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園長回應也是好事:遭罪吃苦 ≠ 挫折教育

2020-11-03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原標題: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園長回應也是好事:遭罪吃苦 ≠ 挫折教育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孩子有點兒活躍、調皮,砸一下對他也是好事

近日,河南劉女士的心情實在糟糕,原因是,一個月多前,3歲的兒子被幼兒園老師疊放塑料床時意外砸斷了小拇指,孩子接指住院了13天,醫生說,如果指甲一兩個月長不出來,恐怕這輩子也長不出來了.....",劉女士夫婦特別擔心兒子會留下終身殘疾。

這邊,為兒子的病情擔心受怕,那邊,當詢問意外發生經過時,幼兒園園長做了這樣的回答,「孩子確實有點兒活躍、調皮,砸一下對他也是好事......」。園長的話,讓劉女士氣憤不已,「手指被砸不是什麼事兒,小拇指也不影響什麼,那麼,在幼兒園發生什麼才算大事呢?」

劉女士一家實在接受不了,孩子受傷,家長痛心;園長的話,又讓家長十分窩火。那麼,園長「受點挫折才能經歷大災難」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我國青少年自殺率全球第一,現在的孩子生活太順了?

近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據統計,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自殺已經成為中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且,輕生正向低齡化發展。

為什麼生命之花剛剛綻放的孩子卻輕易放棄生命,好端端地要自殺?

有人說,自殺的孩子生活太順了,太嬌慣,心理脆弱,有點風吹草動就尋死覓活;

也有人像園長一樣,認為,就要讓孩子從小多吃點苦,多遭點罪,「受點挫折才能經歷大災難」,長大後,遇到困難挫折,才會挺過來。

於是,「挫折教育」大行其道,挫折訓練營也應運而生,一些父母特意讓孩子到農村鍛鍊,到野外生存,其中不乏一些名人。2017年,樂嘉帶著4歲的女兒,徒步四天走了70多公里,不只如此,樂嘉還把女兒送去少林寺習武,「希望她出來時煥然一新」。

「人造挫折」並不能提高抗挫能力

讓孩子體驗與現在生活不同的世間百態,獲得不同的生活感受,本無可厚非。

然而,為懲罰孩子,為應對未來的挑戰而人為設置挫折,「魔鬼式訓練」讓孩子吃苦頭,像河南這個幼兒園這樣,老師意外砸斷孩子的手指,被園長說成是「孩子太調皮,吃點苦也好」,就屬無稽之談。

這種帶有懲罰、警戒意味的「挫折」,孩子體會到的只是受挫,是深深的恐懼和傷害。如果老師和園長不改變這種想法和態度,仍以這種心態教學,那麼,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實在是大。

要知道,孩子長大後,會遇到工作、人際、婚戀、生育等方方面面的挑戰,生活從來不缺少考驗,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過不去的災難和坎坷,所有的放逐自我、放棄生命、自殺都是忍受了長期精神折磨、突破了心理閥值的最終表現。

「受點挫折才能經歷大災難」的說法並不完全成立,沒有心靈的滋養和呵護,一味強調挫折,不但不會提升抗挫能力,還會戕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孩子活躍、調皮,砸一下也是好事」,河南這個幼兒園園長的說法,混淆了概念,把受挫等同於抗挫能力、挫折教育。一味堅持這樣的說辭,只會給小春賢,這樣的心理暗示:我因為不夠乖、不夠好,太調皮,老師才會砸斷我的手指的,我是不好的,是個壞孩子。這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實在大。

關於什麼是挫折教育,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有一個非常精闢的比喻:

在北方的哈爾濱,氣溫經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在那裡過冬天,卻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因為屋裡有暖氣。冷了,就在屋裡呆一會兒,然後出門,就不再會覺得寒冷是一件很難忍受的事情了。
如果總是無邊無際、從無間斷的寒冷,就無法承受了。對心靈來說也是一樣,只有心靈得到了滿足、溫暖、幸福的滋養,它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嚴寒和傷害。對抗挫折的能力,跟獲得的愛的多少有關,而跟設計任何「訓練項目」無關。

簡單地說,挫折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吃苦」,而是讓孩子知道:即便受了挫,有愛ta的父母、師長在身後支持,也能抗過去、走出來,而不是一蹶不振、一敗塗地、甚至放棄生命......,這些心理能量,足以幫孩子勇敢地面對失敗和困境,並在遭遇挫折時想辦法去應對和解決,而不是徒增孩子的挫敗感自卑感、無價值感。

——— · END ·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sGckXUBxV5JH8q_hZ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