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則微博,感觸頗深:
我相信在生活中,相當多的孩子做錯事後的第一反應是前者,他們可以跟無數人坦白,可就是不敢跟自己的父母說真話,怕他們生氣,怕挨批評。
成績考差了不敢說,受了委屈不敢說,甚至外面受了傷也不敢讓父母知道......
今年年初有則新聞,河南有個9歲的男孩曾被小狗抓傷過,因為害怕被爸媽打罵,沒有告訴父母。
過段時間,和家裡的小狗玩耍時,又被狗舔了舔剛好有個傷口的食指,這一次他也沒有及時告訴父母。
結果不幸患上了狂犬病,送到醫院時,已經來不及了。
很難相信,我們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寧可自己一個人忍著扛著,也不願意求助父母。
他們不對大人說實話,大人是無論如何也幫不了他的,這是為人父母無奈又悲哀的一件事。
一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敢對你說真話?
我想應該是,在最開始孩子想要和父母傾訴的時候,他都是被父母打擊、嘲諷、甚至是傷害,次數多了,他就長記性了:
當我出問題了,我的爸爸媽媽是不會接住我的。
他們不敢說真話,是因為恐懼。畢竟說出來的代價太大了,會被罵、被批評、不被愛、不被理解,所以他們乾脆就不說了。
正如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誠實不了,那就沉默。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但你的態度常常讓他沒勇氣說真話。
還記得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嗎?
一個九歲男孩因為打壞了學校的玻璃,害怕奶奶懲罰他,留下寫著拼音的遺書就跳樓自殺了。
連死都不怕的孩子,卻害怕大人知道真相,懲罰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艾琳·卡瑟說:「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怕大人怕到這個地步,說明這孩子心裡是很沒有安全感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們逼孩子不願和大人說真話的。
二
很多父母為了建立威信,想盡辦法讓孩子怕自己:「家裡總得有人要震得住孩子。」
但有威嚴絕不是孩子怕你怕到不敢說話,看見你就想逃,這是很糟糕的。
2003年的江蘇泰州,一個稚氣未脫的15歲少年溜出學校,走到網吧門口才發現,自己沒帶夠上網的錢。
在路過一戶人家的時候,突然產生了盜竊的衝動。當他翻牆進院後,卻被女主人撞個正著,在女主人叫喊聲,他慌亂無措,舉起了平時跟同學耍酷用的彈簧刀,將女主人捅死。
14年後,少年終於落網,他在審訊室冷靜地說起自己的殺人動機:
「讓她閉嘴,我怕我爸知道」。
「我做所有錯事,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如果被我爸知道了會怎樣?」
在他的記憶中,每次做錯事,他不是挨打,就是要聽父親講「至少兩個小時不重樣的道理」。
他想和父親親近,「但不知怎麼親近」。他幾乎沒有和父親有過任何雙向的「交流」。
對父親權威的恐懼、還有害怕讓父親失望的壓力,逐漸成為他失足的隱形動力。
雖然這是個極端個例,但也暴露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嚴厲程度非常影響孩子的傾訴意願。
一般來說,越嚴厲的家庭,孩子越愛隱瞞自己在外的遭遇,撒謊反而是最省事的選擇。
我始終認為,父母要有威信沒錯,但「威」並不是「畏」。
威信不是靠嚇孩子樹立起來的,而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贏得孩子的愛與信任、尊重與崇拜。
讓孩子畏懼你,在他小時候可能會給你的管教省了很多事,但一旦長大,進入青春期,從前積累的反抗一下子就會爆發:遇事不和父母溝通、沉迷網絡、早戀......
到了這個時候,你就很難從孩子那聽到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
三
布倫達·尤林說過:當你需要諮詢時,你去找誰呢?
不是去找那些一五一十告訴你該怎麼做的人,你會去找一個聆聽者。那個你認識最善良、最寬容、最不想控制你的人。
孩子不敢對你說真話,說到底還是你們的關係出了問題。
而維持好的親子關係,「聽」比「說」重要得多,懂得傾聽、懂得愛的父母才有可能獲得孩子的信賴。
想讓孩子始終對你打開心扉,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可以說真話、可以誠實的空間,即使孩子說了真話不會受懲罰。
不管孩子說什麼,放下手機,不要用嗯、啊、哦應付糊弄孩子,儘量認真、耐心地聽完。
孩子闖禍了,也儘量克制好脾氣,問清楚前因後果,幫助孩子彌補和改正才是最重要的。
一定要孩子明白,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麼,父母都會接住他。
任何事情無需說謊,只要說出來,父母都可以陪伴並幫助他面對,這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源泉。
多傾聽,少評價,別在一開始,就逼得孩子再也不願對你說實話。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