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徐老師好,我家小朋友在學校會由於某件事觸發後,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繼而是哭鬧,老師的話也聽不進去,有的時候會躲起來哭。在家還好些,學校比較突出。麻煩老師幫忙答疑,謝謝您!
結合孩子的年齡及心理特點,來處理問題
你的提問沒有詳細說明孩子多大、幾年級,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孩子的心理發育水平不同,情緒調節能力也不同,當然,應對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解決孩子的問題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年齡、成長特點、心理成熟度來區別對待。
孩子情緒不好,無法控制自己,愛哭鬧,聽不進道理,到底該怎麼應對,我在我的新書《高情商養育》中專門寫了一章來闡述,也提供了詳細的方法,網上都有出售,家長不妨找來詳細了解一下。
孩子有情緒,家長最該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對於孩子的情緒,家長最該做的是,一定不要指責、訓斥、批評孩子:
「你怎麼這樣?」
「別的小朋友都 不愛哭,只有你是個愛哭精」
「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
類似的話,奉勸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更不要打眾打罵孩子,讓孩子的自尊處挫,那樣,只會加劇孩子的自卑、脆弱,對於調節孩子的情緒,沒有絲毫幫助。
孩子不可愛,常常因為缺少愛
要知道,孩子有情緒,控制不住自己而哭鬧,常常是因為孩子的內心有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一般來說,14歲以下孩子,有各種行為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缺少關愛——缺少來自父母、或者老師的發自內心的關愛和呵護。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我給孩子的關愛不少啊,ta要什麼我給什麼,我為了讓ta上好學校,特意花高價錢買了學區房,所有ta 的想法我基本都答應......」,是啊,中國父母為了孩子真的是能傾其所有,竭力去呵護、去滿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學區房、名牌服裝、天價學校等等這些都是愛的資源,這並不是真正的愛,人和人的交往,主要是內心的交流,真正的愛的感覺,是發自內心的滿足和幸福,愛的資源不是愛,愛的感覺才是愛。
就拿這個小朋友來說,孩子之所以有事件觸發 後,就會哭鬧不止,是因為孩子平日裡,內心被愛、被呵護的感覺不夠強烈,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內心比較敏感、脆弱,所以,當有一些事件觸發,或者這些事件對其它孩子來說,可能「根本就不是事兒」,但是,對於內心 安全感不夠、幸福感不強、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來說,都會觸發ta,引發情緒,無法控制。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幫孩子調節情緒,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課 。
多表達你的愛
如果孩子10歲以下,要經常、反覆、不厭其煩地對孩子表達你對孩子的愛:
「媽媽非常愛你」、
「你對爸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
多和孩子表達,多和孩子交流。有時,家長做了很多,但是,孩子卻領會不到父母的深沉之愛,因此,多和孩子表達你的愛和關心,也是打造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一環。
「來,抱一下」
對於天生比較膽小 、敏感的孩子來說,有情緒時、難受、脆弱時,父母的肢體動作對他們也很重要。
比如,孩子不知因為什麼事而哭泣難過,此時,家長不必過多追問孩子哭泣的原因,只是走到孩子身邊,對孩子說「來,抱一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支持和關愛,對安撫孩子的內心 也十分重要,一般來說,父母溫暖的懷抱,會讓孩子迅速平靜下來,理智回歸,面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無理取鬧。
引導孩子說出情緒
孩子平靜下來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引導的過程中,要注意語氣平和、態度溫柔,而不是咄咄逼人,強勢嚴厲。
比如,可以這樣問孩子:
「媽媽看到你哭得這麼傷心,媽媽也很難過,媽媽想幫你,但不知你怎麼了,因為什麼事,你能告訴媽媽嗎?」
「你這樣傷心,一定有你的原因,你能說一說,看媽媽能不能幫上忙嗎?」
相信家長這樣平和、循循善誘的引導,會打開孩子的心扉,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
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啟發孩子,問問孩子真實的想法是什麼,如果想辦法解決,希望用什麼方法等等,讓孩子平和面對情緒,在理性思考過程中,釐清自己的想法,做好應對。讓孩子學會調節情緒、不是馬上就能做到的,希望家長不要操之過急。
——— · END ·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更多育兒乾貨歡迎關注
收藏舉報投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8RTwXUBxV5JH8q_Qq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