」,看小說、玩遊戲、荒廢學業,慢慢墮落下去······
這就是父母管太多,孩子沒機會學習自我管理的後果。
哪怕學習生涯前期再優秀,後面也會很快掉隊。
做父母的,一定要深諳「過猶不及」這四個字的道理。
因為孩子的成長,歸根結底是他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父母現在幫他做的再多、再好,對他成長的本質來說,都無濟於事。
只有讓孩子通過不斷嘗試、試錯、實踐,掌握各種生活技能,獲取經驗,學會自立、自我管理、自律,那才是會跟隨他一生的東西。
在管孩子這件事上,明智的父母,都懂得「佛系」一點。
「佛系」一點,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愛與關心,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當然是必要的。
關鍵在於父母需要明確什麼是孩子應該自己負責的事情。
每次管之前,捫心自問一下:「這是孩子自己的成長任務,還是我做父母的任務?」
在孩子自己的事務上,佛系一點,忍得住一時之急,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一定的時間。
讓孩子自己體驗行為帶來的後果,承擔相應責任,逐漸形成自覺意識:
到了飯點不吃飯,不給他吃額外的零食,餓幾頓,後面他自然知道乖乖吃飯;
作業不好好寫,自己承受老師的批評,他自然懂得要好好完成作業。
遇到困難,別自己插手,允許孩子試錯,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也許在一開始「管的少」時,孩子的行為會有點不盡人意,也不要憂心。
只要他逐漸形成對自己負責的意識,最終一定會自發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且這種由他自己意識到的主動轉變,比父母「管」出來的有意義得多。
少插手,多放手,順勢而為,孩子才有自己發揮潛力、鍛鍊能力、磨練毅力、學會自律的機會。
當父母「佛系」一點,孩子離自覺就會更近一步,未來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8BiIm8BMH2_cNUgpb_r.html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