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哀公炫耀魯國有很多儒士,莊子輕易就揭示了這背後的真相

2022-05-12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魯哀公炫耀魯國有很多儒士,莊子輕易就揭示了這背後的真相

原文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莊子曰:「魯少儒。」

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出自戰國·莊子《莊子·田子方》

注釋

譯文

莊子拜見魯哀公,魯哀公說:「魯國有很多儒家的學士,很少有人學習你的道家學說。」

莊子說:「魯國的儒家學士很少。」

魯哀公說:「整個魯國的人都穿儒家的服飾,怎麼能說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儒士中頭戴圓形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腳穿方形鞋子的表示知曉地理,佩戴玉玦的表示遇事能夠決斷。真正掌握這些學問的君子,不一定就穿戴這樣的服飾;穿戴這樣服飾的人,未必就真正懂得儒家的學問。您一定認為不是這樣,為什麼不在國內發布命令說:「『凡是不懂得儒家學問卻穿著儒家服飾的人,一律處以死罪!』」

於是魯哀公發布了這樣的命令,五天以後,整個魯國沒有敢穿儒家服飾的人了。唯獨有一位男子,身穿儒家服飾站在魯哀公的門外。魯哀公即刻召見他並向他詢問治國方略,無論提出什麼問題這個人都能對答如流。

莊子說:「魯國這麼大的國家,真正的儒士只有一個人,可以說多嗎?」

文言知識

說「舉」:「舉」的本義是「抬起,往上托」,如「舉案齊眉」。

「舉」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推薦,推選」。如《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指「提出」。如《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指「興起,興辦」。如「百廢待舉」。
  • 指「動作,行為」。如《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 指「科舉考試或舉人的簡稱」。如「舉場」意思是「科舉考場」,「中舉」意思是「考中了舉人」。
  • 指「整個,全」。如上文中的「舉魯國而儒服」。又如「舉世聞名」。

啟發與借鑑

莊子與魯哀公其實是不可能相見的,因為莊子出生時,魯哀公早已去世一百餘年。故事雖然虛構,寓意確是深刻。

魯國尊崇儒家學說,舉國百姓以身穿儒服為時尚,魯哀公對這些表面現象信以為真,於是便在莊子面前炫耀一番。莊子則早已看透魯國儒士的實質,借魯哀公之手,揭穿了「舉魯國而儒服」的虛偽性,讓魯哀公啞口無言。

才能不是靠著外在的包裝就能擁有的,我們從來不缺少弄虛作假、附庸風雅的人。當下所謂的專家、學者遍地開花,他們只是披著光鮮的外衣,絲毫沒有應有的良知和擔當,更不要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2388594e4245dbfceb0d58c70a14a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