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課堂里坐不住能強求嗎?爸媽可以教孩子這樣「悄悄動一動」

2019-11-06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有沒有爸媽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刻也停不下來」?他們爬上爬下,跑遍家裡每個角落。簡直就是爸爸媽媽口中的「搗蛋鬼」。

很多育兒書,也把這樣的孩子叫「麻煩製造者」。

可是,「麻煩製造者」真的很麻煩嗎?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這句話誰都會說,但真正能深刻理解的人卻不多。

否則,我們就不會因為「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乖」而心裡不平衡了。

其實,正是這種「所有孩子都應該這樣」的想法,給我們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

一旦覺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就會覺得有問題,但其實他們只是「不一樣」而已,他們需要不同的方式來溝通和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一刻也停不下來」,他很可能是「動覺學習」風格的孩子。

什麼是動覺學習者?

很多動覺學習風格的孩子常常被誤解。把他們對運動的需求視為嚴重的行為問題。

比如要求這樣的孩子「乖乖坐好」,但實際情況是,動覺學習者坐得越久,之後需要運動的時間也越多。

如果我們了解到「運動也是一種學習方式」,那情況就會好得多,這些「坐不住」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學習,獲得更多的成功和自信。

動覺孩子會很容易受到周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感覺、情感的影響,他們具有強烈的直覺。而且需要動起來才能處理信息。

他們有很高的感知周圍人的能力,並且強烈希望事情變得愉快。

具有動覺交流風格的兒童會使用所有感官來處理信息,並需要事物保持視覺,聽覺和情感的和諧。

動覺敏銳的孩子們喜歡戶外活動,不能長時間保持靜止。

同時,他們必須感到身體舒適。飢餓、疲倦,擔心,寒冷,炎熱,甚至衣服太緊……身體或情緒上的不適對他們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並且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相比其他孩子更不容易融入幼兒園、學校的生活。

動覺學習者有優勢嗎?

央視曾播過一部紀錄片叫《零零後》,最近還出了電影版。裡面有個情節讓我印象很深刻: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的鞋子被錫坤扔到比自己還高的垃圾桶里,而幼兒園的老師李躍兒覺得:鞋子瞬間消失,是錫坤在感知另一個未知世界。

她專門找了個時間,讓錫坤可著勁兒玩了一回,肆無忌憚地把塑料方塊撒滿整個房間。

這也成了導演張同道被觸動的畫面:「一個孩子有機會充分的表達自己,那個瞬間是最美的。」

不用那麼羨慕「 別人家的乖孩子」,只要爸爸媽媽能夠理解孩子的「不同」,喜歡爬上爬下、一刻也停不下來的「動覺學習者」也是很有優勢的。比如下面這些:

  • 通過運動學得最好,可能非常有活力
  • 他們有能力教別人做事
  • 他們喜歡獨自或與特定的朋友一起工作或玩耍
  • 他們通常具有良好的手眼協調性
  • 他們擅長將零件整合為整體
  • 他們具有三維能力來構建圖像
  • 他們具備體育、建造等所需要的身體控制能力

面對一個動覺學習者,需要讓他們實際完成工作,而不是聽他們完成的情況。

比如想教一個動覺學習者孩子學習英文字母,但孩子就是不願意坐下、安靜地聽媽媽講解怎麼辦?

那就把字母卡片掛在晾衣繩上,讓孩子在院子裡歡快地奔跑,還能同時看到晾衣繩上的字母,跑到哪裡就大聲讀出那個字母,這些的學習就有趣多了。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

難道只有「動覺學習者」才喜歡這樣學嗎?

相比老實坐著聽講,好像多數小孩子——即便能坐得住的孩子——都更喜歡跟著晾衣繩跑著學吧?

那麼問題來了:

乖小孩也可以「動起來」學習嗎?

學齡前的小孩子,大多是不喜歡老實坐在書桌前,長時間聽講的。即便是比較好靜的「乖小孩」,即便能聽話地乖乖坐著,可也很難保持長時間專注,學習效果並不會很好。

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才能越來越「坐得住」。而且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即便漸漸長大,這也總是一個難題。

不論孩子好動還是好靜,愛玩總是一定的。

孩子們是天生的「玩家」,他們通過獨立發現來學習。

這很好理解,看小孩子吃飯就明白了。

如果爸爸媽媽徹底放手,讓寶寶自己吃飯,他們真能乖乖把食物吃進嘴裡嗎?

不可能!

孩子肯定會把食物當玩具的。他們會抓一抓,捏一捏,把湯倒在上面,放嘴裡舔舔……

儘管這可能讓父母,尤其是有「潔癖」的父母抓狂,但這其實是學習的一部分。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學習到了食物的質感、餐具的使用、手指精細肌肉的操作等等了不起的技能和知識。

因此,一些教育學家提出了「體驗式教育」,他們強調,年幼的小孩子需要通過「做事」來獲得知識。

就學習風格而言,這其實就是一種動覺學習方法。

體驗式學習對學齡前的孩子很重要嗎?

學習並不僅僅與追求學術有關,還與學習生活技能有關。

這對於年幼的孩子尤其重要,因為幼兒正是開始養成學習習慣,並探索周圍世界的時候。

所以體驗式的教育對孩子的早期發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孩子其實是邊做邊學。

體驗式學習可以幫助孩子:

1、促進創造力

新奇的經歷使我們的大腦思考「不同」。它們激發了原始的思維並觸發了從書本或別人的講述中無法獲得的廣泛的思維策略。

體驗式學習將觀察,創造力和積極互動結合在一起,它使孩子們看到目的並享受他們的學習經驗。

2、從錯誤中學習

通過動手、身體力行地學習,孩子可以從試錯中學習什麼是無效、什麼是有效。

如果沒有說教,只有自由地探索,這個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本身,足以讓孩子收穫到「心流」,即便經歷了失敗和作為,但這都不足為懼,不過是學習和積累的機會而已。

3、難忘的記憶

體驗式的學習,通常比讓孩子老實坐著,聽媽媽教字母更有吸引力,更有樂趣。這些親自動手的經驗,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將在未來的許多年裡,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大腦。

4、增加神經連接

理論學習與實際動手學習的結合增加了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我們大人自己都有體會:如果一個新知識,恰好可以和我們已經知道的某箇舊知識點相結合,學習就會變得更容易。

所以,當孩子們能夠將他們所學的內容與他們已經理解的概念相關聯時,學習就會變得順暢無阻。

而體驗式學習,正好開啟了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能夠幫助孩子記住重要的概念,並靈活地運用它們。

正如美國教育理論家戴維·科爾布(David Kolb)所說:

學習是通過經驗的轉變而發生的。

科爾布提出的學習周期包括四個階段:

•具體的經驗

•觀察與反思

•形成抽象概念

•測試新情況

爸媽如何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幫助?

既然對於孩子,特別是「動覺學習者」孩子來說,身體力行,通過「做事」來學習,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吸收信息,

那么爸爸媽媽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充分利用這種學習方式呢?

一、看看在課堂里,可以做哪些動作

今天的幼兒園,也越來越重視遊戲的重要性。老師都儘量讓孩子在玩中學,運動也成了課堂中的一部分。

但是,當然,有時候還是需要孩子安靜地坐著學習和工作的。

如果孩子能夠很自然地「坐得住」,那當然很好。

但如果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個問題」,那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看孩子是否可以坐著伸展一下、晃晃腿什麼的。只要他不破壞這個學習的環境就好。

比如可以讓孩子動動腳、搓搓鉛筆、捏捏橡皮……只要他不影響別人的注意力就沒關係。

甚至可以和老師商量,請老師視情況給自己孩子一些挖掘觸感的物品,比如是否可以給孩子的衣兜里裝一個壓力球,讓孩子時不時捏一捏。

二、使用物體和空間

當孩子進行閱讀、數數的時候,可能會不自覺地拍手、跺腳,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會在想事兒的時候左右手來回扔球。

這其實是孩子不知不覺中使用節奏來幫助自己記憶,只要不是聲音太大,完全可以鼓勵孩子繼續。因為孩子之後可能會記住「我在來回扔球」、「拍手」時想到的辦法。

我們還可以利用物品、房間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把書本里的故事真實再現。開啟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繫。

三、寫和畫

雙手的簡單移動,就可以使運動覺學習者更深入地使用自己的身體並保留信息。

比如,把字母、數字形狀的磁鐵貼在冰箱上,孩子可以隨意移動,從而幫助孩子練習拼寫。

還可以買一些「摸」上去有紋理的字母、數字,或者用彩色的細砂紙剪出數字、字母,然後讓孩子用小手指當「筆」,沿著這些數字、字母的輪廓「摸一摸」。

與孩子學習手寫時,可以用手指在孩子的背上寫字,然後再請孩子在媽媽背上寫字。

另外,安靜的閱讀任務似乎很無聊,但即便要保持安靜,也不妨礙我們輕輕地「動起來」。比如媽媽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可以邊讀邊有節奏的輕拍、撫摸孩子,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身體接觸。

摸上去有紋理的字母

四、休息一下

短短的五到十分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休息時間可以是身體上的,例如伸展運動,跳舞,唱歌或玩鼓掌遊戲。

如果是在家裡,簡單改變身體的姿勢,從坐著到站著,就比什麼都不做要有效很多了。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給孩子足夠的戶外時間。

曾經有一個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戶外散步似乎可以提高注意力和注意力測試的分數。

該報告還指出,在自然環境中散步的孩子要比在城市地區散步的孩子好。

那麼,除了特殊的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對於普通的孩子來說,散步也有效嗎?

兒童環境與行為研究人員安德里亞·法伯·泰勒(Andrea Faber Taylor)說:

所有兒童,不僅是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都可以因為學習期間在自然界度過的時光而受益。

了解了這些,爸爸媽媽有沒有輕鬆一點呢?

不論你的孩子好動,還是好靜,父母對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了解得越多,成為孩子教育伴侶的能力就越高。

換句話說,我們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情,才會更有效,孩子也更願意接受。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如果他們不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那麼他們不是「不乖」,他們只是「不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IyQW4BMH2_cNUgX0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