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養。」
而關於教養,在《三字經》里就已提及,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 真正的教養都藏在細節里。
周末,幾個朋友在飯店吃飯,旁邊一桌坐著兩個家庭聚餐,都是六七歲的孩子,一會拿筷子敲碗製造噪音,一會滿店亂跑亂追打鬧。
周圍的人因為影響了進餐而紛紛側目,他們的父母都忙著聊著家長里短,並不在意。
服務員上菜時,其中一個孩子將菜湯潑到服務員身上,事後坦白就是為了好玩,服務員對此非常生氣。
這時孩子的母親不僅沒有歉意反而埋怨道: 「哎呦,你下班洗洗不就行了麼,這麼大人了怎麼還跟孩子一般見識」,轉頭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像她一樣,當個服務員。」
不尊重他人,在公眾場合大聲喧譁,這都是很沒教養的表現。
在大人的「言傳身教」下,孩子終於成為了沒教養的熊孩子。
無獨有偶,在秦皇島野生動物園內,多名小孩追逐一隻白孔雀,並故意用腳踩尾巴、拔羽毛。
旁邊的家長,有的拿著已經拔掉的羽毛悠閒觀看,有的鬨笑幫忙。
殊不知,他們的沒教養的模樣,已經通過視頻傳遍了全網。
正如那句話所說的一樣: 當你帶著孩子出門,給孩子帶上小書包、小水壺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帶上教養。有教養的人在哪裡都會受到尊重,而沒教養的樣子,真的很醜。
我認識一個培訓機構的校長。他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做過一個研究。
他發現,一個班上,如果這個學生有足夠好的人緣,為人純良,那麼長大後必定能夠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
而那些成績優異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學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會之後,除去一部分成為了頂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無聞,甚至還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後,你就發現,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
而這個人品,與他成長環境、家庭教養密不可分。
如果說外貌是人的第一張名片,那麼教養是一生的盔甲。
一個有教養的人,必然是善良樂觀,能夠用自己的禮儀對待這個世界的,他們能給予別人尊重,也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加加林在參觀宇宙飛船時脫掉了鞋子,小小的舉動打動了設計師,也因此被推薦成為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太空人;
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卡皮察說自己在幼兒園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做錯事要道歉,午飯後安靜休息;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
被稱為美德模範的美國總統華盛頓從小看得最多的一本書是隨身攜帶的小冊子《與人交談和相處時必須遵循的文明禮貌規則110條》……
能力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高不高,而教養決定的是一個人飛得遠不遠。
俞敏洪說:「教養是什麼?教養就是當你走到一群人中間,你的行為恰當得體,讓人感到禮貌和愉悅。」
等地鐵的時候,一個寶寶問腳下踩的腳印是幹嘛的,爸爸媽媽還有外婆(奶奶)特別耐心地給他解釋是排隊的,並且整齊地排了隊給寶寶看——
都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這暖心的一幕便是最完美的詮釋。
相信在這樣的家庭中培養出的孩子必定是遵守規則,有素質的,真誠謙和的處世觀會為自己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幫助。
很多時候,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影響孩子在未來道路上的一些關鍵選擇,甚至影響到他們的命運。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請父母一定要教會他們這些——
不隨便翻看別人的東西,更不要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使用他人物品前,一定要先徵求對方同意。
常用文明用語,比如「你好、對不起、請原諒、不客氣」等,知道這些用語在什麼場合下使用。
不隨便打擾別人,尤其在公共場合,比如超市、飯店、影院等地方,亂竄亂跑、大聲喊叫都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知道最基本的餐桌禮儀。吃東西時不發出聲音,輕放碗筷;吃完以後把自己的餐具和垃圾收拾乾淨。
保持個人衛生,除了洗臉刷牙,衣服也要乾乾淨淨的。不僅自己舒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學會感恩,常說謝謝你。尤其是別人把好玩的、好吃的東西分享給你,幫助你的時候。
講究先來後到,不插隊。如果實在有特殊情況,一定要跟前面的人說清楚原因,獲得諒解。
不論何種原因,不嘲笑別人,不說髒話,不罵人。
遵守承諾,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輕易許諾。
哲學家雅爾貝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孩子良好的教養離不開家庭的引導。
日常生活中,一次禮貌的讓座,一個真誠的微笑,甚至是隨手關門的小小舉動,都是良好教養的表現。 父母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對一個孩子來說,最不可或缺的,是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