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女人梅艷芳

2020-07-13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可愛女人梅艷芳

「如果今日有人拍紀錄片紀念梅艷芳,年輕人可能不能理解了,應該告訴他們,香港在八十年代就有Lady Gaga。香港有個梅艷芳在八九十年代已經做了Lady Gaga的事情,當時已經那麼前衛了。」——關錦鵬

時隔多年,梅艷芳的名字最近又再次頻繁出現在公眾眼前。

起因是在一檔時下最熱綜藝的衍生訪談節目裡,一位參賽選手面對鏡頭,表達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認為人應先成家後立業。

並以梅艷芳——這個現在鮮少被人提及、年輕一代基本不熟悉的名字,作為反例佐證。

本就不能一概而論的言論,加上不能說明問題且態度居高臨下的補充舉例,使得這番言論在節目播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

對梅艷芳還有記憶的網友們化成自來水,紛紛為去世的梅姑發聲。

告別演唱會上白色婚紗「嫁給舞台」的感言以及演唱《夕陽之歌》的視頻再次重現在人們眼前。

評論里一時被「地位高」「能力強」「天后」這些高大上卻籠統的概念占據。

當然這些讚譽比起阿梅去世後初期,內地觀眾對她「悽慘」「哀艷」「終身未嫁女人花」等老舊標籤印象已經好了太多。

但也讓她快成了一尊被符號化的「佛」。

阿梅在《濟公》中客串觀音:系唔系咁啊

十七年來,這些名號把她高高架起,將她與我們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

前有遺產風波讓媒體越來越放大她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後有部分人被誤導只看到這一部分的糾葛,隨即給她判下「不幸福」這一武斷的結論。

「後梅艷芳時代」(03年去世後),梅艷芳成了人們口中「美強慘」的代表,並且其中90%是「慘」。

在媒體的渲染下,她的成就被一帶而過,她的傷口被扒了個底朝天,以至於看起來人人都比她幸福,人人都有資格可憐她。

誰能沒有傷口?

但誰的傷口又會成為自己生活的全部?

過去這十七年在媒體的引導下,我們看到部分人在她身上濫用了同理心的言論,這些評論自己可能都沒發現,所謂的可憐與真正的心疼其實是兩碼事。

所以,換一個角度,梅艷芳被傳頌的應該是她的魅力。無論是舞台上表演的魅力,還是台下處事的人格魅力。

時光倒回阿梅的時代,你會發現真實活過的她,要比這些標籤活色生香得多。

不止是「阿姐」

楊紫瓊曾經說過,梅艷芳是個可愛的女孩,如果自己是男仔,一定會愛上她。

梅艷芳與楊紫瓊

可愛,是梅艷芳很少被大眾關聯到她自身形象的詞彙之一。

人們贊她是女中豪傑,是百變天后,是「香港的女兒」。

但如果你留意她身邊人的評價,會發現他們萬變不離其宗的一句其實是:

梅艷芳是個可愛的人。

吐舌頭

她去世時,凌晨時分,所有與她相熟的朋友都相繼趕到醫院病床旁,站著張學友羅美薇夫婦(羅美薇是梅艷芳的契妹)以及作為監護人的劉德華,病房外,樓道被人站滿,整層樓全是聞訊而來的朋友後輩。

那麼多人深夜趕到,只為再見她一面。

媒體得到消息,守在醫院門口,甚至驚動了警方

樂壇的地位實力可以招來一時的曲意逢迎,但換不來人心所向。

曾志偉後來在採訪中提到那一晚的情景,多次表示「不會再有第二個人有梅艷芳那樣的號召力了」。

而這樣的性格魅力,其實在阿梅小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

天賦性情初顯露

梅艷芳出生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便去世,小阿梅甚至連父親的長相都不清楚。

長大後接受採訪時,她自嘲做夢都沒有個具體的臉可以寄託。

母親梅覃美金是個生命力頑強的女人,開過診所,做過中醫,後來辦起了一個歌唱學校(性質更相當於私人小培訓班),拉扯著兄妹四人長大。

近水樓台先得月。

母親請了音樂師傅來上課,小阿梅就在旁跟著學,沒多久她就能跟著別人走位,做得還有板有眼。

後來母親和親戚在荔園(香港老牌遊樂場。除了阿梅姐妹,成龍、鄭少秋、羅文等不少香港藝人出道前都曾在荔園演出過)演出表演,四歲半的阿梅客串登台,著古裝唱《賣花女》。

她喜歡唱歌,小小個子嗓門兒卻大,站在後排的觀眾看不到她卻還能聽得清她的唱詞。

幼年時不畏懼舞台的小阿梅

她不怕生,上台拿起話筒就能唱,還自發地在台上比劃舞蹈動作。

大人驚訝於她每次表演都有模有樣,誰知她的情感也同樣充沛。

六十年代香港流行的國語歌《我愛媽媽》,她唱著唱著就能眼泛淚光。

家裡其他哥哥姐姐,都不像她這樣陶醉在小戲台上。

唱歌讓梅媽看到了養活一家人的希望,於是她又立馬決定組建歌舞團。

為了省人工,幾個子女課餘時間都來幫手:大哥吉他,姐姐打鼓,妹妹做司儀。碰到外聘的主唱歌手生病,姐妹倆便立即頂上,唱歌跳舞演小品。

總之,一切熱鬧的、觀眾愛看的,小歌舞團都提供。

觀眾的眼睛從來都是雪亮的。

即使是在酒樓歌壇租場表演,小阿梅都會被觀眾發現並被點唱。點唱伴著十元二十元,有時甚至是五十元的金額。

她不怕生,也不會亂說話,黑社會的人中意她,甚至願意「一擲千金」出一百五十元請她上台唱歌。

照這樣發展,小富婆實現「財務自由」真是指日可待。

但小阿梅是一個存不住錢的「月光族」:上台要用的化妝品、喜歡歌手的碟片、大排檔里喜歡的小吃,腰包就這樣慢慢變癟。

錢一方面是這樣花出去的,但另一方面,卻是一筆筆借出去的。

由於知道小阿梅的點唱率高,很多人會向她借錢。

借貸成本為零:只要你找她開口,她就會借,非常容易,以至於最後常常借到自己身上沒了錢。

梅媽梅姐多次證實向她借錢基本毫無難度,直言:「如果你向她借錢失敗,你一定是很壞的人了。」

而這時的梅艷芳,大概只有八歲十歲。

直到長大後,情況依舊。

借出去的錢有時要不回來,朋友勸她謹慎,她想了想只回答說開口求人不容易,問人借錢更難。

所以下次哪個朋友有困難,她依舊還是沖在前頭,能幫盡幫。

多年後,好友曾志偉在採訪中再次佐證了這個事實:「圈裡的人都知道,如果需要錢,就去找阿梅借啊。除非嫖賭,不然她一定借的。」

歌舞團租場表演時期

曾志偉是她「臭口組」損友幫的一員,兩人的相處常態是鬥嘴互愚。

91年獲金像影帝時曾志偉在台上發表了段無厘頭獲獎感言,上去就先多謝了兩個人:「首先要多謝兩個人,毫無關係的,就是梅艷芳和周星馳。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感謝他們,但是答應了沒辦法。」

曾志偉得獎時,在台下笑得打顫的梅艷芳和周星馳

這段感言被收錄進了香港金像獎經典搞笑場面中,台下被提及到的倆人笑成了兩朵花。

比起現在女明星們動不動就捂嘴淺笑,那一刻在台下樂得旁若無人的梅艷芳,肆無忌憚地笑著,惹得別人看著也不自覺地覺得有趣。

想起她外號「梅憨憨」——這下不僅聲音似,人都似。

難怪張國榮曾說:「梅艷芳真人就好像你們(觀眾)所看到的那樣。」

舞台表演之外,梅艷芳沒有任何「鏡頭意識」,攝影機開和關,都不影響她。

「沒有形象」的百變女王

「我沒有什麼形象的啦」

「人家說整容,我說我不需要啊,我只用換一樣就好了,換什麼?——換掉個頭啊。」

——1990年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

梅艷芳很有趣,看她演唱會,你會意外發現還能再收穫半場女子單口相聲。

她太能講又會拋梗,自黑自嘲是家常便飯,吐槽起身邊的朋友也是笑點滿滿,有時甚至連在場粉絲都不放過。

女生粉絲聽她要除衣叫得起勁,她立馬停下來面不改色開始揶揄:「你們這些女仔,有什麼好看的嘛,我有你也有,你有我都有,大家不相上下,最多size不同。」惹得場下陣陣笑聲。

段子手到擒來,一唱起歌又能引人入勝。

演唱會上,時常前一秒還在揶揄搞笑的她,下一秒開口渾厚的嗓音立刻讓人眼前故事湧起。

不僅是本土音樂,對於八九十年代很多香港年輕人來說,梅艷芳還是把歐美音樂潮流引進香港的推動者之一。

去看她的演唱會,會發現許多歐美音樂及表演風格的借鑑,改編得恰到好處又有自己的特色。

以夢露造型登場表演

造型大膽卻都符合演出需要,從不為露而露

放到今天來看,梅艷芳的演唱會都極具誠意及水準,並且許多造型都可以稱得上潮流前衛。

光是92年告別舞台演唱會,配合音樂主題更換的造型就有十套之多。

從復古到前衛,關錦鵬說香港人三十年前就有了自己的麥當娜、Lady Gaga,不是狂言。

92年告別舞台演唱會

92年演唱會,伴舞為草蜢、許志安與譚耀文

從1985年開始舉辦個人演唱會,梅艷芳不斷刷新著女歌手場次數的紀錄,28場、30場的演唱會,場場爆滿。

在那個年代,一個歌手在香港是否受歡迎,演唱會是最直接的體現。

有人做過統計,截至去年,梅艷芳在紅館開演唱會的次數僅次於徐小鳳位列香港女歌手第二位。

她同時也是華人女歌手中演唱會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共計292場(含香港紅磡體育館147場、世界巡迴演唱會145場)

演唱會售票前幾日,就已經有忠實歌迷開始蹲點,不是她粉絲的人也願意排長隊購買。

搶票大軍的風潮從彼時就已經開始。還有人為了搶她的票,而發生爭執大打出手。

而看過梅艷芳的現場表演,就知道這份狂熱不是沒有原因。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觀眾是口味被養得很刁的審美群體,僅僅是造型換得勤,梅艷芳還不足以被稱為「百變天后」。

能坐穩這個名號四十年,靠的是即便同一款造型,根據曲風的轉換,她的表演風格也能大有不同,一人千面。

1988年的「名人競技享全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在露天舞台又唱又演近五十分鐘,造型基本沒變,復古風套裝外戴氈帽側配花,卻隨著歌曲的變換將嫵媚、動感、痴怨、英氣一一詮釋得淋漓盡致。

《心肝寶貝》

《住家男人》

改編自老鷹樂隊《desperado》的粵語版《不如不見》

在舞台表演上,梅艷芳永遠「跑得」比觀眾的審美快。

不等觀眾疲勞,她便隆重介紹出姐姐梅愛芳與她一同上台表演國語小調,唱的都是姐妹倆童年時表演的拿手曲目。

輕快悠揚的小調一下將人們拉回六七十年代粵語歌還未興起的老香港,台下的人根本來不及產生倦意就又被新節目吸引。

男女對唱小調《一條橋》,阿梅扮俊郎

江蘇民謠《采紅菱》

姐妹倆搭檔默契

眉眼之中,一招一式靈氣十足。

這一年,她憑藉《胭脂扣》剛剛斬獲了金像金馬亞太影展的影后,並連續四年拿下「十大勁歌金曲」獎的最受歡迎女歌手,發行唱片屢次刷新香港地區個人唱片的銷量記錄。

上至四五十歲人愛聽的慢歌《似水流年》,下至高中學生仔熱衷模仿的《壞女孩》、《夢伴》,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在她歌聲里找到自己心水的那一首,歌曲傳唱度在當時的香港稱得上家喻戶曉。

這一年,梅艷芳還未到25歲,走紅卻已將近五年。

1987年《胭脂扣》片場,張國榮、梅艷芳與關錦鵬

04.

舞台事業,一騎絕塵

香港同期不是沒有拿得出手的女歌手,但「有阿梅在,人們就很難看到別人」。

她一出場就能鎮得住台,這是其他同期女歌手做不到的。

「當年看新秀比賽的電視直播,一看到梅艷芳出場,我就替其他參賽者傷心,因為簡直沒得比,她實在太厲害了。」

對香港流行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系教授吳俊雄,這樣形容他當年在電視上第一次看到梅艷芳時的感覺。

得益於從小唱歌的經歷,巨星們初入行都有的青澀期,阿梅沒有,一出來就已是如此。

看過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的觀眾都還記得,這個高高瘦瘦的女孩鎮定自若出場,開腔便是一鳴驚人。

「不作他想,認定她會是冠軍」是那一年許多觀眾心裡共同的想法。

1982年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決賽現場

眾望所歸C位出道後,梅艷芳簽約了TVB旗下的華星娛樂唱片。

此後華星經歷了高層換血,一波又一波良將出走,但梅艷芳仍舊堅定留下。

她認為自己是華星帶入行捧出來的人,所以這一待就是十八年,直到2001年華星停業。

華星也確實在梅艷芳的 培養上下足心血,找來「一代宗師」黎小田 (被張國榮暱稱為「加菲貓」的小田是資深作曲編曲人,《胭脂扣》、《儂本多情》、《萬里長城永不倒》等經典歌曲都出自他之手。他同時也是張國榮的恩師。)擔任她的唱片製作。

第一首歌《心債》更由「香港樂壇父母」(又是張國榮所起的外號)黃霑和顧家輝擔任詞曲創作;又專門找來頗有名望的時裝設計師劉培基擔任她的形象設計師,開啟她「百變梅艷芳」之路。

而阿梅也不負所望,僅僅一年,就拿到多個新人獎項,舞台表演能力更上一層。

第二年作為大師姐的她擔任新一屆新秀比賽的表演嘉賓,控場能力比之前更強。

1983年第二屆新秀歌唱大賽,阿梅作為表演嘉賓

1983年第二屆新秀歌唱大賽

1983年第二屆新秀歌唱大賽

1984年,梅艷芳率先以前衛叛逆的形象發行唱片《壞女孩》,首周就賣出40萬張,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她在歌中大膽唱出女性心聲,率先嘗試將女性從他人眼光里解放出來。

自此,華語女歌手的形象譜里不再只有甜美可愛和性感迷人,前衛叛逆自我的女性形象成為那一段時間梅艷芳的代名詞。

與羅文一曲粵語神曲《雷射中》,將當晚氣氛推向最高潮

梅艷芳身材比例極好,頭身比放到今天估計也只有鍾楚曦能夠比美——小頭長腿直角肩,使得她能自如駕馭根據歌曲曲風和表演主題所設計的任何造型:

「寶冢風」的《何日君再來》

朋克風的國語版《夢伴》

她越來越自如,駕馭舞台的能力越來越強,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在女歌手裡一騎絕塵。

以至於有她的舞台,旁人都會先放下手中的事物:「梅艷芳一唱歌,你就要定下來坐著,甚至連碗也要先放下。」

與葉倩文

《夢裡共醉》現場表演

1990年演唱會穿上白色西裝,露出長腿

如此有實力的舞台,拿獎自然拿到手軟。

那幾年,梅艷芳幾乎包攬了當時歌壇所有女歌手能拿到的最高獎項。

這樣的情況直到1990年,梅艷芳宣布不再領取任何歌唱競爭類獎項,才開始有所改變,香港樂壇的女歌手們逐漸開始百花齊放。

幾年後,另一個天后王靖雯登場,開啟了一個新的神話,但那是後話了。

實際上,如果不退,阿梅或許仍舊可以再霸占榜單好幾年,畢竟在退出評獎的第一年,阿梅當時的新作《似是故人來》就已經在大街小巷開始傳唱,至今都是她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但退出競爭的梅艷芳就此結束了她的領獎生涯嗎?

完全沒有。

從九十年代開始,大小獎項為她頒發各種「退休獎」:「十大中文金曲鑽石偶像大獎」「十大勁歌金曲榮譽大獎」……

沒到三十歲,退休致敬大獎領了個遍。

江湖人戲稱:一位28歲的老藝術家。

如此頻繁地獲頒榮譽,也從沒招致任何人的異議與不滿,因為在香港,沒人不服梅艷芳的專業實力,連一向要求頗高的張國榮在評價時也絲毫不吝嗇對她的讚美:

開啟全方位無死角式誇讚

張國榮是出了名的有一說一,同行朋友的不足從不會藏著掖著。

然而論及梅艷芳的專業實力,他卻從來都是給予高度肯定,稱她是自己舞台上的最佳拍檔, 是偉大的女演員。

97年演唱會上,二人相隔十一年又在台上見

關之琳發唱片,一群老友一起為朋友站台參加節目

兩人的性格完完全全是兩個方向:梅艷芳愛玩愛鬧,常常深夜蹦迪到通宵;張國榮不愛玩,作息健康,如果允許,他甚至可以早睡晚起,睡上十個小時。

兩人除了彼此,交友圈子也完全不同。

可張國榮無論是八十年代還是零零年代,接受採訪時提及到的知心好友,永遠少不了梅艷芳,甚至用一句粗暴總結就是——流水的其他人,鐵打的梅艷芳。

為什麼會這樣?

細究下來就會發現其實不過就是一句:將心比心。

四小時不動,腿得麻成什麼樣…

05.

真心換真心

早年一起走埠登台,用兩人的話說是一起拼搏,一起在挨。

在星馬巡演,張國榮患上支氣管炎,梅艷芳讓他去睡,自己通宵練唱他的歌和舞蹈動作,最後替他上台完成演出。

同樣,一次在美國走埠,一個外國人闖進了梅艷芳的酒店房間,所幸無事,但仍讓阿梅留下陰影。

於是再去其他地方巡演時,張國榮便會和她訂一間打通的房間,以便她需要幫助時有人能及時照應。

毛舜筠曾在一次採訪中對張國榮直言,有梅艷芳做朋友是他的幸運。

張大朋友爽快直言:「我不是幸運,我對她也很好的。」

說得沒錯,只是他沒理解到對方的言外之意——不是所有人作為朋友都能像梅艷芳這般對他好,即使在他對對方足夠好的前提下。

胡軍在接受採訪時曾表達過哥哥張國榮待人的真摯與細膩,自己當時只是新人,但依舊得到對方的幫助與照顧。

當被易立競問到在後來交往的人當中是否還有遇過類似的人時,他只是思考了一下,便很快答道:梅艷芳。

公司里的清潔阿伯被人冤枉偷了東西,百口莫辯的時候她站出來,說相信在這裡乾了好久的阿伯。

大家看著她的面子被說服再去其他地方找找,果然在一個小角落裡找到丟失的東西。

出國巡演,主辦方為了節省經費給歌手和工作人員安排了不同的酒店,阿梅知道,表達不滿未遂後,沒再多說和工作人員一起住進了條件較差的旅館。

出行也放棄了歌手的豪華專車,和大家一起擠在大巴上:累了就躺在最後一排睡覺,醒了就給整車人唱粵曲粵語歌。

還是出國巡演:粉絲在酒店大堂等她,誰知她出現竟對其中一位粉絲說:「你朋友叫你打電話給她。」

原來那位也是梅迷,她在香港送機,因為有急事要找她們,情急下便問阿梅可否傳話。

阿梅沒有架子,第二天還主動詢問歌迷電話打了沒有,沒有手機的年代歌迷不知去哪裡回話,她又主動出主意:「你們回酒店房間,那裡可以打回香港。」

僅有一面之緣的粉絲去世,信佛的她聽聞要來了粉絲照片,為他誦了一晚經。

1995年萬顆善心耀智志蓮現場《心經》

如果說觀眾愛她是因為她的舞台魅力;那朋友、粉絲愛她,更多的則是因為那顆平等待人的心。

也因此,阿梅有一幫願意力撐她到底的朋友。成龍、譚詠麟就是其中一員。

成龍、譚詠麟幫演阿梅的音樂特輯

任她擺弄還寵溺拍手的大哥們

跟過往的認知不同。但這就是梅艷芳。

這才是梅艷芳。

你以為她從小在吃不飽餐飯的環境下長大,會變成一個小葛朗台式的人物,但她卻成了朋友眼裡「錢袋上最後的救命稻草」。

有小錢的時候,小額借;掙大錢的時候,大額借(暫且不論這種做法 是否值得提倡

你以為她沒讀過多少書,成長環境較為複雜會影響她的心性品格;但她思想前衛,三觀正,90年在香港演唱會上唱《龍的傳人》;91年華東水災香港演藝界賑災演出,她打在頭陣,一曲《孤身走我路》直接募捐所得一百萬港元。

哪裡有問題她第一個帶頭上去解決,03年更是隱瞞病情,堅持為受到SARS肆虐的家庭籌集到2300萬元善款。

92年接受鄭裕玲採訪,談及97回歸問題

02年作為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發動「天地不容」活動,聲討東周刊

你以為她成為頂流女明星後,會營造形象,與群眾保持距離;但她卻會在寒流來時給流浪漢送被子。

並且由於行動過於可疑,竟把流浪漢嚇跑。她抱著被子追著流浪漢,最終驚動了四周。

第二日,報紙上便出現了「阿梅抱被追流浪漢」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阿梅:咦,誰再說我?

就是這樣的一個阿梅,她去世了,被公眾偶爾記得的竟只剩下遺產風波和愛而不得。

這些對她的認知,都是我們自己的損失。

作家畢明對她這樣評價:

「如果說是苦命成就了她,就太低估了她的難得。

人生每一個挫折不幸都令人多一次誘惑,去變得刻薄;

每一種自衛都令人多一個藉口,去變得虛偽;

每一次受傷害都令人多一個理由,去變得無情;

每一個打擊都令人多一個關口,去變得自私;

但她沒有,世上有幾多命苦童星,可練出同樣的靈魂。

梅艷芳得一個,江湖俠骨已無多。」

沒有過譽,就是如此。

鍾楚紅在梅艷芳十周年思念音樂會上說,她被主辦人張學友的誠意一句話打動,便決定出席。

紅姑說,學友同她講:

「哎,那個是梅艷芳來的啊,怎麼她走了這麼久都沒人做點什麼來紀念她呢?」

「我覺得我有這個責任,去做一場好好的演唱會給她。」

「妹夫」說到做到,真的在13年底為她舉辦了一場經典的紀念音樂會。

那也是港圈經典影星們最後一次徹底聚集:梁朝偉、劉嘉玲、張曼玉、鍾楚紅、成龍、劉德華、梁家輝、曾志偉、郭富城、袁詠儀......

外加張惠妹、陳奕迅、楊千嬅、鄭秀文、草蜢、許志安等一眾後輩。

聲勢浩大,但一如學友所言:梅艷芳值得。

希望有一天,當人們再提起她時,腦中想起的是她至今仍無人可取代的舞台魅力和有情有義的至真性情。

畢竟,那些才是更全面的梅艷芳。

如果真的心疼她,就請尊重她,不要再胡亂可憐她。

1、《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藝術人生》李展鵬、卓男編著,三聯書店出版.

2、1985年張國榮商台自述148分鐘完整版【135分鐘起提及梅艷芳部分】.

3、1990年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龍的傳人》,

4、1991年華東水災香港演藝界「忘我大匯演」.

5、1994年梅艷芳音樂特輯《情歸何處》.

6、1999年查小欣採訪張國榮.

7、2001年《香港華星唱片關閉,旗下大部分歌手以及職員被解約》.

8、2013年香港有線電視台《星級會客室》汪曼玲採訪張學友.

9、2013年《梅艷芳10·思念·音樂紀念會》.

你對梅艷芳印象最深刻的是?

[email protected]

張國榮 鄭秀文

江湖俠骨已無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G67S3MBiuFnsJQV-d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