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小人書、連環畫,你還記得嗎?

2019-09-17   黃勇樂說育兒

我家有個習慣,在沒有工作安排的情況下,每天都會陪孩子讀一本繪本。

昨天,和兒子讀《我的情緒小怪獸》時,他突然問我:媽媽,你小時候看繪本嗎?

《我的情緒小怪獸》內頁

為了給兒子最好的陪伴與教育,短短兩年,我陪著他一起讀了幾百本繪本。

繪本以國外居多,故事類的、行為情緒類的、啟蒙用的,裝幀也分精裝、平裝……不僅可以啟發孩子的智力,拓寬他們的視野,還可以通過有趣的形式引導孩子們認識自我的行為與情緒。

但在我們小時候,並沒有這樣好的條件。

那時,最受小孩子歡迎的,是一種圖畫連載故事的「連環畫」圖冊,巴掌大小,也被稱作「小人書」,也算是我們小時候的繪本吧。

擺滿了小人書的書攤,對小孩的誘惑力,堪比如今的遊戲和樂高。

雖然以故事為主,但書的類型很多。

有成語故事類的,像《守株待兔》、《掩耳盜鈴》、《刻舟求劍》…… 有名著故事類的,像《西遊記》、《三國志》、《封神演義》……

有帶著明顯時代烙印的,像《三毛流浪記》、《雞毛信》、《劉胡蘭》、《鐵道游擊隊》……

《雞毛信》封面

還有一些民間傳說、通俗野史,像《黃道婆》、《楊家將》、《魚藏劍》、《少林和尚》……

《黃道婆》封面

每次去書攤,都像是誤入神秘的迷宮。從地上支的攤子,到書架都被色彩斑斕的小書堆得滿滿的,豐富的品類,讓人目不暇接。

儘管小人書價格便宜,但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買得起的。

一本小人兒書便宜的四五毛,但單個故事,看完沒什麼意思;有意思的,是有連續情節的,看完一本讓人還想接著看一本,但這個價格比較貴,一套完整版的買下甚至需要幾十塊錢。

所以,當時,多數孩子都選擇用有限的零花錢租書看。甚至為了看一本完整的故事,幾個人絞盡腦汁地拼湊,你借第一本,我借第二本……這樣拼著看完整本書,實惠得很。

看書的老照片

也有孩子就蹲在地上,花一毛錢就看一下午,書攤老闆也不會來趕人。

那個年代,人都很淳樸,還沒有像後來書店那樣,不在店內消費45塊一杯的茶,連座位都不准坐。

租書也分兩種:一種是在店裡看,一毛錢可以看一下午;一種是帶回家去,則需要登記家庭地址,大人姓名、還需要交一塊五的押金,然後兩毛錢可以任意選三本書,還書期限是一周,一周沒還書,押金就扣抵了。

但實際上,最多一天,這些書都被看完了,剩下的時間,小夥伴兒們會一起交換著看。

小人書大小,圖片來源知乎

也有人蹭書,一本小人書,圍著好幾個腦袋,常常因為看書速度不一起爭執,但最後還是誰的書誰做主。

在沒有網絡、手機、抖音的年代裡,小人書在孩子眼前打開了一個個精彩的世界,我們就像是海綿一樣,貪婪地吸收著書中知識。

最受男孩子們喜歡的,是各種英雄歷史人物,看完書籍以後,有人模仿英雄打鬼子,有人揮舞著一根木棒當絕世神兵,甚至還拜把子結兄弟準備闖江湖;

《少年將軍岳雲》內頁

而當時的女孩子,沒有一個不為三毛的可憐遭遇揪心落淚,這個四處流浪的小朋友,牽動了很多的心。

雖然大家喜好各不相同,但像神怪類的,比如《鬧天宮》,卻是大家都十分喜愛的。

《大聖歸來》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說大聖形象驚艷,但在我們這一代心中,最經典的大聖卻是劉繼卣先生筆下的霸氣猴兒。 繽紛的色彩,生動的情節,孫悟空威風凜凜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鬧天宮》內頁

而且,不僅小孩子看,家裡的大人們也喜歡看。

受大人們喜愛的,不僅有《武松》之類的歷史小人書,葉淺予先生的《王先生》也頗受追捧。

王先生矮胖的太太、愛打扮的女兒,滑稽又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對上海產生了無限好奇和嚮往。

《王先生與小陳》內頁

有一年,我的一位叔叔去上海,我特意請求他去看看王先生一家人,並帶張相片回來。

結果,叔叔回來時,沒帶相片,卻給我帶了幾本從未見過的小人書《老夫子》。

沉迷於大番薯與老夫子冒險經歷的我,在燥熱的三伏天午後,被吸血鬼嚇出陣陣冷汗。

如今很多人不喜歡讀書,但在80年代,不管老小都對讀書卻有一種狂熱的喜愛,對知識也有種謎一樣的崇拜。

《老夫子》系列小人書封面

即使不識字的人,也會拿著一本畫滿畫的小人書,看得津津有味。

我奶奶,一個從未上過一天學的人,通過看小人書,自己拿我們的習字帖練習,最後學了好幾百個字,以至不僅會寫自己名字,還能簡單地記帳。

不得不說,小人書不僅豐富了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在知識啟蒙方面,也對尚處於文盲情況的老小一代影響甚遠。

後來看資料,無意發現:僅在1982年一年,連環畫就被出版了8.6億冊,而當時中國總人口不過八億。

也就是說,當時整個中國,幾乎人手一本小人書。 這也從側面證明,當時小人書多受歡迎。

現在的人,都喜歡追星,我們那個年代也追。

那時,劉繼卣、葉淺予、王叔暉、顧炳鑫、華三川、趙宏本、賀友直……這些能用一支筆畫出萬千世界的美術家,都是我們的愛豆。

而這些人對待作品的用心與實力,也值得被追捧。

拿劉繼卣來說,他被稱之為新中國連環畫第一人。

為創作《鬧天宮》,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坐了快一年「冷板凳」才將整幅作品完成。 正是這種匠心,畫中的人物充滿了靈魂,即使是一片盔甲、一朵雲彩、一撮猴毛都用心勾勒暈染,使得一本給孩子看的小人書,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畫家顧炳鑫,在接受《渡江偵察記》創作任務時,不僅到原作者沉默君家裡與其交談,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渡江戰役的方方面面。 還千里跋涉,去渡江戰役故事的發生地——長江燕子磯,看戰爭發生的實地。

顧炳鑫實地考察照

不僅如此, 他還跑到當時部隊和農村體驗生活,搜集了很多素材,包括武器、裝備、服裝,足足做了三個月的案頭準備。

正是這份匠心,讓做出來的作品,十分真實、有感染力。

《渡江偵察記》出版後,就連當時參戰的戰士看過之後都讚嘆:「你畫的解放軍太像了,包括服裝綁腿都一模一樣。」

雖然小人書大多是給小孩子看的,但創作這些作品的大師們,卻沒有打一絲馬虎眼,而是用嚴謹的態度、精湛的水平,創造出一代人的精神食糧。

陪兒子看繪本時,有時候會發現市面上有的繪本,存在粗製濫造的痕跡,搞錯作者國籍,甚至還有許多錯別字。

對比下來,真是無比懷念那個遠去的純真年代。

和我家先生閒聊時,提到這些,唏噓不已。

畢竟,童書不同於其他,是給孩子看的,這樣不負責的態度,很容易誤導下一代。

說著說著,我的感嘆變成抱怨,甚至悲觀地說,再不敢輕易給孩子買書了。 結果,先生一段話將我懟的啞口無言。

他說:「 抱怨無用,如果覺得不合理,就努力去改變。如果發現圖書有錯誤,就告知出版方糾正,不要一味抱怨、逃離、眼看錯誤延續。」

他的話,讓我想起魯迅先生:「你不必等待火炬,自己就可以發光。」

後來,我進入圖書行業做繪本,便懷著這樣初心。 從小人書到如今的繪本,即使形式變了,也不能忘了前輩們留下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