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嘗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於水所,與共戰,攬尾得之,內懷中。
取水還,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
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
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
子路出尾棄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
乃懷石盤,欲中孔子。
又問曰:「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
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
又問曰:「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
子路出而棄之,於是心服。
——出自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說》
注釋
譯文
孔子曾經在山中旅行,派子路去打水,子路在水源處遇到一隻老虎,於是和老虎搏鬥起來,抓住老虎的尾巴殺死了老虎,子路截下老虎的尾巴放在懷裡。
打水返回後,子路問孔子:「上士殺虎會怎麼殺呢?」孔子說:「上士殺虎會按住老虎的頭。」
子路又問:「中士殺虎會怎麼殺呢?」孔子說:「中士殺虎會抓住老虎的耳朵。」
子路又問:「下士殺虎又是怎麼殺呢?」孔子說:「下士殺虎只會抓住老虎的尾巴。」
子路把懷中的老虎尾巴拿出來丟在地上,就憤怒地對孔子說:「您知道水源那裡有老虎,派我去打水是想害死我!」
子路就把一個石盤藏在懷中,想要砸死孔子。
子路又問孔子:「上士殺人會怎麼殺呢?」孔子說:「上士殺人會用筆墨。」
子路又問:「中士殺人會怎麼殺呢?」孔子說:「中士殺人會用口舌。」
子路又問:「下士殺人又是怎麼殺呢?」孔子說:「下士殺人的話,恐怕只會在懷裡藏個石盤。」
子路把懷裡的石盤拿出來丟在地上,對老師衷心信服。
文言知識
說「持」:「持」的本義是「拿,握」,如「持仗」、「持筆」。
「持」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主管,治理」。如「勤儉持家」。
- 指「堅守,保持」。如「持之以恆」。
- 指「對立,對抗」。如「相持不下」。
- 指「支持,支撐」。如《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
人物故事:孔子與子路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是魯國人,位列「孔門十哲」。
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是眾弟子中侍奉孔子時間最長的。
子路出身貧微,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屢次冒犯孔子。孔子對他循循善誘,最終使他接受了勸導,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並擔任孔子的侍衛。
孔子曾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意思是「自從我有了仲由後,再也沒有人敢惡言惡語中傷我了。」
下面再摘錄二則孔子與子路之間的對話。
一、子路始學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你有什麼喜好?」
子路回答說:「我喜好長劍。」
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個。我是說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學習,誰能趕得上你呢?」
子路不高興了,說:「南山出產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的皮。以此說來,哪用學習呢?」
孔子說:「如果削出箭尾再安上羽毛,裝上箭頭再磨得鋒利,箭刺入得不就更深了嗎?」
子路再次對孔子拜了一拜,說:「願意接受您的教誨。」
——出自《孔子家語》
二、暴虎馮河
(註:馮(píng)河,指徒步涉水渡河。)
有一次,孔子對顏淵說:「如果用我,就去積極行動;如果不用我,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
這時,一旁的子路說:「如果讓您率領三軍,您願意與誰一起共事呢?」
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大河,即使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我所要一起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謹慎小心,善於謀劃,並且想方設法取得成功的人。」
——出自《論語·述而》
啟發與借鑑
上文通過子路取水殺虎和預謀殺人,以及與孔子的對話,塑造了睿智的孔子和剛勇的子路這兩個人物形象。
前一次,子路「出尾棄之」,認為孔子故意羞辱自己,心中充滿怨恨。後一次,子路「出石盤而棄之」,既驚嘆於老師的明察秋毫,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心中充滿敬佩之情。
文章也體現出孔子對世事極強的洞察力,以及對弟子的教育方法的巧妙。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