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玲和高嘉岳,誰的人生更心累?

2023-11-10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陳嘉玲和高嘉岳,誰的人生更心累?

看完《有生之年》後冒出的第一個念頭競然是——

男人果然活得更輕鬆啊。

當然了,這裡的男人並非指狹義上的具體某個男人,而是一種社會身份。

這幾年台劇的鄉土情結捲土重來,在外漂泊的遊子們人到中年,發現自己存款不剩多少,但失敗的經驗卻格外豐富,思來想去,決定掉頭回家。

雖然網絡上到處都是東亞父母的恐怖傳說,到了台劇里,家庭成員的含(天)使量卻總是超標。

說來也怪,儘管台劇熬制的雞湯治不了任何病,喝起來還是格外香甜。很多人拿《有生之年》和《俗女養成記》對標,稱它是男版(或者「性轉版」)《俗女養成記》,倒也不無道理。

兩者都聚焦在回鄉的中年男女身上,試圖以一種理想化的家庭/親密關係來稀釋男女主角的精神危機。我們將兩者合併同類項,就能大致得出一個台灣家庭劇宇宙的通用公式:

(強勢媽媽+弱勢爸爸+個性超級社牛or貼心的個體戶(劃重點)發小/親戚/新認識的朋友)中年失意的子女=遲早一起吃火鍋(台灣過年不吃餃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爹味指數低是一個家庭能夠幸福和諧的關鍵因素

打撈並重塑人際關係,與他人建立聯結,是台劇為苦於存在主義危機的人們往雞湯里塞進去的兩根人參和一把枸杞。

他們的親子關係、手足之情,甚至是鄰里關係,都是春風化雨、笑中帶淚的。就像參雞湯因此比普通雞湯少了腥味,多了鮮甜,台劇編劇在生活流中製造小確幸的能力的確只有日劇可以匹敵。

但不論兩者有多少相似之處,本質究竟是不同的。陳嘉玲(謝盈萱飾)必須面對的很多艱難抉擇,高嘉岳(吳慷仁飾)完全不會碰到。

我很喜歡高嘉岳這個角色,但也不得不承認,他的人物魅力大部分來自吳慷仁的演技加成。高嘉岳的個性是典型的雙刃劍,他說走就走的瀟洒能給人帶來超越日常瑣碎的解放感,可是想要和這種人維繫親密關係也是極其痛苦的,瀟洒的背面可能是缺乏擔當,放任自我,或者想一出是一出,任何一項都不利於經營當下的人生。

講得再刻薄一點,高嘉岳的失敗多少有點咎由自取。父母明明已經給了很多愛,卻還是負氣出走,一走就是很多年,因為他知道二弟會替自己照顧爸媽。任性的人多半深知自己有足夠強大的靠山。他恰恰明白家人有多好,才敢放肆地跑掉。

所以,看到他家人那麼好之後,回想一開始想去死的高嘉岳,真的很想把他切八段。

你搞什麼啊高嘉岳,也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吧,死什麼死,能不能學學你媽,像個女人一樣,like a woman,支棱起來,OK

同時也羨慕高嘉岳,他逃跑了這麼久,也說明他有的逃。換作陳嘉玲,她怎麼跑,難道要跟自己的卵子說,麻煩你讓一讓,我要逃跑了哦。就,根本沒這個機會,女人到了四十歲就必須決定自己接下來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但是男人想跑想反悔都還有的商量。

言歸正傳。我一直都很期待生活劇里的女性故事,因為在一個日益強調尋找自我的社會裡,被外界規訓太多的女性更能承載這個具有現代性的母題。

這幾年台劇在這方面的探索,放在華語劇集裡絕對名列前茅。

私以為《有生之年》中最好的角色是媽媽陳麗英(楊貴媚飾),可惜不查豆瓣我都不知道這個角色的全名。

陳麗英是某一類典型的勞動婦女,勤勞能幹,一手撐起家裡的早餐店。夫妻倆都心善,早年間年輕女員工被渣男玩弄後意外懷孕,兩人勸她生下,並收養了孩子。

陳麗英的重頭戲是從發現丈夫精神出軌開始的。丈夫和治療腰痛的護士關係曖昧,總是單獨約著唱K、喝酒,她氣不過,搬到大兒子的空房裡,和丈夫分房睡,平日裡時不時丟幾句冷嘲熱諷,全家人都知道她受了委屈,又沒法解決,只能讓著、躲著。

離家多年的高嘉岳突然回來,陳麗英失去了私人空間,不得不和丈夫擠在狹小的房間裡分床睡。她乾脆退休,從早餐店抽身,一個人跟老年團出去旅遊,上老年大學學樂器,還認識了一位溫柔儒雅的老教師劉先生。

第一次單獨參加旅行團,同行的老姐妹向劉先生介紹她是「早餐店的高媽媽」,她不停糾正「叫我陳小姐」。不過這小小的抗議只得到了劉先生一人的響應。

陳麗英做了一輩子「高媽媽」,大概早已沒人記得「陳小姐」是誰了,除了她自己。劉先生尊重她,她便常常和劉先生喝茶聊天,像中學女生那樣學劉先生教的樂器,在家裡一打就是半天。

這對夫妻終於又「平等」了——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和精神寄託。沒有激烈的爭吵和指責,相互扶持了半輩子的兩個老年人在漫長歲月里漸行漸遠,又在精神出軌這件事上找到了同頻的步伐,《有生之年》拍出了這點複雜的人生況味,令人驚喜。

但丈夫習慣了逃避,陳麗英的個性卻讓她無法就這麼稀里糊塗、扯不清道不明地把日子過下去。

二兒子性格溫和,一直不放棄撮合父母,小兒子自己尚且迷茫,無暇顧及父母的矛盾,只有從小就「大逆不道」的高嘉岳遞給媽媽一張離婚協議書。陳麗英先是一愣,而後竟欣然接受。

哪怕在發現丈夫出軌事實,憤怒和委屈的情緒達到最頂峰時,她的怨氣也只是希望換來丈夫的歉意。她的人生不曾有過「離開」這個選項。

所以在小兒子拿出離婚協議書之後,她心裡的那個死結,仿佛被輕輕一拽,就開了。

於是她一個人走在風中,吃著點心,若有所思的哭了,又笑了。婚離不離得成另說,終於想通自己有離開的權利,對一個年過半百的女人來說是多麼酸澀的解脫?

當然,電視劇的結局很溫馨。兩人離了婚,卻沒離家。二兒子的死亡讓夫妻倆得以吐露衷腸,小護士其實嫌丈夫煩,劉先生對陳麗英也沒有別的意思,都是當事人心中苦悶,誤解了風情。

《俗女養成記》有同樣的橋段。中老年婦女想要短暫成為一次家庭中的主角,總是得靠丈夫出軌的KPI來實現。

第二季中,老年陳母吳秀琴發現丈夫和異性朋友抱在一起後,她淋著雨敲開了女兒的家門。

為了療傷,陳嘉玲帶著媽媽和表姐去旅行,沒想到媽媽不僅會外語,開車技術還比陳嘉玲好。

陳嘉玲很驚訝,她認識的媽媽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家,從來沒有講過英文,也沒有開過車。吳秀琴微微一笑,都是偷偷學的啦。

為什麼要偷偷學呢?為什麼學了之後從來沒展示過呢?如果不是這次丈夫「出軌」,這個會開車、會講英文的、叫「吳秀琴」的小姐,會不會永遠躲在陳嘉玲媽媽的身份里,默默老掉,死掉?

吳秀琴的婆婆,陳李月英,同樣是勤勞能幹的婦女,她也曾經出走過。

朋友一家出遠門,陳李月英一個人搬進人家的房子,洗衣做飯,好不愜意,唯獨別人送來的挂號信難倒了她。

收挂號信要簽名,可她不識字,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一次回家「探親」的晚飯後,她悄悄來到小陳嘉玲的房間,讓孫女教她寫字。

小陳嘉玲寫下「李月英」,她下意識地糾正「是陳李月英」,小孫女天真地回答「這個名字像日本人,不好聽」,偏要從「李」字開始教起。

於是,陳李月英一筆一划地寫下了「李月英」三個字。

她偷偷剝掉了夫姓,偷偷學寫字,偷偷寫下自己的名字。

明明都是現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她們卻總是偷偷地做,似乎生下來就被打上了「女人做某些事應該感到羞恥」的烙印。

而丈夫們總是理直氣壯,明明不會開車也要吵著買車,不會講英文也敢在外國人面前亂說一通,雖然電視劇里這些爸爸們被拍得很可愛,但相同的情節移植到現實中來,也許就只剩下難聞的爹味。

《俗女》中有這麼一段對話。李月英讓兒子(也就是陳父)去競選「模範父親」,並提到陳嘉玲爺爺當年也當選過「模範父親」,小陳嘉玲問阿嬤有沒有當選過「模範母親」,李月英趕緊捂住小孫女的嘴——

原來只有寡婦才能當「模範母親」。

更諷刺的是,鄉里的「模範父親」都是妻子塞紅包買來的。

丈夫和妻子,男人和女人,其實從來都不在同一根起跑線上。

同樣是用新生命的誕生來給劇集安上一個光明的尾巴,觀眾看《有生之年》沒有任何意見,但陳嘉玲生孩子卻遭到很多觀眾的質疑。當故事聚焦女性,生還是不生,似乎左右都是錯。

一個以男性為主角的家庭片里,沒有人會質疑一個女性角色懷孕是否不夠女權,媽媽離婚不離家是否不夠女權,二嫂年紀輕輕未婚先孕每天操持家務是否不夠女權。

可是到了陳嘉玲這裡,編劇會因為覺得「她承載了太多觀眾的期待」而選擇讓她生下孩子,生完又毫不意外地迎來另一群人失望的指責:陳嘉玲好不容易擺脫了女性的主流敘事,為什麼又要讓她重新跌進「成為母親」的俗套敘事裡去?

我替陳嘉玲心累,替女編劇和女觀眾心累,也替自己心累。

更可怕的是,你知道這種質疑是對的,女人必須在這種左右手互博的質疑中才能拼出一點自由。

你看,當女人成為主角時,劇情會自動調成hard模式。

Hard模式到底有什麼好呢?

我認真思考了下,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能讓女人的人生看起來比較寫實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8521f517a5dca346f7063ae9a4d8d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