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伶俐、愛學習是天生的嗎?靠爸媽後天培養能行嗎?

2019-09-27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從孩子出生起,我們就希望孩子聰明伶俐,以後大一點能熱愛學習、愛動腦筋、愛讀書……

毫無疑問,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確實會給孩子們的一生帶來很大的優勢。

所以,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希望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愛,確實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麼,如何養育一個聰明的,愛學習的孩子呢?

先來談談「聰明」。

  • 智力就像一塊肌肉

很多人覺得智力是靜態、天生的——你要麼很聰明,要麼很普通。

類似「這孩子真聰明」這樣的表揚,在我們的生活中出場率是非常高的。

當然,親戚朋友們善意偶爾這樣誇讚一下自己孩子沒什麼不好,但作為天天和孩子相處、為孩子的教育擔負主要責任的父母,就需要知道:

事實證明,智力就像一塊肌肉,可以通過使用、鍛鍊來發展。

而且,如果你相信這是真的,那麼你的大腦將變得更加聰明!

有研究顯示:那些相信通過挑戰自己可以「變得更聰明」的學生是更有效的學習者;

而那些覺得智力是固定、天生的學生,會更擔心自己因為犯錯誤而顯得「愚蠢」,從而不敢嘗試新的事物和挑戰,於是真的自證預言——「越來越笨」了。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懷克(Carol Dweck)做了一個實驗:

在八個星期的時間內,他們總共花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教給初中學生一些類似下面這樣的概念:

「你的大腦就像一塊可以通過運動發展的肌肉。就像嬰兒在學習中變得更加聰明一樣,你也可以。」

結果令人驚訝。

認為自己大腦是肌肉的學生,在數學評估中的表現明顯優於同齡人,而無需任何額外的數學教學。

由此可見,作為父母,我們的目標是——養育相信自己有能力鍛鍊智力的孩子。

卡羅爾·德懷克把這種態度稱為「成長心態」,有這種心態的孩子(或者是成年人),都知道自己一直在學習曲線上,而且覺得在成功的路上遇到失敗是很自然的事情。

一旦遇到了困難,他們也相信自己早晚會克服的,把每一次挫折失敗,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機會,不斷改善,從而不斷進步。這樣的心態也很有助於控制焦慮。

他們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智通過鍛鍊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

他們很少擔心自己看上去是否聰明,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所以,如果父母經常表揚孩子們「你真聰明!」 就容易破壞這種成長心態了。

因為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就會懷疑自己:

「我真的聰明嗎?要是我真聰明,我怎麼會被難住?」

「我其實一點也不聰明吧?爸爸媽媽只是安慰我的吧?」

而希望促進孩子成長心態的父母可能會說:

「你很努力,你很有耐心,一總有一天會做到的」。

  • 「The power of yet 」

卡羅爾·德懷克曾經上過TED演講,演講題目就叫《The power of yet 》(我姑且翻譯成《「還沒有」的力量》)

她在演講中說,如果孩子遭遇了挫折,我們可以幫助他把挫折理解為:

「你還沒有成功」。

而不是:

「你失敗了」。

這樣的心態,能幫助孩子們的大腦發展「通過努力能夠解決困難」的概念。

說到這裡,想起以前來上我早教課的一個小男孩和他的爸爸。

這個小男孩2歲多,從不參與任何活動和遊戲,每次上課,別的小朋友和家長多數時間都和老師一起做遊戲,但他就只在一旁自己玩。

我們怕這位爸爸擔心,特別跟他說不用太介意,孩子沒什麼值得擔心的問題,他只是需要多一點兒的時間來適應而已。

於是他的爸爸非常淡定了接受了自己孩子和別人的「不同」,只在孩子自己玩的時候,盡職盡責地保護他安全。

有一天,小男孩羨慕地看了一眼5米開外一起做遊戲的小夥伴和老師,爸爸也順著他的眼光看過去,然後對小男孩說:

「總有一天,你也能做到的」。

果然又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自自然然地參與進去了。

再談談熱愛學習的動力。

  • 「遊戲是調查研究的最高形式」——愛因斯坦

年幼的孩子在玩自己很有興趣的東西或遊戲時,他們最有動力衝破障礙以實現目標。

因為在遊戲中完成挑戰,充滿了樂趣。於是孩子們自然覺得:挑戰是有趣的,而不是令人生畏的。

艱苦的工作加上好奇的態度可以幫助孩子達成重大目標。

這很有助於孩子養成成長的心態,並具有克服挑戰和困難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幼兒園不再主張學習具體的計算、識字等學科知識的原因。

因為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做的關鍵工作,是探索世界,他們自發地玩各種玩具、接觸各種色彩,還是和同齡人遊戲、爭吵甚至打架……

在這些過程中,孩子自然地參加數千次有關生活的日常對話,為了達到自己能參與遊戲的目的,孩子也自然地需要管理自己的衝動,執行必須完成的任務。

更重要的是——孩子做這些事情完全是自願的,是自然被吸引的。自然地從中學習認知技能,學會自我管理,發展出成長的心態。

這些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在上學的路上做得更好。

而且,下面這個關於智商的研究,也佐證了自由探索和玩耍對孩子的重要性:

多數學者現在認為,智商測驗僅能評估一個人智力的一部分。

傳統的智商測試基本上只衡量孩子對語言和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但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博士描述了七種對人類功能至關重要的智力:

•言語智力

•身體/動覺智能

•邏輯/數學智能

•音樂智力

•人際智能

•人際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

這就大名鼎鼎的「多元智能」理論。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想:

「啊!那麼多,要命!這不是讓爹媽的教育壓力更大了嗎?」

千萬別這麼擔心,並不是讓爸媽們趕緊把這些能力補充到自己孩子的日程表里去。

只要孩子有機會玩耍,有機會自己安排時間,沒有將所有的時間都盯著電子螢幕或者是上補習班,她自然能探索其中的大部分領域。

  •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自然探索是如何培養出對學習的熱愛的。

一、智力探索始於物理探索

比如在探索自己世界是,經常被媽媽說「不」,孩子就學會了「不質疑」。

如果不是為了安全考慮,僅僅是不想孩子太好動、安靜一點兒而阻止孩子爬上爬下,孩子就不會從身體上或精神上成為探險家。

對嬰兒說「不」的次數越多,她的內心世界就會越充滿局限性,智商就越低。

二、「開放式」的玩具更有優勢

大多數聲稱能提升兒童智力的的產品,其實並沒被證明可以增加兒童的智力。

相反那些能夠分開、組合、打開來、放進去……有各種操作方式的玩具,能開發各種不同玩法的玩具更有優勢。

比如積木、塑料連環扣、嵌套玩具、玩沙工具、玩橡皮泥工具、玩水工具……安全的家居用品,比如用於裝扮的舊衣服、大紙箱……通常是最好的學習工具和玩具。

越能促進孩子用自己的思想和身體來解決問題、發展自己的想法的玩具,才是對孩子有益的玩具。玩這樣的玩具,能夠鍛鍊思維和想像力,讓孩子鋪設新的神經通路。

三、生活是個大實驗室

兒童是自然科學家,他們邊做、變看、邊學。

很多時候他們「搗亂」,其實只是想看看會發生什麼。比如:

雞蛋掉到地板上,就裂了!

抽紙抽了一張,另一張居然立刻出現!

試問哪個好奇的小孩不想自己試試呢?

容忍一定程度的亂,孩子才能從生活中儘可能多的獲取直接感性經驗,才能進一步幫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激發問題是首要的,事實是次要的

的確,與孩子的每次互動都是「教育的時刻」,但千萬別變成「考試的時刻」。

例如,在帶孩子出去散步、旅行的時候,千萬別把享受自然的美麗和奧秘的機會,變成了乏味的教學和考試的時間:

「告訴媽媽,這棵樹是什麼顏色啊?」

「跟爸爸說,這塊石頭是什麼形狀啊?」

這樣的測驗讓孩子緊張的尋找正確答案以順利通關,反而無心去關注和享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奧秘。

這和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講著講著就問「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一樣讓人掃興。

與其提問,不如和孩子一起觀察和欣賞汽車上的霜凍圖案,樹葉的顏色,收集形狀奇特的石頭……

激發孩子對自然的好奇,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不解和疑問,這時候,爸媽腦海里那些想教給孩子的現成的事實知識反而是次要的了。

對世界的好奇、不解和疑問,自然會激發孩子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

五、精彩的討論

「成長心態」並不只是對孩子的要求,成年人也應該時刻相信自己可以並且需要不斷學習。

當孩子與保持著好奇心的成年人一起成長時,他們才會對世界產生更大的興趣。

所以,當你聽到有趣的新聞,看了本有意思的書,或和孩子一起經歷了某個印象深刻的場景,你會和孩子討論討論嗎?比如:

「那束光中的那些小顆粒是什麼?」

「好像我們每次都只能在光下看到它們?」

「是灰塵嗎?」

「爸爸要去查一查。」

能與父母進行優質的討論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孩子,他們未來在學業上會做得更好。這一點已經被研究證實:

美國堪薩斯大學哈特和里斯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父母,會如何跟他們的寶寶談話?」

他們發現:

那些貧寒的、靠救濟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約600個單詞;

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1200個單詞;

而父母是專業人士的孩子,每小時可聽到2100個單詞。

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下達指令性的要求,比如:

「把玩具拿開!」

「這東西別吃!」

但是,對於那些領救濟金的家長來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也許就止於此了。

而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就越有可能會進一步進行下去。比如:

「這個東西別吃。寶寶你是餓了嗎?你是不是想吃小餅乾啊?那和媽媽一起去找小餅乾吧」。

兩位研究者認為,語言使用跟學業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

來自貧寒家庭的孩子,成績遠比出身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差,這完全是因為父母跟子女說的話太少。

為此,美國推行了一個「普羅維登斯談話」(Providence Talks)項目,就是為了創造家庭談話氛圍,說服貧窮的父母多和家裡的寶寶說話。

總結一下:

如何養育聰明的孩子?如何讓孩子愛學習?

智力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

相反,智力就像一塊肌肉,即便先天因素有一定影響,但也可以通過使用、鍛鍊來進一步發展。

而且,如果你相信這是真的,那麼你的大腦將變得更加聰明!

即便孩子們的基因在出生之後不能再改變,但我們能夠通過改善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使孩子們的全部潛能得到充分開發。

所以,給孩子提供健康的、利於成長的環境,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社會和合作活動,是永遠不能被「教」給某個人的。爸爸媽媽要做的不是「填鴨」,而是「促進者」、「幫助者」的角色——指導、幫助、激勵孩子。

打個比方就是:

教育孩子不要像木匠,總想把孩子「雕琢」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而應該像個園丁,為孩子創造適宜生長的環境——既能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又能讓孩子享受一定程度的成長的自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Safd20BJleJMoPM_J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