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出土兩塊金磚,重量達到30斤,專家鑑定後:是不是拿錯了

2022-03-26     李藝南

原標題:李鴻章墓出土兩塊金磚,重量達到30斤,專家鑑定後:是不是拿錯了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若是年紀大了,哪怕再怎麼出名,也終究是缺了幾分滋味」,按照她的這個說法,李鴻章的一生是「幾分滋味」的人生。李鴻章出生於1823年,本人在年少的時候也有「神童」的稱號,17歲就考中了秀才,21歲考中了舉人,24歲考中進士。

想當年蘇軾在20歲的時候考中進士,就轟動了北宋的整個開封府,李鴻章在24歲時考中進士,雖然看上去比蘇軾這樣的千古文豪有所不如,但與常人相比那也已經是非常順遂的了。按照「學而優則仕」的慣例,李鴻章在仕途上的進步,就會像是他在學業上一樣,一步一個腳逐漸升級,直到實現他那「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望封侯」的理想。

然而現實給了李鴻章沉重的打擊,他在將近四十歲的時候,依然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這個時候的李鴻章「自以數奇,不復言祿」,他不再對自己在仕途上的進步抱有太多的期望,但是就在他自己也已經灰心喪氣的時候,幸運女神終於又一次眷顧了他。

在太平天國中後期,李鴻章的座師曾國藩向朝廷奏准,由李鴻章自己組建「淮軍」,他很快就率領著這支軍隊打出了一片天地,這個時候已經四十歲的李鴻章,終於迎來了自己仕途上的迅速進步,在大清揚名天下,隨後他也成為了大清朝的中流砥柱,為中興國家付出了極為重大的努力。

奈何大清的天下早就已經是風雨飄搖,儘管李鴻章到處奔走,費盡心血地進行各種活動,竭盡全力地想要讓清朝再度煥發生機,最終卻也依然不過是一個「糊裱匠」而已,儘管已經耗盡心血,但是他努力想要挽救的大清王朝,卻依然是一個「風一吹就破的花架子」。

1901年11月,李鴻章在代表清廷簽訂下《辛丑條約》不久,就突然吐血而亡,死前極為淒涼地悲吟「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墳」,他其實已經實現了年少時候封侯的理想,但是卻並沒有實現挽救家國天下的畢生志向。

李鴻章帶著無窮的遺憾與憂愁去世,給自己留下遺言,喪事儘量簡樸,不必葬入李家祖宅,而是在「包青天」包拯的出生地大興集擇地埋葬。儘管李鴻章生前有遺言在先,但是由於慈溪太后需要對這位功臣表示極度重視,所以他的喪事依然很不簡樸,單單是陵墓的修築就用了兩年,到1903年才真正下葬。

後來李鴻章的墓地被當地農民搞生產活動時,無意間被發掘,人們發現這位聲名赫赫的晚清名臣,身後之事簡直就是極為「寒酸」,陪葬品僅有一隻懷表、一副老花鏡,一根拐杖與七枚金幣,很多人對此並不願意相信,於是又往地下挖了好幾米深,終於發現了兩塊「金磚」。

這兩塊金磚每一塊都重15斤,加起來重達30斤,在場挖掘的人們高興壞了,立馬就跑去找專家鑑定,結果專家在鑑定之後非常疑惑,問:「這是不是拿錯了?」原來所謂的兩塊「金磚」只是鍍了一層金的黃銅。

李鴻章確實是沒有將生前的財富帶入地下,而他為何要埋兩塊銅磚陪葬更是成為了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不過儘管眾說紛紜,但是關於具體的原因,卻是至今都沒有科學可信的解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0f3b351cfa999734b6df81d43aa81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