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荊公絕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出自南宋·洪邁《容齋隨筆》
注釋
譯文
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寫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吳中這個地方有一個讀書人在家裡收藏了這首詩的草稿,最初寫的是「又到江南岸」,後來圈去了「到」,備註說「不好」,改為「過」,又圈去「過」然後改為「入」,後來又改為「滿」。總共像這樣改了十多個字,才確定為「綠」。
人物故事:王安石趣事二則
王安石,大家都很熟悉,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曾兩次拜相,主持了「熙寧變法」。
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詩更是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接下來介紹幾則王安石生活上的趣事。
(一)
王安石平時不注意自己的儀表,不修邊幅。在擔任韓琦的幕僚時,王安石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
韓琦看到後就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要貪圖享樂,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對別人說:「韓公不能知我」,後來韓琦才發現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二)
王安石擔任宰相後,兒媳婦家的一位親戚來到了京城,就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明天來吃飯。
第二天,這位親戚穿著盛裝前往,想著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可是到了中午還沒有開席,這位親戚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
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但是沒有什麼菜肴,這位親戚心裡覺得很奇怪。
喝了幾杯酒後,這才上了兩塊胡餅和四份切成塊的肉,後來也只是再上了一些簡單的菜羹而已。
這位親戚很是驕橫放縱,只吃了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然後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看也不看,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
這位親戚頓時面紅耳赤,連忙起身告辭離開了。
文言知識
說「凡」:「凡」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的釋義。
- 指「總共」。如上文中的「凡如是十許字」。又如,「全書凡二十章」。
- 指「平常,普通」。如「自命不凡」,「一表非凡」。
- 指「人世間,塵世」。如「天仙下凡」,「凡塵俗世」。
啟發與借鑑
王安石精益求精,將「到」最終定為「綠」,一共修改了十餘次。而「綠」字的確要比其他字更好,不僅可以體現出「到」、「過」、「入」等動作,還具有鮮明的色彩感。一個「綠」字把春到江南的生機勃勃的景象非常巧妙而又形象地描繪了出來。
古人寫詩作詞都講究鍊字,要求每一個字都要達到最為精練最為生動的程度。王安石字斟句酌,最終定為「綠」字,也成為修辭鍊字的典範。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