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的風口, 明星和帶貨綜藝都還沒「飛」起來

2020-12-30     文娛頭版

原標題:直播帶貨的風口, 明星和帶貨綜藝都還沒「飛」起來

2

想要避免帶貨「翻車」,參加帶貨綜藝遠不夠。

回顧被喻為「明星直播帶貨元年」的2020,明星在直播帶貨這個新新領域貢獻了一窩蜂湧入,又接連曝出刷量、數據差、退貨率高、商品質量差等問題在內的「奇幻」圖景。

最近,經歷了被商家質疑刷單的李雪琴參加了一檔帶貨綜藝,和脫口秀演員池子、演員梁靖康、偶像安琦一起來到李佳琦團隊進行一日實習,現場學習直播帶貨。

這不是今年第一檔聚焦明星直播帶貨的綜藝,也不是頭部主播第一次公開向明星「解惑授業」,比起明星自己單槍匹馬直播帶貨,帶貨綜藝好像給了想要帶貨的明星一個緩衝期,甚至可以說是「培訓期」。

那麼,扎堆的帶貨綜藝究竟可以解決明星帶貨難的問題嗎?

0

1

明星直播帶貨指「難」

帶貨綜藝《希望的田野》在李佳琦的直播間外開始錄製,當時李佳琦正在和團隊開會選品,速度之快、要求之嚴,讓站在門口的李雪琴、池子、梁靖康和安琦都看呆了。

待四人進入李佳琦團隊面試,並接受如找出商品信息中不符合廣告法的措辭、產品的賣點等測試,並學習怎樣控制直播流程時,眾人面露難色。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另一檔帶貨綜藝《奮鬥吧主播》中,第一期節目導演組就準備了突襲直播,只給明星選手留出兩個半小時的準備時間,有的選手一臉懵不知道要幹嘛,有的選手對著鏡頭講不出產品的信息和賣點,甚至有選手情緒管理失敗,直接哭了出來。

或許,這不只是參加帶貨綜藝的明星們的感受,一年來,大多數明星直播帶貨的市場反饋上都指向了這一點—— 直播帶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難的不止於這份「新工作」,還有最終成交量。

從王祖藍、柳岩等人在快手直播間裡賣力地喊著「老鐵666」帶貨算起,明星直播帶貨已有一年。這一年,明星直播帶貨經歷過「太low了」的嘲諷,也在疫情之後迎來更多人投身至此,驗證自己的號召力能引導多少成交額。

這個過程多少有點「驚險」。

5月16日,常駐抖音明星榜榜首的陳赫開啟了自己的直播帶貨首秀,8269萬的成交額排在明星跨界直播帶貨成績單的前列。

然而才過去一個月,陳赫與好友鹿晗再度現身直播間帶貨,6小時的直播時長,觀看人數超2200萬,1596.4萬成交額僅為首秀成績8269萬的五分之一。

7月,Angelababy也開啟了自己的直播帶貨首秀,在5個小時的直播里,Angelababy對著鏡頭細心地介紹口紅色號、吃美食,甚至公開體重,共有2605萬名網友衝進她的直播間欣賞其「盛世美顏」,但1215萬最終成交額難比肩專業帶貨主播。

彼時還有網友對頂級流量的帶貨成績表示唏噓,但後來者的成績,比起流量難轉化為成交額,直播間流量造假、商品以次充好、帶不動貨等「翻車」現場更讓明星難堪。

譬如吳孟達的直播首秀,某大米商家支付了15萬元的坑位費,吳孟達方承諾將商家的大米產品做成爆款,並定下了最低1萬單的銷售額,但直播當天,吳孟達只賣出9單大米

陳小春以粉絲福利名義賣的9.9元金條,有消費者稱收到的是塑料片;曾志偉賣的五糧液「貨不對板」;楊坤120萬的銷售額中,據說實際銷售額僅有4~5萬,且退貨率極高;汪涵「雙十一」的一場直播因數據水分大,遭到商家投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商家向媒體表示,「請明星帶貨,無異於詐騙。」

從高調入局到負面新聞頻出,明星直播帶貨正在「退燒」,經此也證明了, 明星流量難轉化為商品的成交額。直播間內,比起直播內容的豐富程度、商品的品質和售後服務的質量,明星光環恐怕要變成最不重要的東西。

0

2

帶貨綜藝「一窩蜂」

在明星經歷直播「翻車」之時,帶貨綜藝成了明星「消化」直播帶貨的出口。

截至12月,已經有優酷的《奮鬥吧主播》、騰訊視頻的《鵝外驚喜》《爆款星主播》、芒果TV的《謝謝您na》《希望的田野》等十餘檔帶貨綜藝,形式從長視頻到豎屏直播不限。

梳理節目類型,大概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如《鵝外驚喜》《向美好出發》為代表的種草型,即明星和網紅在鏡頭前向觀眾推薦商品。

第二類是以《爆款星主播》《我們簽約吧》為代表的職場競技型,模擬職場招聘場景,明星和網紅現場面試,爭取和商家、MCN簽約的機會。

第三類是以《奮鬥吧主播》為代表的選秀型,明星學習如何做帶貨主播,然後以直播中的成交額一較高下,《奮鬥吧主播》也被網友稱為「直播版《浪姐》」。

各大平台「扎堆」做起帶貨綜藝,大概是瞄準了前景一片大好的直播電商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直播用戶規模達到了5.6億。同時,直播電商市場規模也在高速增長。據艾媒諮詢數據,國內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190億元迅速增長至2019年的4338億元,預計2020年規模將達9610億元,同比增長122%。

另外,長視頻平台對電商的孵化正在不斷加碼。此前,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在芒果TV內容電商APP小芒開啟公測時就分析過目前各大視頻平台打造的內容電商, 不論是做內容電商還是在視頻網站內上線「邊看邊買」功能,均是想依託龐大用戶群為直播帶貨、短視頻廣告帶去流量,將觀眾的觀看行為轉化為購物行為。(點此回顧:給你種草、讓你買貨,小芒的算盤打得如何?

0

3

明星帶貨,還是難

比起視頻網站對帶貨綜藝乃至直播電商的滿腔熱情,觀眾好像對帶貨綜藝的熱情並不高。「雙十一」之前,優酷的開箱微綜藝《大型真箱現場》、職場競技真人秀《奮鬥吧主播》和騰訊視頻電商職場真人秀《爆款星主播》三檔綜藝相繼上線,但沒有哪一檔可敵同期播出的《演員請就位2》。

在帶貨成績方面,僅有少數帶貨綜藝取得了還算亮眼的成績——《我們簽約吧》在節目之外,請到參加節目錄製的嘉賓為品牌方在直播平台做了10場直播,達成4000萬的總成交額,《鵝外驚喜》在第七期節目突破3000萬成交額。

不可忽略的是,《我們簽約吧》4000萬的總成交額是在節目之外的直播平台達成,《鵝外驚喜》在播出期間,獲得了騰訊6大平台的曝光助力。

明星有沒有在帶貨綜藝中獲得可以「抵禦」直播「翻車」的技能呢?答案好像偏向否定。 在帶貨綜藝中,明星是好物推薦官、是求職者、但最主要的身份還是話題製造者。《奮鬥吧主播》中,因為葉璇嫌棄室內有腳臭味、助理煮的螺螄粉不夠好吃發脾氣,蔡少芬不小心弄飛搗蒜器的蓋子,節目才得以在社交網絡上擁有姓名。

綜藝終歸是要以明星效應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與江蘇衛視共同出品帶貨綜藝《我們簽約吧》的榮耀興合的CEO胡春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節目內容的看點,第一是達人的才藝或優勢呈現,第二是老師們對行業的理解,對達人過往的經歷等進行的話題探討,最後是具有創意性的帶貨。」

《奮鬥吧主播》的總製片人吳曉也曾說,「綜藝裡面沒有帶貨,帶貨都是在直播裡面。」所以,哪怕明星參加帶貨綜藝,吸引觀眾注意的作用也遠大於促成交易的作用。

甚至有些帶貨綜藝依舊沒能防止明星直播「翻車」,在帶貨綜藝《向美好出發》「磨鍊」過的汪涵,在11月6日的直播過後,被商家曝出「開播費10萬,當天成交1323台,退款1012台,退款率高達76.4%」,在直播過程中,汪涵直播間還收到了平台方虛假交易的警告。

可見,帶貨綜藝無法解決明星帶貨難的問題。或許,對於明星和帶貨綜藝來說,拋開對高成交額的追逐,以更負責的態度去面對直播帶貨,才是「預防」直播「翻車」的最好途徑。

主編:依梧

作者:珊迪

編輯:小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FiLs3YBur8RWXSAQT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