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沒有朋友,受歡迎的孩子都具備這些情緒能力

2019-09-16     雨後山林靜

幼兒園開學已有一段時間了,孩子們也逐漸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除了個別孩子還會哭哭鬧鬧外,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跟著老師上課、做遊戲了、參加各種活動啦!

在幼兒園裡,孩子的一日生活主要是以遊戲活動為主。有一天,我在班上檢查工作,看到孩子們在玩玩具。可沒玩多久,馬上就有一個孩子大哭起來。我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這位孩子邊哭邊說:有人搶了他的玩具,他不給,那位小朋友就打了他。原來是這樣。

在幼兒園裡,搶玩具的事情時有發生。在有的家庭當中,因為父母的溺愛,孩子會有自我為中心的意識。3歲的孩子,還因為有物權意識,只要是自己喜歡的玩具,就會把別人的玩具也拿過來玩。

幼兒在一起玩玩具。

當老師看到這種行為時,都會耐心教育孩子大家要一起玩。可是有的孩子就是不聽。我曾經看過一位孩子搶別人的玩具,而用嘴在另外一位孩子的手上咬了一口。當時,把老師給嚇壞了。其實孩子的玩具並不是不夠,他們只是想擁有更多。一旦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就會搶過來或者咬人或者推人。

這樣的孩子,不光光在玩的時候會搶別人的玩具,他們在與小朋友一起做遊戲時也非常霸道。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失控,動不動就會大聲叫喊,或者打人。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情緒。

因此,班上很多小朋友都會說:「我不想跟他玩。」「我不想跟他坐一起。」於是,這些孩子的朋友會很少。

媽媽在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的這些情況時,她們也很著急,回家總免不了打罵教訓孩子一頓。可是效果並不是很好。如何能幫助孩子受到小朋友的歡迎,能擁有更多的好朋友呢?

孩子想要受到別人的歡迎,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對別人要友好。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情緒和情緒能力。

一位孩子在向另一位孩子大聲叫喊。

一、什麼是情緒、情緒能力

1.情緒

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腦科學家發現,情緒是人腦的高級功能,以杏仁核為核心的廣泛聯結的神經迴路在情緒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又被稱為「情緒腦」。

情緒情感與主管智力發育的大腦皮質有密切聯繫,這種聯繫在孩子1歲左右迅速形成,以後不斷經歷的情緒體驗會定型這種聯繫通道,進而使其形成穩定的反應習慣。

0~6歲是情緒腦發育的關鍵期。他們的情緒體驗不斷豐富,但是情緒認知水平比較低。

如果沒有成人的良好示範和積極引導,孩子對情緒反思的自覺性就發展得比較慢;如果得到良好的情緒與情感教育,孩子的情緒認知水平將會大大提高。

被譽為「情商之父」的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曾說:「情商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個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餘80%是情緒的因素。」可見,一個人如果不會與人和諧的相處,即使再聰明,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

智商+情商=成功

2.情緒能力

在《兒童心理學》中指出,人們情緒能力差異的根源在兒童早期,因此,在兒童時期父母就應該重視孩子的情緒能力。

情緒能力也叫情緒智力。是指孩子識別、理解與監控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並利用情感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情緒能力的組成部分有:

【1】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

【2】分辨他人情緒的能力

【3】運用自己的(亞)文化中的情緒詞彙的能力

【4】同情他人情緒經歷的能力

【5】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內在情緒狀態未必是其外在表現對應的能力

【6】適應性的應對討厭的和痛苦的情緒的能力

【7】認識到關係主要取決於情緒是如何交流的,以及關係中情緒的相互作用

【8】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及控制和接受自己的情緒

情緒能力

情緒能力和社會能力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個孩子在同伴關係中,它是否能夠受到別人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能夠把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聯繫在一起。

一個情緒能力強的孩子他會覺察到自己的憤怒、焦慮、擔心等各種情緒。會考慮到如果自己去打別人時,別人會有什麼情緒。這就是一種分辨他人情緒的能力。

在開學初,很多孩子看到爸爸媽媽離開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但是有一些孩子,他們在看到這些大哭大鬧的孩子時,會對這些哭泣的孩子說:「媽媽下午就會來接的。」而且還會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摸摸對方的手。這樣的孩子,擁有同情他人情緒的能力。在成人的眼裡,這是非常懂事的孩子。孩子們也很喜歡和這樣的孩子在一起玩。

二、為什么兒童的情緒能力不一樣?

1.生理因素的影響

遺傳上氣質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情緒行為的不同。一方面,大腦中與抑制控制有關的組織發展緩慢;另一方面,生理反應性較低。所以產生的結果就是,這些孩子很難興奮起來,但是一旦興奮又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2.人際的影響

無論生物因素的作用是什麼,他們必須和許多外在的因素相互作用,才能產生影響。例如:孩子受到父母提供幫助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虐待孩子,用暴力對待孩子,這個孩子就很難發展出必要的情緒能力。他們的情緒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3.生態環境的影響

兒童成長所處的更廣闊的環境也能解釋情緒能力的差別。比如:在低收入的家庭中帶來的壓力,對父母的情緒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相應的,對孩子的社會情緒能力也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在這樣的家庭當中,通常伴隨著物質的貧乏、住房的擁擠、因疾病而感到焦慮、父母過度勞累而較少與孩子溝通等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在情緒上也是劣勢的。

兩個孩子在一起友好的交往。

三、從他人控制到自我控制

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隨著慢慢長大,他們能用一種社會認可的方式去抑制,或者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控制轉移和修正自己的情緒。不會隨意爆發不良情緒。

但是,他們需要撫養人的提醒來控制,然後再逐漸轉為孩子自我控制,這也與孩子的自控力有關。他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掌控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經歷以下這個發展過程:

1.嬰兒期(0—1歲)嬰兒最初完成依靠成人來應付煩惱。他們會用哭聲來提醒看護人給予安慰。

2.幼兒期(1—3歲)當孩子可以走路了,他們就可以從不想待的情境中離開。

3.學前期(3—5歲)兒童使用語言和思維來考慮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強,能夠將情緒現象客觀化,把自己和情緒區分開來。

4.兒童期後期(5歲以後)認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兒童能夠更抽象的思考情緒,用一種更客觀的方式來反思情緒。

母親在教孩子調節情緒。

小班的孩子屬於學前期。他們已經能夠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當孩子在有一些不良情緒的時候,父母要提醒孩子用語言把事情說出來,而不是亂扔東西、亂發脾氣、亂打人。孩子不願說,父母可以來提問:

「你願意告訴媽媽,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今天有小朋友插隊,排到你前面去了,你很生氣。」

「想想看,不打人,還可以怎麼解決呢?」

當父母用這些問題去問孩子的時候,有時孩子就會告訴你。孩子會在這些問題中去思考自己以後該如何去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慢慢就會學會自我控制。

但是成人仍然不能指望,孩子完全靠自己來解決情緒問題。因為,這麼小的孩子,他們掌管情緒的前額葉皮層還沒發育完全,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好情緒的。前額葉皮層要等到25歲左右才能夠發育完善。而且,即使是成人也很難做到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此,孩子情緒的控制始終離不開父母的提醒。

媽媽在安慰孩子。

四、孩子擁有怎樣的情緒能力最受同伴歡迎?

1.能用建設性的方法處理自己情緒的兒童(如保持好脾氣,忍住眼淚)一般來說,具有良好的同伴關係。

孩子愛打人,咬人的這種行為,絕不僅僅是在幼兒園才發生的。他們在家裡可能就有這樣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用一種溫和的態度的去對待孩子。如果父母自己也發脾氣,那麼會給孩子造成一種不好的示範作用。用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方法來處理情緒。

建設性的方法通常有:

  • 做深呼吸1分鐘
  • 暫時不說話,冷靜一下
  • 想一想,和同伴在一起玩的開心的時候
  • 想一想同伴幫助你的時候
  • 做點別的事情(畫畫、捏輕粘土)
  • 閱讀一本繪本

孩子在有了情緒以後不要急著去處理事情,而應該是先處理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恢復了理智腦的狀態後,才能夠更好地去處理事情。這樣就避免了打人的行為。

孩子在冷靜

2.善於向其他的孩子表明自己情緒狀態的兒童更受別人歡迎。

無論孩子有哪種情緒,都可以主動的向小朋友表現出來。告訴其他孩子:

「我很想玩你的玩具,你願意嗎?」

如果對方不願意的話,還可以說:「

我把我的玩具給你玩,好嗎?」

「我不想一個人玩,我想跟你一起玩」

「跟你在一起玩,我很高興。」

表明自己的情緒狀態,不代表別的小朋友一定會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這種情緒的表達, 會讓對方更加容易接受,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3.與表現消極情緒更多的孩子相比,表現積極情緒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同伴關係。

具有積極情緒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大多數是開朗樂觀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總是愛說、愛笑。會把開心的事情帶給大家,是人們眼中的開心果。很自然,這樣的孩子會更受到同伴的歡迎。跟這樣的孩子在一起非常容易相處,也很快樂。

積極情緒多的孩子有更多的同伴關係。

而一個整天就是罵人、生氣、耍賴的孩子,大家都會離他遠遠的。我以前在班上就碰到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孩子個子比別人高,於是,他總會欺負別人。在上課的時候,他會用腳踢前面的小朋友屁股;下了課後,他會把別人的椅子踢到一邊去。小朋友責怪他做得不對,他馬上就用拳頭打過去。班上每天都有小朋友告他的狀。後來小朋友都跟老師反映,我不想跟他坐在一起。

這個孩子的行為是在尋求別人的關注。但是大家都不喜歡他這樣做,更不喜歡他對小朋友充滿憤怒的樣子。而憤怒就屬於消極情緒。

在成人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呢?有的人,我們跟他接觸一次後就再也不想接觸了。因為他總是處處抱怨生活的不公,喜歡懟別人。而一個對生活抱有樂觀的態度、總是面帶微笑的人,我們會很願意多與他聊一聊。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在拍《爸爸去哪兒》時,由於她的年齡是最大的,因此她承擔了照顧其弟弟妹妹的責任。她很會安慰愛哭的Grace。Grace哭著要多多帶她去找爸爸,多多用親親來安慰她。也很會協調解決小夥伴們之間的矛盾,使大家成為了一個歡樂和諧的大家庭。媽媽還會教她主動去關心別人,給別人驚喜。在黃磊夫婦用心的教育下,多多無疑成了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個小姑娘。

具有積極情緒的孩子,會擁有更多的同伴。

黃多多在安慰Grace。

4.準確解釋他人情緒信息的孩子會得到較高的社會評價。

一個情緒能力強的孩子,他們能夠準確的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能夠解釋他人的情緒信息。

以前在班上有一位孩子王浩生病了,媽媽帶他去醫院打針。在王浩回到幼兒園以後,我們看到在他的手背上,貼上了一張易貼好,那是打點滴針眼的地方。

另一位孩子叫李樂,他看到後,就開始問王浩:「你的手怎麼啦?你是不是打針了?」「打針好痛的。」這時,剛剛還感覺到手很痛的王浩,一聽到有人理解並關心他,懂得了他當下的情緒,頓時感覺到很溫暖。而且王浩馬上告訴他事情的經過,與他在一起交談下去。

雖然老師也會關注到孩子的這些情況,但是有一位小朋友這麼關心他,能就會把這個小朋友當做是自己的好朋友了。

李樂能夠準確地解釋他人的情緒,因此,他也非常受大家的歡迎。

幼兒園一位孩子在關心另一位孩子。

5.能用非攻擊性的方式應對憤怒的孩子,更受別人的歡迎,他的領導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很強。

一個孩子是否受別人的歡迎,是否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都會受到他如何處理情緒的影響。一個情緒控制能力差的孩子,他們是具有破壞性的。會經常打架,會出現暴力行為。而一個情緒控制能力較好的孩子,他們是非常好相處的孩子,往往會受到他人的歡迎。

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是設身處地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是產生同情、不忍攻擊的心理基礎。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如果當被攻擊者有痛苦表現時,孩子仍然難以停止攻擊行為,就是因為他缺乏移情能力,體會不到他人所遭受的痛苦,也不會產生羞愧和內疚感。

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教育孩子認識到他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痛苦與危害,並啟發孩子聯想:「當你被別人打了,你疼不疼?難過不難過?」通過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來減少他的攻擊行為。

媽媽要引導孩子停止攻擊的行為,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表達完畢以後,要能體會對方的情緒,同時反思自己的行為。

媽媽在引導孩子停止攻擊行為。

當孩子能做到這些的時候,父母不用擔心,孩子自然會擁有很多朋友。但是,孩子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也不必刻意去討好別的孩子。總是去討好別人,想得到別人的喜歡是一種討好型人格。這種孩子會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做一些別人期待而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讓自己感到痛苦。因此,不要期望所有的人都和自己做朋友。

擁有情緒能力不等於討好別人。

在《親子溝通密碼》一書中,有一句話:所有的感受都是生命的自然發生,無法切割;所有的感受都是情感的真實流露,沒有對錯。

在培養孩子情緒能力的時候,父母要多鼓勵他,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給予孩子無限的信任和支持。有時,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83GRm0BJleJMoPMKT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