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960)末,趙匡胤剛剛登基,並且平定了李重進等人的叛亂,就找來丞相趙普問計。趙匡胤問趙普:「從唐末到現在,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如何才能讓我的天下得以長久呢?」趙普答道:「這是因為藩鎮勢力太強,君弱臣強,只有奪其權、制其糧、收其兵,才能天下太平。」在趙普的建議下,趙匡胤逐漸打定了主意,要將兵權收歸中央,穩固自己的皇位。但他千算萬算還是漏算了一人,就是此人在15年後,坐上了趙匡胤「打下的皇位」。
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後,手下的禁軍將領除了其弟弟趙光義外,都是後周的舊臣。由於趙匡胤曾經承諾後周的舊臣在改朝換代後地位不變,所以禁軍中除了陳橋兵變時反抗的韓通和造反的李重進,都繼續留任禁軍高級將領。這些人雖然支持趙匡胤,也深受趙匡胤信任,但前朝舊臣的身份還是有些尷尬。尤其是像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之前和趙匡胤同朝為官,甚至資歷比趙匡胤更深,趙匡胤當了皇帝還要稱其為兄長。
其他人的情況也大致相同,他們多是跟著郭威、柴榮南征北戰的老將,地位都是之前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下來的,他們雖然支持趙匡胤,但卻不會對趙匡胤感恩戴德、言聽計從。反而是趙匡胤,無論是軍功還是資歷,在這些人中都並不突出。同時,這些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老臣所信奉的「天子,兵馬強壯者當為之」的觀念也讓趙匡胤十分不安。
就這樣在建隆二年(961)七月九日,趙匡胤晚朝後召集禁軍高級將領喝酒,在酒席宴上趙匡胤說出了自己的擔憂。趙匡胤對禁軍將領說,我雖然在你們的幫助下坐上了皇位,但每天睡得都不安穩。雖然我相信你們都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的下屬想要榮華富貴,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到時候恐怕就由不得你們了。眾將領聽了這些怎麼能不知道趙匡胤對自己的猜疑,紛紛驚恐的哭了起來,並懇求趙匡胤給他們指一條生路。
趙匡胤這時也十分厚道,提出讓眾將領放棄兵權,回家享受榮華富貴的想法。由於趙匡胤當時已經牢牢掌控住了中央禁軍,石守信等眾將只能按趙匡胤的說法紛紛找理由要求解除自己的兵權。禁軍將領都換成了當初跟隨趙匡胤的年輕人,擔任殿前都虞候的趙光義也不例外,這位趙匡胤的弟弟被派到今天的山東一帶擔任節度使。可與其他將領解除兵權後的「腐敗」不同,泰寧軍節度使成為了趙光義的起點,此後趙光義不斷升遷,最後被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就在杯酒釋兵權的十五年後的開寶九年(976)的十月十九日,趙匡胤夜晚召趙光義入宮喝酒,次日清晨趙匡胤突然駕崩,而留宿宮中的趙光義在二十一日登基,成為宋太宗。為什麼說趙匡胤死的有些不明不白呢?就在趙匡胤與趙光義喝酒的那個晚上,有人看到房間內人影閃爍,好似趙光義時而離席躲避什麼,又有人聽見房間內趙匡胤用斧子戳地,並高聲道:「好為之」。
就是這樣離奇的一晚,在北宋的實錄、國史中都沒有記載,宋史中對趙匡胤駕崩的記載竟只是記錄了時間和地點,實在讓人費解。而趙光義的繼位的依據「金匱之盟」更是疑點重重,在封建社會,「父亡子承」是毫無疑問的,趙光義憑藉「金匱之盟」,將趙匡胤兩個已經成年的兒子拋在一旁,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金匱之盟」作為趙光義繼位的依據,趙光義竟然在六年後才想起來將其公之於眾,不得不讓人懷疑「金匱之盟」是後人為了取悅趙光義編造的。除此之外,金匱之盟的內容也禁不起推敲,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最大的兒子已經十四歲了,趙匡胤自己也才三十四歲。在這種情況下杜太后怎麼會有趙匡胤死後,繼位的皇帝年幼的擔憂?又怎麼會勸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呢?在隨後幾年,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和趙匡胤的另一個弟弟的先後去世,更是讓整件事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如果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時,不給自己的弟弟區別對待,讓其同石守信等人一樣貪墨腐敗、為禍一方,不再掌握兵權,是不是就不會有宋太祖之死這個歷史上的千年疑案了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4b8f96922017e84ab5a951168f73a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