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不敢說」和「不能說」

2019-12-13     胡慎之心理

讀者來信:

胡老師,您好。

我現在遇到一個困惑,我和我老公溝通的時候,他經常啟動自我防禦,覺得我又在挑他的毛病,看不起他。

比如,他說世界上90%的人都是借錢不會還的,我告訴他我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會還錢;後來分析了下,可能是我老公所處的環境大部分人都不還錢,造成他這種思維。

結果我老公很生氣,說我在侮辱他,我和他解釋環境是環境,你是你,試圖帶離這個話題,但是每次他講著講著就繞回去了,又升級成吵架。

還有比如,我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東西,看到有趣的會想和他交流,我還試圖先從我的缺點入手,但是他還是很牴觸,覺得我在強迫他並且挑他的毛病,我應該怎麼破局呢?



這位讀者:

你好,歡迎你的來信。


我們說,言語其實是一種權力。

當兩個人在關係中間,一方特別想要表達,另一方不願意表達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是在爭奪權力:一方覺得「我有表達的權利「,另一方覺得「我有不說的權利」。

所以當你覺得你丈夫在防禦的時候,也許他正在行使「不想說」的權利,因為他希望保持自己的完整性。

那麼在這裡,既然你願意從自己出發去覺察,我們可以先看一下我們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所有良好的溝通,都必須建立在雙方有共同目標的前提下。

共同目標,並不代表「我要你改變」或者「我要你按照我的來」,而可能是為了達到一種平衡。比如當我們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換一種方式,讓彼此可以更加的舒服一些?這才是溝通的真正的目標。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間,一方的權力被剝奪了,那麼任何的溝通都有可能讓他感覺到很受傷,或者產生一種非常不平等、不被尊重的感覺。

另一方面,你丈夫也可能是「不能說」。因為有些時候,我們會擔心,如果我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或者感受,對方會拒絕我或者離開我。那麼這時候,我們就無法說出來。



第三方面就是角色問題。雖然你們是夫妻關係,但實際上你的角色可能有點像老師,而對方像一個學生。這種感覺一旦發生,而我們都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會陷入到一種嚴厲高要求的老師和不爭氣的學生的關係匹配模式里。

也許你只是認為我是一個妻子,對方是丈夫,但是有可能在無意識中間,你在扮演的是一個嚴厲的家長或者老師權威這樣的角色,而對方則處於一種很羞愧或者無能為力的狀態。

所以在這裡,我們如何去改變這種狀況?

首先,在關係中間建立真正的連結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你感覺到對方處在一個比較無力或者說悲傷的情緒時,站在他這一邊,成為他最親近的夥伴,這就是連結。但是很顯然,有些時候我們會無意識的去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這就無法形成一種真正的連結感。


第二,承認不滿。

我們說,承認對對方有一些不滿,比假裝好像很寬容要來得更真誠、更坦誠。雖然你表露了你的攻擊,但對方反而是踏實的、安全的。因此在關係中間,更重要的是坦誠和真誠;先承認我對你這種狀況有所不滿,然後我們再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它。



第三方面,允許關係中的一些「不言語」的狀態。

因為溝通不光只有語言,還有肢體的、神情的內容,對方是能夠感受到的。比如五種「愛語」里的精心時刻,就是彼此之間什麼都不做,然後我的心在你身上,你的心在我身上,彼此很投入的在一起的一種狀態。所以有時候,不言語的環境,更容易產生連結的感覺。

第四,當對方處於抗拒狀態的時候,我們緩一下,不說話。然後不管對方說什麼,我們都不做任何的解釋或者辯解,讓他能夠把所有的東西表達出來。

就有點像在做心理諮詢的過程裡面,我經常遇到一些來訪者,他可能內心有很多的東西想說,但是他還沒做好準備,這個時候我絕對不會第一個說話,我一定會等他,哪怕在這裡邊兩個人之間沉默很長時間。為什麼?因為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尊重,為對方創造一個讓他感覺到比較安全的環境。


最終,有一句話這樣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所以有可能你丈夫一直在誤解你,同時你也在誤解著你的丈夫。但是親密關係的伴侶,更多是一個同甘共苦、彼此體諒的人,而不是一個裁判。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些以後,可以嘗試著重新再去看待這件事情,看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45vBm8BMH2_cNUgNL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