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杯」與酒的好壞有無關係

2022-07-19     紅酒俱樂部

原標題:「掛杯」與酒的好壞有無關係

許多人喜歡通過觀察酒淚去判斷酒質,以為酒淚的密度越高、流動速度越慢、持續時間越長,葡萄酒的品質越高。

酒淚越多,酒質越好?

為了促進葡萄酒香氣的釋放,我們在品酒過程中,需要以杯柱為軸心,以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有節奏地旋轉酒杯,讓酒液在杯中旋轉起來,擴大與空氣的接觸面,進而加快揮發性的香氣釋放。當我們停止旋轉酒杯的時候,酒杯內壁會留下一道道酒滴,俗稱「酒淚」(wine tears)或「酒腿」(wine legs),這就是所謂掛杯現象。

酒淚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的含量較高,干浸出物(cxtract,除殘糖以外所有非揮發性精華物質)也可能比較豐富,相對來說這款酒的口感也會比較豐郁。許多剛接觸葡萄酒的新手大概都聽過這樣的說法:酒淚越多,酒質越好。所以,許多人喜歡通過觀察酒淚去判斷酒質,以為酒淚的密度越高、流動速度越慢、持續時間越長,葡萄酒的品質越高。

掛杯的成因

最早關注掛杯現象的學者,是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他在1855年發表論文《在葡萄酒和其它酒類表面觀察到的一些奇特運動》,初步認為掛杯是一種由液體表面張力作用引起的「熱毛細對流」(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10年之後,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卡羅-馬蘭哥尼(Carlo Marangoni)又發表一篇論文,進一步系統地解釋了這種現象,被學術界命名為「馬蘭哥尼效應」(Marangoni effect)。由於美國物理學家威拉德-吉布斯(Willard Gibbs)後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蘭哥尼的學說,有時也稱「吉布斯-馬蘭哥尼效應」(Gibbs-Marangoni effect)。

具體到葡萄酒,由於酒精的揮發速度高於水分,當酒精揮發後,酒杯內壁酒液的水分表面張力就會越來越高,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道酒淚,並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徐徐下滑。

另外,由於葡萄酒還含有殘糖和甘油,這些黏性物質也會影響到酒淚的密度及下滑速度。殘糖和甘油的含量越高,酒淚的分布越密集,下滑的速度越緩慢。

不要被酒淚誤導

根據「馬蘭哥尼效應」的物理學解釋,酒淚的密度、流動速度和持續時間,也許只能去判斷酒精、殘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不能去判斷酒質的高低。比如一杯酒精含量達14%的加州增芳德,酒淚密度肯定超過酒精含量只有12.5%的勃艮第黑比諾,但你能認為那杯加州增芳德的品質高於勃艮第黑比諾嗎?

歸根結底,酒質的高低並不是取決於酒精、殘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是取決於酒精、殘糖、甘油、單寧、酸度和干浸出物的平衡,取決於香氣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口感的豐郁性和均衡性、色澤的優雅性、餘韻的持續性。正因為如此,酒淚的多少從來就不在酒評家的評分範圍。

其實,我們旋轉酒杯的原本目的,並不是為了觀察酒淚,而是為了讓酒液旋轉起來,加快香氣的釋放。因此,希望大家不要過多地把時間浪費在觀察酒淚上,而應該迅速把鼻子深入杯口去捕捉香氣,更不要因為酒淚而對這杯葡萄酒產生誤導。

當然,酒淚可以作為一種線索,去幫助我們判斷產地、年份和發酵工藝等,比如一杯酒淚特別密集的紅酒,也許意味著:產自溫暖南邊?氣候炎熱的年份?經過低溫發酵?

END

千萬不要被葡萄酒綁架了

扒一扒那些不靠譜鑑別假酒法

山寨無下限

五大名莊華山論劍

無關風月

搖滾老炮與最佳適飲期

品酒不用玄之又玄

喝酒莫裝B

看完記得右上設星標右下點在看

紅酒俱樂部公眾號:wineclub199

公眾號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美酒閃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c0b5002958a1bc39fa0f320be08f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