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焦慮缺乏安全感?家長該怎麼做?做法不對可能傷害更深

2021-05-26     木蓮媽媽

原標題:孩子行為焦慮缺乏安全感?家長該怎麼做?做法不對可能傷害更深

星期天,白女士一家做家庭大掃除,白女士在收拾兒子東東的房間時,發現了很多小瓶子,這些瓶子大小、形狀和顏色都不一樣,但都是空的。

白女士沒有多想以為是垃圾就將這些瓶子都扔掉了,但東東知道後非常著急,下樓就將這些瓶子從垃圾桶中撿了出來。

白女士以為東東有收集癖,但兒童心理醫生朋友和她說,東東很有可能內心焦慮缺乏安全感。

東東通過囤東西來彌補心中的空缺,當瓶子越來越多時他的內心也會越來越有安全感。

孩子內心焦慮缺乏安全感,有哪些明顯表現?

焦慮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粘人,他們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待著,每當父母脫離了他們的視線時內心都會非常慌亂,會追著父母跑不讓他們離開。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後,他們會非常抗拒離開家,更不願意去幼兒園,每次早上出門上幼兒園他們都會找各種理由和藉口,於是這類孩子不得不由家裡的老人帶著。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很喜歡做一些小動作,特別是在學習或者情緒緊張時,就會出現摳手指、咬指甲、抓頭髮等動作。

有的家長覺得這是孩子多動症性格調皮,其實這就是情緒焦慮缺乏安全感的行為。孩子內心不安,手腳就會到處亂動。

有的孩子性情不穩定,總是喜歡發脾氣哭鬧,不管家長怎麼哄都不行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

家長覺得這是孩子性格的原因,其實這就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內心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性情是溫和的,很少受外界的因素干擾。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焦慮缺乏安全感?

生長環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長總是當著孩子的面吵吵鬧鬧,意見不合時就會發生衝突發生爭執。

雖然這是家長溝通時的一種方式,但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關係不好,從而缺乏安全感。

家長的性格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一些家長自身就缺乏安全感,這種行為會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來,於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變成焦慮沒有安全感。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達成自己的目標會對他們進行恐嚇,考試沒考前十名就不讓他們看電視,課文沒背誦下來就不讓他們吃完飯等。

雖然這是家長鼓勵孩子學習的一種方法,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一項緊張的任務,如果沒有做好就沒有飯吃,這就會讓他們的內心出現不安全因素。

現在的父母工作很忙,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出來工作讓老人幫助帶孩子,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內心會非常缺乏安全感。

而這種情況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表現不明顯,等到他們年齡大一些時再發現就有些晚了。

幫助孩子緩解焦慮,這些事家長不要做!

內心焦慮的孩子總是會因為未知的事情產生害怕,而家長就會對孩子說「不要害怕」其實這樣並不能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

家長的這句話並不會另孩子的恐懼感消失,反而還會加重。想要緩解焦慮感就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同時家長對他們予以理解不要對他們進行挖苦嘲笑。

孩子內心感覺焦慮就是因為他們對這件事情有自己的認知,對即將到來的事情表示不贊同或排斥。

這個時候家長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只有聽孩子說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才最重要,這樣能避免孩子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況時,再出現這種焦慮感。

個別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焦慮是矯情,於是對孩子冷嘲熱諷,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

一些孩子內心焦慮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所以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不敢上台表演節目,家長可以問他們是否害怕班級里的同學,或者是害怕自己表演出錯,這樣知道孩子為什麼害怕,就能更好的幫助他們改善這個問題。

家長該如何緩解孩子焦慮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感覺焦慮孩子更是如此,當他們產生焦慮感時,家長要幫助孩子解決不要認為這是一個小插曲。

家長可以用比喻有趣的方式,將焦慮感擬人化,告訴他們這是身體中的一個小零件出現了問題,這是大腦導致的並不是孩子的錯,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很輕鬆。

部分家長對孩子保護的太好了,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提前給他們安排好,害怕他們遇到挫折這就導致孩子不敢自己做事情,不敢做未知的事情。

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這樣孩子能夠體驗到事物被自己支配的感覺。

當孩子做好了一件以前沒有做好的事情時,他們的內心會感覺非常喜悅。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吝嗇自己的掌聲,要對孩子進行表揚並對他們給予一個擁抱,這樣他們會更有信心,做事情會更有積極性。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當家長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問題時,要先審視自己的身上是否有這些問題,如果有要儘早改掉。特別是性格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家長,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有焦慮的時候嗎?你是如何幫助他們緩解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QURqXkBTyfyRS9wGo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