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孩子宅家玩手機,不願意出門?不妨試試這樣做!

2020-08-06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原標題:疫情之後,孩子宅家玩手機,不願意出門?不妨試試這樣做!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老師有個問題請教,我家女孩14歲,上初二,由於疫情一直在家上網課,沒有返校開學。現在放假了,想讓她多下樓運動運動,放鬆放鬆眼睛,可是就是不願意出去,說帶她去公園玩也不願意去,找小夥伴玩也不願意,就喜歡宅在家裡,玩手機。而且,一提到開學,就特別反感,特別不想返校,想問老師,怎麼才能讓孩子恢復到之前的生活,多出去運動、不要總宅在家裡?」

新冠疫情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多改變,不只經濟生活、衛生習慣發生了很大改變,更主要的,對心理產生了極大衝擊。

經歷了之前好幾個月的宅在家,別說孩子,身邊好多成年人,也不斷發出「真不想上班」,「上班太累了,還是呆在家好」的感嘆。

疫情之後,好多人都習慣呆在家,走出家門,對於好多孩子來說,是件困難的事。尤其是性格內向、之前就很宅、喜靜不喜動的孩子,疫情之後, 更習慣呆在家看書學習、玩手機、打電腦、線上聊天,不愛出去了。

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適當運動,多與人接觸,對提高身體素質,提升與人交往能力,大有益處。面對孩子拒絕外出的頻頻搖頭,家長真的很無助,不知怎樣讓孩子走出家。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愛出門,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學生角色中斷」

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扮演一定角色。每個角色都代表一系列有關行為的社會標準,這些標準決定了個體應有的責任與行為,每個角色可以行使一定的角色權利,也要履行相應的角色義務,簡單地說,"必須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

比如,作為一個學生,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言行舉止要符合「學生」這個社會角色的規定,不能違反規定。

疫情以來,全國大部分學生在家上網課,像東北地區,有的高校和小學、幼兒園壓根沒有開學。孩子們幾個月上網課,學習、生活都在家裡, 衣著隨便、生活隨意,沒有老師管教、不怕別人看,沒有壓力,怎樣舒服怎麼來,不必遵守學校的規定,「學生」這個角色的角色義務對孩子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

可以說,由於疫情,學生的社會角色發生中斷,導致學生對於返校上課、回歸社會、與他人交往,感到恐懼擔心、出現角色緊張,適應不良,望而卻步,產生心理障礙。

社會角色混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12~18歲孩子,最主要的任務是確立自我同一性,克服社會角色混亂

簡單地說,就是「我是誰、我怎樣看自己,我在社會上應占什麼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等等。

一個對這些問題有清醒的認知的學生,能明確學習的目的、對預期中可獲得的認同有自信心,有獲得收穫、成功、勝利的幸福感;

而缺乏同一性的人總會處於猶豫、迷茫、彷徨之中,缺乏目標與方向,他們無法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缺乏責任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對自己缺乏正確認知,對人生遠大理想。

這個家長提到,女兒14歲,正處於青春期,處於這個階段。

同樣是上網課,你會發現,有的孩子高度自律,充分利用時間,網課對ta來說,是另一種在校學校;而有的孩子卻不然,越上網課,越鬆散、越沒有學習動力、學不下去,甚至不願交友互動,沉迷網遊,從心理角度分析,與社會角色混亂、缺乏同一性有極大關係。

循序漸進,從孩子喜歡的事入手

自我同一性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生活,使社會角色失調,想要回歸正常,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家長不要操之過急,強迫孩子,更不要總嘮叨批評,讓孩子煩不勝煩。

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極強,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家庭教育不要「硬碰硬」,家長不妨退一步,想讓孩子外出鍛鍊,多與人接觸,不妨從孩子喜歡的事入手,慢慢滲透,打開心扉,逐漸走出家門。

比如,可以邀請孩子的好朋友在家裡聚會,或者,請好朋友一起看電影,也可以組織孩子的夥伴一起爬山,去圖書館等,發揮「同伴效應」,有來有往,加強人際互動,當孩子與同學、朋友的互動增多,自然願意出門。

當孩子在同伴的帶動下,願意出門之後,再建議孩子參加體育鍛鍊,總之,慢慢打破習慣,引領孩子,千萬不要只以父母的主觀意見為主,不尊重孩子,那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愛出門,逃避與人交往。

——— · END ·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更多心理育兒乾貨,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SL3wXMBLq-Ct6CZ4J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