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卑微,孩子越難教

2019-10-16     錢志亮

「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這是張愛玲曾說過的一句經典情話,然而把這句話用來形容今天很多父母與孩子也合適不過。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的地位越來越低,孩子的地位越來越高。

趙薇曾經在綜藝節目《中餐廳》中和幾個媽媽交流育兒經曾表示:「(父母)不能讓一個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這麼高,將來你老了,他也覺得你沒那麼重要。不能太把孩子當回事。」

沒錯,一個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地位高於一切,那麼教育的問題會越來越多,一是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二是父母的管教會越來越難。


認識位媽媽,孩子讀三年級,已經會用非常不耐煩的口氣和父母講話,甚至帶著點粗魯。

有次去外婆家做客,孩子看電視膩了,就跑到廚房找媽媽要手機玩,她怕孩子玩手機一會又不吃飯,就對他說:「吃完飯再給你,你先去玩會。」

孩子不依,一直鬧著要,見媽媽一直不肯鬆口,當著一家人的面用力打媽媽:「給我給我,你快給我!」家裡人越阻止,他鬧得越起勁。

最後媽媽被鬧得沒辦法才把手機拿給孩子。

到了飯點,孩子不出所料,沒有把手機放下來的意思,媽媽催了孩子很多次,他都無動於衷,最後是外婆盛好飯菜,送到孩子面前,哄了半天,他才放下手機慢悠悠地吃起來。

在這個故事裡,不僅有一個不尊敬父母的孩子,還有對孩子束手無策、卑微的大人。

這樣的場景十分常見,有的孩子因為大人不給買玩具,對父母拳打腳踢;還有的孩子跟父母說話充滿火藥味:「關你什麼事,囉里囉嗦」......大人們常常被他們氣得臉色煞白,卻也無可奈何。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如果越來越「卑微」,教育孩子時,他根本就不買帳。

近幾年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要放棄做家長的高高在上,別過多地控制孩子,多給孩子愛與自由。

必須承認,這些觀點對於傳統教育理念來說是一種進步。但是給孩子愛與自由,並不代表著要放低姿態,甚至放棄做家長的權威。

舉個例子,很多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候,總是會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把「好嗎」、「可以嗎」這樣的詞掛在嘴邊。

經常苦口婆心地勸:

「一直看電視,眼睛會壞掉,關掉好嗎?」

「時間到了,寶寶去睡覺好不好?」

「對不起,是媽媽錯了,下次再買行不行?」

結果可想而知。

很多孩子直接拒絕:「不好!不行!不可以!」將你的話當作耳旁風,完全聽不進去,最後孩子的行為偏差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當我們放下權威的同時,也走進了另外一個極端。

出於尊重的孩子的角度,凡事都與孩子商量,但在某種程度上家長的權威減弱了,自然也引不起孩子的重視。

所以改變孩子,光靠尊重和民主不一定有用,有時候也要樹立家長的威信,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很多孩子常常用任性,太觀察父母的反應,你退一步,他就進一步,你的每一次妥協,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引導,只不過是錯誤的引導。

特別是年幼的孩子,他們完全不懂行為的邊界在哪,父母沒有灌輸行為的規範和底線教育,他們就很有可能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去任何話。

心理學家杜布森曾說﹕「如果父母能夠平衡『關愛』和『管教』這兩個因素,孩子的發展將會最健全。」

如果說關愛是父母無條件的愛,那麼管教則包含了父母的權威、原則和底線。

所謂權威,不是勸你做個專制霸道的父母,重點不在於讓孩子怕你,而是讓孩子尊重你,讓你的聲音對孩子來說有力量。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在家誰的話都不聽,到了學校里卻把老師的話當做「聖旨」。這其中最關鍵的區別,就在於老師有明確規矩,而父母沒有,他們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不給個別學生搞特殊待遇。

所以我們在愛孩子時候,也不能太把孩子當回事,讓他們覺得自己在家中高人一等。更不能忘記堅定地為孩子確立界線和規矩,讓孩子明確哪些事情他需要做,哪些事情他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求簡潔清晰、態度堅決。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長。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N5eZ0m0BMH2_cNUgbd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