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要有節奏感》:孩子壓力太大,爆笑的生活能讓孩子充滿活力

2020-04-16     雨後山林靜

你是不是有一刻會感到生活很枯燥?沒有什麼有趣的事能讓你笑出來?你的孩子是否也會這樣呢?有時會呆呆地看著窗外,感到生活很無聊,沒意思?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孩子每天要上課,要寫作業,幾乎沒有了出去玩的時間,更少接觸大自然,不能讓自己置於一個完全放鬆的環境中,大膽的進行幻想。當孩子有個荒誕的想法時,他們聽到的可能是:別做白日夢了!快寫作業去。

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中,孩子會把快樂鎖進抽屜,而回到一眼望不到邊的作業中去,不敢再進行幻想了。孩子的腦洞越來越小,而壓力卻越來越大!

俞敏洪曾說:沒有快樂做基礎,孩子是走不遠的。


孩子壓力太大。


一個快樂的孩子才能從生活中感受美好,才會熱愛生活。當孩子壓力大的時候,可以做點別的事情。比如:開一個玩笑、看一本漫畫書、開啟腦洞之旅。而父母可以陪著孩子,讓孩子的生活充滿節奏感和歡笑聲。

最近,我被一本漫畫書所吸引——《生活要有節奏感》。這本漫畫除了一些象聲詞外,沒有別的文字,孩子並不難看懂。色彩的風格貼合故事內容。不同的故事,主色調不一樣。人物表情誇張,充滿了幽默感。

這本書超級解壓,而且腦洞大開,能把人帶入一個充滿想像的世界中,故事結果總是出乎意料,讓人忍俊不禁。漫畫的主人公叫「咕咚」,他是一個外星人。總共有七章,有咕咚拯救地球、玩轉無人島、咕咚的地球生活、咕咚的四大愛好、咕咚的愛情、「社會人」咕咚與咕咚和動物朋友等。圖案雖小,但是卻很精緻。


《生活要有節奏感》


一、漫畫中融入了科幻的元素,人物充滿幽默感,能治癒人們煩躁不安的心情。

這本書的作者克洛海克和萊策都來自歐洲漫畫之都比利時,他們的作品以無厘頭、超現實的幽默享譽世界,其作品多次獲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獎,如聖米歇爾獎、青銅阿德瑪獎、弗拉芒文化獎等;萊策是一名漫畫編劇,畢業於安德衛普藝術學院,與克洛海克是大學豪華棋牌同學,曾憑藉《生活要有節奏感》獲得最佳荷蘭語青年漫畫獎提名。

他們的漫畫之所以能多次獲獎,是因為漫畫中的人物和故事能讓人們不經意間會心一笑,治癒人們疲憊的靈魂,減少人們的壓力,讓人們重新感到生活的美好。小小的漫畫卻有治癒的作用。

漫畫中的主角叫「咕咚」,他是一個很可愛的外星人。戴著一頂綠色的漏斗帽、穿著一條綠色、寬大的短褲。全身為粉紅色,粉色的身體象徵著他對生活的熱愛。而綠色的漏斗帽和短褲,則象徵著他充滿了活力。他還有一張喇叭嘴,這樣他只需要輕輕說一句話,別人都能聽得很清楚。


可愛的咕咚。


當咕咚看到地球人的生活越來越單調乏味,而且壓力又很大,於是,他駕駛飛碟來到地球,用他超現實的搞怪能力和充滿幽默感的治癒能力,幫助地球人重啟具有節奏感的歡樂生活。

咕咚來到地球上後,有一次被別人踩了一腳,痛得決定去買一雙鞋。他進了鞋店後,銷售員拿了很多鞋給他試,可是,沒有一雙鞋是他能穿的。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看到滿地的鞋盒,他的腦洞一開,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把鞋盒當成了鞋子,用腳穿了進去。


咕咚在試鞋。


售貨員看著他的舉動愣住了,她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穿鞋的人!不過,咕咚卻感到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只要能穿上腳就行。出門後,還不忘向售貨員阿姨揮揮手,至於說了什麼,可以自己去想像。阿姨看他穿著鞋盒走路的樣子,被逗了。也微笑著跟她打了個招呼。

這兩隻鞋盒,是四四方方的,而且又大又笨重,看著咕咚走路的姿勢,簡直要笑翻。但是,他走得很穩,因為鞋底面積太大,他每走一步,都要向前大跨一步,否則兩隻鞋盒會絆在一起。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咕咚的大腦不受思維的限制呢?在這看似無厘頭的事情背後,其實是表現出孩子不想受束縛的心理。



當人們買不到鞋子的時候,通常會去別的鞋店看看鞋子。還可以定製鞋子。但是,他卻穿著鞋盒上街,不怕別人嘲笑,這種幽默感使他不再為穿鞋子的事情而感到煩惱。

但有時他的運氣也不太好,常常倒霉,也因此惹出許多笑話。不過,咕咚並不會因此而感到很尷尬、很緊張,他總是能用一種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發生的事情,這使他的生活沒有一絲煩惱,他的幽默感總能讓他的生活充滿快樂和節奏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受到過很多的限制,這樣做不行,那樣做也不行,當孩子總是受到限制和否定時,他就不敢大膽去想了。父母只有多去肯定他們,他們才可能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也許會很荒誕,但是他們的生活會充滿樂趣和節奏感。


孩子總會受到很多限制。


二、以孩子的生活為原型,洞悉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一邊,與孩子建立連接。

漫畫中的故事並不完全是幻想出來的,也有的故事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為原型。一天,咕咚正坐在沙發看書,身後是兩扇窗戶。在他正專注地看書的時候,突然聽到「哐啷」一聲巨響,把他嚇得跳了起來。原來是一隻足球,從窗戶外面踢進來了。窗戶上的玻璃碎了一地。

驚魂未定的咕咚,走到窗戶旁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在窗外,有兩個男孩嚇呆了,他們正站在原地,一臉恐懼的看著咕咚。但是,咕咚並沒有責怪他們的意思,他的表情是很平靜的。難道打碎了玻璃不罵人?也不用賠?這太奇怪了。我媽媽通常在我們犯了錯誤後都會大罵一頓。



不過,咕咚在撿起這隻足球後,我看到他皺起了眉頭,不知道在考慮什麼問題。也許是為那扇打破的窗戶而感到傷心,也許是認為這些孩子太調皮了,為碰到了熊孩子而感到煩惱。猜猜看,接下來咕咚會做什麼呢?



在下一副漫畫中,畫面是在窗戶外面。這兩個男孩突然看到他們的足球正從另一扇窗戶飛了出來。他們的眼睛都瞪起來了,愕然的看著他們的足球。那扇本來是完好的窗戶被打碎了,玻璃又碎了一地。這簡直不敢讓人相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就在他們感到驚訝的時候,咕咚把頭伸出窗外,微笑地看著他們倆。畫面中,在咕咚的頭旁邊,還有好幾塊沒有從窗戶上掉下來的玻璃,尖角正對著咕咚。然而,咕咚並不在乎這些,反而很高興,因為,他看到這兩個男孩不再像剛才那樣緊張、恐懼了。

這兩個孩子沒有遭受到批評和責怪,咕咚反而還把球踢出來還給他們。這減少了孩子們的恐懼感和壓力。他們在拿到球以後快樂的與咕咚告別,高高興興的又玩去了。

咕咚看著他們離開了,又重新拿起書,坐在沙發上,認真地看起來。身後是兩塊破碎的玻璃窗,地上是一地的碎玻璃。不過,咕咚卻笑了,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他幫助了那兩個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時,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成人會責怪自己。而咕咚卻故意打碎另一扇窗戶,就是告訴孩子:你們不用擔心,我也會打破窗戶的,你看,現在我和你們一樣了。既然我自己也犯了錯誤,我又怎麼會責怪你們呢?

咕咚是用與孩子同樣的行為回應孩子,與孩子們站在了一起。回應怎樣才能發生?

艾利克森流派的催眠認為,如果我想和別人建立連結,我就要和別人保持同一個呼吸。

同樣的道理,如果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連接,可以和孩子說一樣的話或做出一樣的行為。比如,當孩子開心的在玩的時候叫到:「哇!我要開槍了。噠噠噠噠噠!」的時候,父母也可以看著孩子叫一句:「哇!你開槍了!噠噠噠噠噠!」在這種回應中,是最容易與孩子建立連接的。



咕咚家的窗戶已經被孩子們打碎了一塊,他知道這個時候孩子們一定很害怕。於是,他主動打破另一塊玻璃,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建立了連接。孩子感到深深的被理解了。這種做法在別人眼裡看來非常荒誕,基本上是沒有哪個父母會這樣做的。但是誇張的表現手法卻呈現出了一個教育理念。

但是漫畫中的故事,卻緩解了孩子的壓力,能治癒一大批那些曾被父母大聲訓斥過的孩子。咕咚用自己的錯誤告訴別人:我也會犯錯誤,因此,犯錯誤並不可怕。孩子不再認為犯錯誤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一個人能共情別人,都是因為先得到了足夠多而且好的回應。

一副小小的漫畫,背後卻蘊含著這麼深奧的道理。



三、建立同理心,大膽打破常規。釋放人與動物的天性,營造一副溫馨有愛的畫面。

在這本繪本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天,咕咚路過一個池塘,他看到有一位老爺爺在給池塘里的小鴨子喂食,小鴨子爭先恐後地搶著這些食物。

咕咚看到後,卻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猜猜他的心裡會想什麼呢?只見他對著這些小鴨子在說話。而小鴨子也都抬著頭,看著咕咚,呱呱呱的叫著,他們好像都聽懂了他說的話。原來咕咚有著與動物們進行交流的能力。



只見,小鴨子馬上游出水面,一個一個的排好隊,跟隨在咕咚的後面。出門時,因過馬路,警察叔叔很好奇地看著這群小鴨子。第一次看到一群鴨子上岸,真搞不懂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小鴨子們快樂的唱著歌曲,跟在咕咚的後面,原來他們是要去一家飯店。



在飯店裡,小鴨子們坐在位子上,手拿菜單高興的點著自己愛吃的食物。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飯店點菜,可以吃到自己愛吃的食物了。小鴨子開心地歡叫起來。以前,他們每天吃的都是老爺爺給他們喂的食,他們沒有選擇。

而現在,他們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在擁有自主選擇權的情況下,小鴨子別提有高興了。他們坐在一個長長的桌子上點菜,畫面非常溫馨!就象一家人一樣。


這個漫畫寓意著很多家庭中的孩子是沒有選擇權的,一個毫無選擇權、處處被父母安排的孩子是沒有生命力的,更別談創造力的。他們抑鬱寡歡,聽從父母的安排,只是為了不想讓父母生氣。

咕咚把小鴨子們帶出來,他們瞬間充滿了活力。他們唱著歌,連腳步都是歡快的。可以看出,咕咚是有同理心的,他能與這些小鴨子感同身受。能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考慮他們的感受。對於一個抑鬱的小鴨子來說,這可以讓他的心情變得好起來,具有治癒的療效。

讓孩子擁有選擇權,他會從心底里,感覺到自己被看到、被聽到、被尊重,受到外界肯定與鼓勵的孩子,才能進一步地自我肯定,這是幸福的基礎。如果父母不給孩子選擇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我設限,思想變得封閉。



我們發現很多孩子沒有驅動力,但是有無法擺脫的焦慮、無力和挫折感,進而產生絕望的情緒。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從父母手中奪回自己的「掌控權」。

美國暢銷書《The Self-driven Child》的兩位作者臨床神經心理學家William Stixrud說:孩子只有感到自己能夠主導生活並獲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時,才可真正產生 自主性。這種自主權會讓孩子產生動力,充滿生命的活力。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今日說法》表示:很多家長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選擇。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必須怎麼樣,你這個學期怎麼樣,下個學期怎麼樣,他都規劃得好好的」。孩子沒有任何選擇。



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是對孩子信任,也能培養起孩子選擇的能力。一個善於抉擇的人,他的頭腦中總有多個備選方案,能夠權衡利弊在多個方案中作出選擇。大腦會變得更加靈活,思維會更加活躍。

當我們在遇到一些煩惱時,完全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打開腦洞,會發現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解壓,讓自己和孩子變得快樂起來。生活要一張一弛,才能充滿節奏感。幽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調味品。而這本《生活要有節奏感》將會讓你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75tm3EBrZ4kL1Viad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