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手機,其實是你需要關係

2020-01-03     胡慎之心理

作者:胡慎之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胡慎之(ID:hushenzhixl)


今年休假期間,我參加了一些聚會,遇見了好多「手機控」。

其中有位女孩子問我:我看到手機上有紅點,就想要第一時間點開,怎麼破?

我笑了,我說我也會有類似的行為,手機軟體上不能有紅點,看到有人手機螢幕上有許多未讀的信息或需要更新的,心裡有想去幫著點開的衝動。

那女孩子笑了,她說她男朋友手機上的紅點,都是被她點掉的。

另外,如果她沒有帶手機(一般情形下不帶錢包,也不會不帶手機,哪怕游泳也會把手機裝防水袋裡),那就像丟了魂,那是無法想像的。

我告訴她:你男朋友要多麼愛你啊(才跟你在一起)!你對關係很渴望,但對關係是恐懼的。

甚至,獨處,對你來說,可能是災難

當然說這話,我很毒舌。

那位女孩子基本上是沒有聽懂,她當時睜著她的大眼睛很茫然地看著我,眼神里還有許多不滿。

然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她基本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

當時我還蠻有點愧疚的,感覺自己說的話讓她不舒服了。


01、 嬰兒期的及時滿足

我自己有點小小的「潔癖」,需要自己的環境很乾凈,地上不能有頭髮或其它細小的垃圾。

而我自己解壓的方式之一,就是打掃衛生:在經過自己一番折騰後,讓房間變成我要的樣子,心裡會感覺舒服好多。

當然,運動會讓人產生「內啡肽」和「多巴胺」,這是提升愉悅感受的。雖然那種成就體驗不大,但畢竟是成就感。

我沒有強迫症,絕大多數時間我既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能夠很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行為,並在裡面享受樂趣。

同時,我也知道我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是什麼樣的心理動力,而且我並沒有影響別人。

從人本的角度,我們可以做任何事情,前提是不影響別人、不傷害別人的利益。

而之前,我對那個女孩子的愧疚,是我自己想多了。

  • 她對我的不滿,是我破壞了她的期待;
  • 她的不舒服,或許是她自己造成的。

只是,她不會這樣去理解。

我只不過沒有去扮演好她要的「暖男」角色而已,這不算傷害她。

而她的男朋友扮演的角色,是「無條件及時滿足」她的那個人。

及時滿足,是嬰兒期媽媽必然具備的一個育兒功能。

嬰兒出生三個月之內,嬰兒和媽媽是一體共生狀態,嬰兒的一切滿足均來自媽媽,並且嬰兒基本的生理滿足是關乎生死的。

如果媽媽沒有及時滿足,嬰兒的內心將是崩潰的,會感覺自己要死了。

所以,嬰兒期的及時滿足是關乎生死的。

那麼媽媽可以開始用另一種方式稍微替代下,那就是「積極關注」。


02、積極關注是什麼鬼?

就是當嬰兒有需要時、哭泣時,媽媽第一時間給予回應,比如讓嬰兒聽到媽媽的聲音;

或者媽媽在無法及時給予奶吃的時候,可以及時給嬰兒一個擁抱和安撫。

似乎許多人在自己親密的另一半沒有接聽電話的時候都會很焦慮,然後就是「奪命追魂CALL」

對了,你中獎了,這就是你媽在你嬰兒期的時候,沒有給予你「積極關注」的結果。

所以當沒有回應時,「死亡恐懼」直接把你拉回到嬰兒狀態。

那這和強迫有什麼關係?

有啊,如果我們的媽媽沒有做好一個「及時滿足和積極關注」的角色,那我們就開始自己去扮演,自己做那個「媽媽」,自己照顧自己。

我們對自己的需求開始積極關注和及時滿足,那多好。

這簡直就是「老頭樂」,萬事不求人。省得需要別人的時候,別人不給予回應。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進入到自我封閉的狀態里了。

你會開始明白對身邊有潔癖的媽媽為什麼怎麼勸說也沒有用,對一個強迫思維的人怎麼解釋都會徒勞,你體會到無奈的原因是什麼了。

那是因為彼時的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裡,與外面的世界沒有連結的。

並且,我們是無意識的。

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一切與自閉有關,無法意識到如果不那樣做,也不會死的。

而我們自己深陷其中,似乎也是無法控制的。

理智上什麼都能明白,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那樣做。

同時,也無法接受自己那樣做。

一般來說,有強迫症的人,都是一邊做,一邊否定或者推翻自己。


03、一種能力:忍耐

沒有被及時滿足的嬰兒,是無法忍耐的,生死的事情,怎麼可以忍耐呢?

不要說生死了,哪怕癢,一個成年人都是無法忍耐的。

當我們無法忍耐的時候,發現憤怒可以緩解一部分焦慮,憤怒讓我們感覺到有力量。

於是嬰兒開始把媽媽分化為「好媽媽,滿足我的」和「壞媽媽,要我等待的」,對於「壞媽媽」是恨的。

所以,當強迫症的我們無法達到一個自己需要的結果時,那種感覺是沮喪的,同時會自責或自我否定。

此類情形,如果在成長中被強化,會更加強迫。

比如,若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得到了父母肯定,那麼我們想獲得更多肯定,必須不斷地完美地去做;

若我們一件事情沒做「好」得到了父母的否定,或者鄙視、不屑、羞辱等,那麼同類事情我們是絕對不能做的。

長此以往,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方式,那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周遭的人:當發現周遭的人有各種各樣「不完美」的時候,我們除了挑剔和遠離,似乎沒有更好的方式。

又一次,我們進入了自我封閉狀態,又放棄了與別人連結的機會。

我們讓自己陷入到孤獨的輪迴中。孤輪中的我們,對人際關係將多麼失望,對理想的人際關係又多麼渴望呢?

孤獨的世界,是虛空的,關係也是不被信任的。

但不在關係里,我們自己也無法獲得被「及時滿足和積極關注」的體驗。

這變成了一個雞和蛋的關係難題,怎麼辦?

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

在進化中,我們具備了很多功能,比如「理想化和虛幻化」,我們終於創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

社交網絡,可以幫我們把這樣的衝突解決掉一部分。

於是,手機強迫症,橫空出世了。

我們開始依賴手機社交網絡,面對面的真實接觸,我們反而不會了。

因為我們對對面的人其實不是很感興趣,對在真實接觸中的自己,也不是很滿意。

有了手機,不需要等待,也不需要忍耐,及時滿足。

所以,我們越來越依賴。


04 、手機控只是心理需要

社交網絡和許多信息的快速獲取,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可能讓我們退行,特別是那些在幼年成長中沒有獲得「及時滿足和積極關注」的人兒。

就如前幾天的聚會中,兩個3歲左右的孩子要看著手機或IPAD才能吃飯,媽媽也很省心。

再看看媽媽,她們同樣對孩子有個期待:我需要你乖乖吃飯,你要及時滿足我這個願望。

再看下路上,一般走路在看手機的人,基本都不是繁忙有緊急事務要處理的人,相反可能是比較閒的人。

手機控們,手機不一定是現實需要,更多的是心理需要

我們需要及時了解信息,參與到群體中,因我們害怕被邊緣化;

我們尋找各種碎片式的信息,期冀占有更多的內容,為的是可以在分享中給他人提供價值,這也就是為何那麼多老年人喜歡轉發養生貼。

我們需要被他人看見我們在做什麼,要不然錦衣夜行,多麼孤單。

最重要的,我們渴望別人扮演那個及時滿足我們的人,同時,自己也在扮演那個人。

所以,我們對他人需要的積極關注和及時滿足,就是對「我被同樣對待」的渴望


——the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l_Ud28BMH2_cNUgKMFO.html